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 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 心流 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理解人性》旨在使普通大众了解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此同时,也对这些原理在日常关系处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阐述。这里所说的日常关系不仅包括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同伴的关系,还包括人的生活模式。本书的目的在于:首先,指出个体的错误行为在如何影响社会和公共生活的和谐;其次,教会个体认识自己的错误;后,指导个体如何融入社会生活。《理解人性》是阿德勒的重要著作,里面涉及了阿德勒思想的关键概念,从中也能看出这时他已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分道扬镳,而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体系,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对现代人仍有重要意义。
《人的自我寻求》的主题是关于个体人格如何在孤独的时代得以重建。本书从分析人的空虚、孤独与焦虑入手,解释现代人面临的严重心理困境,并进一步指出,造成这一混乱的根源是价值核心的丧失、自我感的丧失、语言的丧失和悲剧感的丧失等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因素。然后通过强调自我意识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独特标志,力图论证它是人的自由赖以存在的基础。最后试图通过对自由、良心、勇气等传统价值作新的阐释而重新确立人格整合的目标。
本书探讨了精神分析在理解人工智能对我们作为会说话的、有性别的主体意味着什么方面的关键作用。借鉴拉康理论和最近的临床发展,它探索了人工智能的哲学和批判理论迄今为止被忽视的东西:享受。通过对智能、人造物体和性深渊的重新概念化,这本书将性机器人概括为一个存在于精神分析和人工智能边界上的形象。作者通过这个形象和电影的媒介,颠覆了康德的三个启蒙问题,引导读者从问 它思考吗? 过渡到问 它可以享受吗? 。这本书将特别吸引精神分析、哲学、电影和媒体研究、批判理论、女权主义理论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学生和学者。
本书从弗洛伊德的生平开始,系统介绍了精神分析学说诞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基本理论内涵,以经典成功案例为例详细说明了精神分析的技法、过程、效果、常见问题等,并配有大量插图,使心理治疗初学者易于理解,并能够在具体指导下一步步展开治疗。
当卡拉 多尔蒂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Ⅱ型时,她的世界改变了。迷茫40年、艰难确认后,她终于能够走出自己的 阴影生活 ,得到解脱。 双相情感障碍常见的类型分为Ⅰ型和Ⅱ型。在欧洲的大量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Ⅱ型是相较于双相情感障碍Ⅰ型(躁郁症)更为普遍的类型,也是症状相对较轻的一种,其特点是重抑郁轻躁狂,且容易与抑郁症混淆而不易诊断。 卡拉 多尔蒂用患者和专家的双重视角,总结出一套翔实有效的识别与治疗重抑郁轻躁狂症状的实用方法,帮助受困于双相情感障碍Ⅱ型或即将受困于此的人们准确应对,少走弯路,过上更平和的生活。
本书讲述了作者从一个与众不同的孩童成长为大学教师、作家、妻子、三个孩子的母亲的过程中,因其独特的阿斯伯格特质所遭遇到的挑战,她积极抗争,在多年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认之后,她终带着感恩与喜悦之情接纳自己,并与其阿斯伯格综合征和平共处。结合自身经历,作者向阿斯伯格人士提供了在多种环境中生存生活的实用指导和建议,慰藉所有那些想知道更多关于如何 故作正常 度过自己一生的人,号召读者带着开放的心态接纳这个用独特方式展现自我的人群。
《心理学基础》是心理学的入门教材,通过系统地介绍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知识、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使学生在初学阶段就能够理解科学心理学与常识心理学之间的区别。 本教材共分13章。在编写体例上,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教材的结构体系,采取以心理现象为主线,先介绍心理过程,再介绍个性心理。此外,还增加了心理发展和社会心理两章内容。这样编写的目的是让使用本教材的学生,科学地了解自己、他人和社会,做到学以致用。本教材强调以下三点:*,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规律和理论,实现启发思考的目的。第二,在每一章里都反映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目的是改变心理学中言必称欧美的局面,增强学生学习心理学的民族自豪感;第三,每一章开篇的导入故事,尽量使用中国的故事,体现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
