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在中国各大城市掀起了一股 留美热 ,这一浪潮至今仍未消退,美国仍然是中国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地。然而,与公费出国的上一代留学生不同,新一代中国留学生不再是极少数的文化和学术精英,他们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中产阶级家庭,能够自掏腰包去美国读本科,既怀揣着通过国际化教育在全球舞台大展宏图的野心,却也因中美两国在教育体制、文化观念和社会规范上的差异而深感焦虑。 为了深入探究中国留学生 雄心勃勃且忧心忡忡 的原因,马颖毅马颖毅教授历时7年,深入美国50多所高校和中国的9所高中,通过507名留学生的调研样本和108位亲历者的讲述,以详实的数据和真实的材料勾勒出新一代留美中国本科生群体的多元面貌,呈现了他们的家庭背景、教育轨迹、留美时的收获和困惑以及毕业后的打算,还原了90后、00后一代成长的
本书是温儒敏教授有关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编写与使用的论集,体现出作者从事语文教材编写工作20余年间的理念、思考与成果阐述。内分三辑:上辑 如何用好语文统编教材 ,主要是有关语文统编教材使用以及课标落实的一些讲稿和论文,帮助一线教师理解和用好教材,有些教学建议还比较具体;中辑 名著导读与整本书阅读方法举隅 ,探讨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新课型,并在导读中提示某些读书方法;下辑 语文统编教材是怎样 炼 成的 ,约略记录教材编写和近时修订的艰难过程,可从中看到教材理念、框架、体例如何形成,以及选文、单元设计等方面的用心。
本书在初版的基础上做了增删修订,结合语文统编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展现语文课程改革 读书为要 的核心理念。全书分三辑: 语文教学读书为本 ,谈读书兴趣培养、方法掌握等; 网络时代的经典阅读 ,围绕网络时代阅读现象展开分析讨论; 经典名作选读 ,探索如何解读与欣赏作品,提供方法示例。本书大都是面对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讲演或访谈,对教学中的通病以及社会上比较关心的某些读书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力求切合实际,深入浅出,有趣有料。
读研难的是什么?学业任务重?要求高?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缺乏有效的方法来让自己做到好。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们改变这种状况。 作者扎卡里 肖尔是牛津大学博士,并且是一名学术经验丰富的研究员、教师,他用幽默、活泼、简练的语言,向即将或刚刚踏入研究生阶段的硕士、博士学生,以及目标成为研究生的本科生们,传授5种读研所需的关键学术技能:阅读、写作、发言、交往和研究。 本书的每一章分别介绍了如何获得、运用和提高这5项技能。首先, 如何阅读 部分介绍了文本解析与文本批判的方法,并配以案例与练习,引导读者边学边练,掌握主动阅读技能。其次, 如何写作 部分提出了写出简明扼要文字的三种公式,阐述了优秀写作的法则。再次, 如何发言 部分结合 五步迭代法 和 四大要素 ,阐明了包括学术演讲、课堂发言和课堂讨论在内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缺乏自制力,动作协调性差,语言发展迟缓,表达、理解能力弱,读书、写字、算数比较费劲,甚至不喜欢上学 这些都是感觉统合发展障碍导致的,常令教师困惑、家长头疼。 这些又是极易隐藏的障碍,所以这群孩子经常被忽略,从而错失早期治疗的时机。 本书主要针对教育工作者、作业治疗师、父母及关心幼儿的照顾者所编写,介绍如何评估幼儿可能的感觉统合症状,以及在家或在校可进行的感觉统合活动与游戏,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参考书。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课标中专门设置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辨别、判断、推理并有条理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余党绪老师将批判性思维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二十多年,倡导和探索思辨读写。本书就是他关于思辨读写的理论和实践概括的总结。 本书共十讲,厘清 批判性思维 的概念,并运用 批判性思维 的原理、策略与方法改进读写教学,讲透思辨性阅读与写作的内涵和路径。每一讲后附有教学案例、评论、随笔等,可看作对各讲内容的补充和呼应。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要从改善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开始。这本书或许可以提供改善的契机与思路。
本书是李连江教授论治学的封笔之作。作者的《不发表 就出局》偏重谈如何在学术界谋生存,本书侧重讲怎样在学术界求发展。 求发展,就是把学问做好做深,实现学术创新的优化,把自己变成学术界的一个名牌。 学者的天职是追求真理,本书是学者长征路上的踏脚石。作者说: 术与道,说来玄妙,其实都是常识。 但是,我们往往不懂常识,因此常识是不怕重复的真理。本书共20讲,每一讲都是一个 过来人 在40年学术生涯中参悟的智慧,也是他在明师指导下孜孜不倦地 下真功夫 积累的经验。 本书只有一位作者,然而是众多学者的 对话 。作者说: 书面论治学,很容易掉进自己挖的坑,对话变成独白。 但是,在娓娓道来的20讲中,仿佛有无数 学者 参与对谈,感悟、共鸣、切磋。 学者的术与道,从前辈学者处来,到后辈学者中去,薪火相传,生生不已。朴实
