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 生动的家庭教育、人格教育教材 《梁启超家书》主要收录了 1898 1928 年间梁启超写给妻子和子女们的书信,字里行间表 达了他对妻子和子女的深切关怀。从一百多封家书里,我们可以窥见梁启超是一位和蔼开明的慈父,关心子女的情感生活;是一位颇具智慧的导师,指导子女的学业理财;是自立自强的民族脊梁,培育的子女个个成为精英。其中建筑学专家梁思成、考古学专家梁思永、火箭专家梁思礼被评选为院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这其中不乏个人因素,但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他的教育理念,对当今中国家庭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借鉴及启示价值。
《新编教育管理学(第二版)》共分六篇十六章,大体按照教育管理原理、教育管理体制和机构、教育政策和法律、教育人员和教育对象管理、教育实务管理等内容循序编排。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 (美)艾德勒,(美)范多伦,郝明义,朱衣 定价 46.00元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40945 出版日期 2004-01-01 字数 页码 376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99Kg 目录 序言 第 篇 阅读的层次 第 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第三章 阅读的第 个层次:基础阅读 第四章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第七章 透视
本书作者约瑟夫?E?奥恩提出了教育下一代大学生的方法: 发明、创造、发现 填补社会需求,这些需求甚至连*高端的人工智能体都无法做到。奥恩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学生需要数据素养来管理大数据流,需要科技素养来了解机器的工作原理,而作为人类,他们也需要人文素养(人性、沟通和设计)以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中与智能机器协同合作。同时,他认为,经济增长是必然的,而经济增长与培养生产力挂钩。为更好地培养生产力,大学应多和企业合作,让企业参与大学活动,参与调整大学课程内容的制定和设计,同时把大学当成企业一样运营。
文件单行本。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加良好环境,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要求,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本书是一个一线教育者的行走和思考、观察与行动。 本书集中展现了作者的教育情怀、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凝聚了作者二十多年来对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师、学生、学校文化、家校合作等问题的独到的思考,是一本接地气的教育著作。 本书是对弋阳教育生态从局部到整体、从城镇到乡村真正改良的记录与描述,思想性、现实性、可操作性都很强,是 做 出来的,是真正的 做 而论道,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本书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与阅读,也适合教育管理者和关注教育的人士阅读。
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是培养自动化的读写能力。南明教育、“全人之美”课程团队二十年来致力于儿童阅读课程化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研究实践成果。本书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提出的儿童读写能力要求,系统、全面、科学、专业地提出小学阶段儿童读写课程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案,手把手指导一线教师开展读写课程,助力教师科学地培养儿童的自动化读写能力,为他们的终身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德育原理》首先对德育概念进行辨析。*章着重探讨把政治、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一概纳入德育范畴的合理性及问题之所在。第二章从教育的特性、教育与道德的内在联系出发,透视德育概念的内涵,描述德育从 教育目的 沦为 教育工作 的历史演变,分析德育 工作化 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误导;第三章针对各种反对和怀疑学校德育的主张,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辩护;第四章讨论道德是否可教,从伦理学、教学论和语言学上澄清讨论中出现的各种分歧,努力为道德可教的信念构建理性基础;第五章分类、分层、分方面考察学校德育的具体内容,提供一种系统观察和研究学校德育内容的分析框架;第六章着重考察语言、榜样、情境教材等德育手段,第七章进一步考察德育手段的使用方法及其教育意义,第八章探索学校德育的实施途径,尝试揭示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本书编写组在2021年版的基础上,为进步推动近平新时代中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贯彻落实的二十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宣、教育组织对教材进行了修订。本书立足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需要,对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理想信念、爱主义、人生观、道德观、法律观等相关理论进行了充分论述,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内容简介 早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前,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就在思考为天下父母写一本书,缓解他们的教育焦虑,从需求端给孩子减负,让孩子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2021年夏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把“双减”旗帜鲜明地写到了文件的标题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永新教授将他对减法教育的思考写出来、分享出来,与天下父母乃至于教育职业共同体成员分享、讨论、理解减法教育的意义,缓解教育焦虑,也能够让大家站在更高的立场上理解“双减”,理解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本书是研讨“双减”背景之下家庭、学校、社会为何减、怎么减的系列思考,共分为三辑十一章。 第一辑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
《做最好的班主任》: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近四十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育智慧的集萃,全面体现了李镇西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家长观,以及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理念和实践。 李镇西老师是学生信赖、家长信任、教师信服的班主任。他以爱心、民主和尊重,让他的所有学生都感觉到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学习时光。他创新的班级管理艺术,真诚智慧的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处处体现出他的人文情怀和对教育的虔敬之心。阅读本书,你会受到感染和激励,并于潜移默化中提升教育教学,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能力。 《爱心与教育》: 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
《教育何为?》原名《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2年,生前未出版。这是尼采唯*一一部谈教育的专著。哲学家、诗人尼采以故事手法,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另类大学生,一个年老的哲学家和他的弟子 一位年轻教师,于一个美丽的黄昏,在莱茵河畔一处林中空地相遇的故事。双方由误会、冲突而至于相互理解和畅谈,谈话的内容围绕着教育,分别从学生、教师和哲学家的立场对德国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尼采对当时初露端倪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教育的批判,今天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杜威的教育名篇《儿童与课程》系统阐述了儿童与课程的关系、教育对儿童的指导、经验的逻辑方面与心理方面的关系、教材的心理化等课程论的基本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的蒋雅俊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对此名篇进行了深入的发掘与解读,重点解决当前教学内容难以纳入儿童的经验结构、儿童难以实现内在的知识建构并在没有效率的学习中慢慢失去兴趣等问题。本书有助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教材与儿童当下经验之间的联系,提升对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认识。
本书详细介绍了作者在长期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吸纳中国古代文论 意境说 ,从中概括出 真、美、情、思 四大核心元素,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当代儿童教育的探索历程。作者提出的 审美的愉悦产生儿童主动学习的力 与儿童真情交融,让情感伴随认知活动 广远的意境开发潜在智慧 等崭新理念及操作策略,以及四大领域网络结构的情境课程等,形成了既具时代气息又蕴含东方文化智慧的情境教育理论和操作体系。作者几十年来扎根教育教学实践的沃土,本书理论阐释与具体案例相互交融,适合一线教师研读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