本书以虚拟人物 博士生三花从 打算读博 到 博士最终毕业 的全过程为线索,详细 揭秘 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避免的弯路,包括读博所需的素质与前期准备、博士学习过程中的选题、科研规划、作息时间调整、开题、心态调整、博士论文写作等问题。 全书采用三花与同学、师兄妹及导师等的有趣对话的形式撰写,以轻松活泼的语言氛围展现博士生活的实质挑战。随文附有作者手绘的生动形象的插图,更直观地展现博士生活的日常,为读者阅读增添趣味性。此书可以引导亟待进行人生路径规划的文科类本科生、硕士生科学看待读博、进行知情决策;帮助有志于读博的同学把 想要 变成 做到 ;帮助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生更好地享受知识积累的过程,有规划地走向成功毕业;并辅助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指导学生科学地读博,以此书为蓝本对其学生进行 预警"
为帮助社科类研究人员科学、高效地申请到基金,本书将系统全面的介绍*社科基金的项目类别和资助额度、项目申报的学科范围、项目申报条件、申报办法和程序。同时,从领会党的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使课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基础研究论密切跟踪国内外学术研究前沿和学科建设需求,体现原创性、开拓性等方面为申请者提供指导。
【内容简介】 你向往量化方法,又好奇又喜欢,然而担心数学基础不厚 你畏惧计量分析,然而非学不可,希望找到便捷通达之路 那么,这本书是为你量身打造的 它三无三有 无公式推导、无数学演算、无复杂图表 有逻辑思维、有哲理情趣、有典雅文采 浏览可得知识 参考能获启示 研读会长智慧
本书讲述了一位风趣幽默的"麻辣教师 不仅"征服 了一群又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 ,而且还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调教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用了什么绝招?美国教师奖获得者罗恩?克拉克把他"管 学生的55条教学心得能过本书娓娓道来。他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克拉克老师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和教养。他总结的这55个细节既适用于老师教学生,同样也适用于家长和希望提高个人修养的人们。
本书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所进行对中国教育改革试验 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办一周年之际自编的一本文集。本书反应了他对中国教育所形成的基本观点:反传统,反洋化,却不简单的拒绝中西文化,而是主张在教育改造过程中要坚持 去 与 取 ,不问 新 与 旧 、 中 与 西 ,只问 适 与 不适 。同时也反应了他在此信条下对教育理论的倡导与实践。本书展示了陶行知的 所信 、 所行 、 所写 ,是对20世纪中国教育影响至深至远的一本著作。
2013年,作者将女儿凯蒂在学校被欺负的遭遇发到了博客上,这篇博客得到了迅速传播,一个网络社区对她的支持还引来了国际关注。从此之后,她变成了反霸凌运动中的一个出人意料的声音。书中,作者把一些权威人士的专业意见与处理过相关遭遇的家庭所讲述的故事结合起来,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战略和具体的措施,来教育孩子们敢于说出来,并让他们更有自信;勇于面对残酷的现实;解决冲突;应对他人的戏弄、嘲笑、拳脚攻击和网络上的打压;在技术与媒体领域,当个聪明的消费者。作为一位母亲,她号召社会各界 家庭、学校、社区、零售商、明星和媒体 认真检查一下我们自己的行为,并共同承担责任,来创造一个懂得包容与尊重的文化氛围。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酝酿于他从事新教育和平民教育运动的过程中,又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教育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他的许多观点和看法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借鉴和研究。 本书从11卷本的《陶行知全集》中,选出精华,由朱永新老师结合当下生活分为八章进行解读。书中的话题主要围绕教育、学校、教师、父母、孩子来写,对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师和父母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父母和教师学习。
本书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在各个不同时期(1897 1944)阐述的 教育 思想的文章整理而成。以杜威《我的教育信条》为开端,本书从十余本著作中选取十五篇文章,这些文章涉猎广泛,以民主和经验为关键词,对各个不同阶段和领域的教育问题进行了阐述,如儿童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从思维角度入手,探讨了教育中的思考问题和思考训练的必要性;从人性角度分析教育行为,从政治角度研究民主信仰与教育的关系。
对分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创立、推行两年来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本书首先简述对分课堂的基本操作,随后以全面的理论分析,指出对分课堂整合讲授法和讨论法,系统贯彻四大学习理论和三大教学理论,通过重新定义课堂和师生关系,实现了对传统教学的实质性变革。对分课堂权责对分的核心理念,带来了民主对话、自由开放、和谐舒畅、生机勃勃的课堂。对分课堂顺应人性,张扬个性,促进主动学习,培养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破解“钱学森之问”作出了新的探索。对分课堂带来对教学评估、学术评价、考试模式等重要问题的新观点、新思路,结合体制和文化优势,有可能引发中国教育的巨大变革,为后工业化时代的世界教育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在不同个体的心目中,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下, 好 大学都有当时、当地不同的内涵与 好 的答案。我们需要承认,中国的大学,新的东西多,历史的积淀少;改革的东西多,坚持的东西少;跟别人学的多,自己原创的少;理想的成分多,落地的实践少;概念讲的多,行动做的少;人才的称谓多,大师的数量少;宏大的叙事多,精致的东西少。在这样的总体认识的前提下,作者以多年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素养、多年分管学校教学与国际合作的实践经验,阐述了好大学的十个特征。一所好大学,一定是以培养人为位的大学。一所好大学,一定是能够改变学生命运的大学。一所好大学,一定是超越了排行榜的大学。一所好大学,一定是能够领跑的大学。一所好大学,一定是制度与文化有机结合的大学。一所好大学,一定是有定力的大学。一所好大学,一定是
安德鲁 阿伯特是美国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将自己绝大部分的生涯投入对知识体系的研究当中,本书收集的一系列文章正展现了其近年来对大学、学术生活以及知识所做的思考。在这些文章中,阿伯特探寻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各自的价值,追问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根本目的;面对当下过剩的知识和令人存疑的知识的未来,辨析出版社、图书馆、学术界的应对策略;他还对三位闻名于世的中国社会学家陈达、瞿同祖、费孝通的作品进行评析,展现其对 教育 作为一种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关注。
本书是 少年问答 系列的第四部作品,收录2022年12月到2024年3月间,50封少年来信。根据孩子们的来信内容,全书共分为7大版块,除了成长的烦恼,亲子关系,学习等较为常见的问题,本书中,如何自律、如何保护自己,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连叔以朋友的身份,在回信中为孩子们答疑解惑,也为家长与老师提供的沟通的范本。
《融合教育中的自闭症学生常见问题与对策》中介绍了自闭症学生融合教育实践工作中的原则,以问题描述、原因分析、对策建议的结构化形式,解剖自闭症学生在学校融合教育情境中30个常见问题,语言简明易懂,能够帮助广大一线教师理解并应对日常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为自闭症学生提供专业支持,使其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适合的、高质量的教育。
爱 与 自由 是几乎所有教育家都倡导的,是教育不可或缺的元素,任何一种缺失均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本书精选了外国十位不可不知的伟大教育家的经典教育理念,包括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都有直观的解读。第二版与前一版相比,替换了其中的几位人物,具体包括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纽曼、杜威、尼尔、福泽谕吉。通过本书的阅读,可以寻找到关于以下问题的答案:什么是教育中的自由和自由教育?人的幼年时期会怎样影响其一生?大学教育承担何种功能?教育有目的吗?学校会消亡吗?全书以历史的、理性的视角关注每位教育家独特的贡献,同时也很好地关注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平衡,为我国当下推行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借鉴,是教师、家长、学生以及教育工作者等社会各界人士不可
自拿破仑高等教育改革以来,法国形成了以各学科学部为主的高教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作为一个整体性机构被认为是不存在的,这构成了法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1968年,法国开始逐渐打造具有自主权的大学,特别是 20世纪80年代之后,法国逐渐通过组织改革、加强大学校长的权力等手段塑造大学的组织完整性。本书系统描述了法国大学自19世纪以来的这一转型过程,是关于法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本经典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