本书是一部阐述绘画分析理论及实际操作的专著。本书介绍了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以房、树、人,以及家庭为线索,阐述了绘画心理分析的过程,并结合理论讨论了许多生动的个案分析。 本书适合于心理学专业、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司法工作者,以及心理学爱好者阅读。
作为畅销英国的心理测量学教材,《现代心理测量(第4版)》对心理测量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心理测量的发展历史、心理测试的开发与施测过程,以及在线心理测评的最新技术。在新版中,推出了全新的章节,详细介绍了项目反应理论、计算机自适应测试以及基于在线数字足迹的心理测量等内容;作者们还用大量篇幅探讨了互联网在心理测量中愈发重要的作用,并对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在心理测量领域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书中采用了最为前沿的科学方法,对当代社会心理测试中涉及的政治和伦理问题做出了极为深刻的思考。 本书对于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以及希望了解更多现代心理测量方法的从业人员来说,都是宝贵的参考资料。
我馆历来重视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考,又利于文化积累。
《源氏物语》在荣格心理学家河合隼雄眼里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在他看来,这并非光源氏的物语,而是紫式部 成为她自己 的物语。于是,他展开了作为心理治疗师的独特解读,他将荣格心理学中的曼荼罗意向特征,出神入化地运用在他对《源氏物语》的解读中,并通过逐个探讨小说中女性的存在状态,重构了梦幻般的源氏物语的世界,即亘古以来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在曼荼罗般的结构中呈现出来的日本人的心灵世界。
天宝 格兰丁出生于1947年,那时孤独症刚刚被命名。几十年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一直在攀升。2023年的报告显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在美国8岁儿童中达到1/36。天宝经历了人们对孤独症认识的各个阶段的转变过程,而今天,孤独症研究正从心理学转向神经学和遗传学方面,新技术的发展将会带来新的希望。带着对孤独症科学研究前沿的了解,面对孤独症领域新的革命,天宝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开始一场惊心动魄的思维旅行。 在《孤独症大脑》一书中,天宝讲述了孤独症领域神经影像学和遗传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对她的大脑扫描结果的分析,从而连接起大脑科学研究和谱系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她向我们介绍了这个领域著名的科学家和孤独症人士,探索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天宝也强调了长期以来被忽略的感觉问题,以及如何抛开泛泛的诊断
大多数人认为,我们的信念与我们的行为方式之间存在着清楚乃至显而易见的联系。但要是驱使我们行动的不是有意识的价值观和理念,而是我们从未察觉的隐藏动机呢? 隐藏的大脑 是尚卡尔 韦丹塔姆对一系列大脑功能、情绪反应和认知过程的简称,它们发生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外,却对我们的行为起着根本性影响。我们很多复杂、重要的决定受到隐藏脑的左右,但令人恐惧的一点是,我们很可能对这些决定都无知无觉。 在本书中,韦丹塔姆将的科学研究与引人入胜的叙事相结合,引领读者走入我们头脑中幽深的暗处,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阐述了该如何弥补我们的盲点 以及如若不然,会有怎样的后果。
霍大同教授在国内开设了涉及拉康精神分析学的讨论班,讨论班译读的文本是拉康的《弗洛伊德的技术性文集》。霍大同教授借助禅宗的参话头和庄子的《庖丁解牛》搭建起拉康理论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在此条件下,指出中国人具有的 中体西用 的精神结构以及体用之间的冲突,并在双倍化拉康的L图式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人格的原发结构、继发结构以及女式继发结构与男式继发结构、姐妹手足结构与兄弟手足结构等。 此外,在讨论拉康三界 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 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屏-膜假设:在神经系统和精神系统之间存在一个屏-膜,屏上是精神结构,膜下是神经系统。而精神分析通过言说的方式所处理的,正是屏上的精神结构导致的在形象、声象和情象系统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因为屏上的精神系统的紊乱所导致的膜下的神经系统的紊乱问题。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的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学*有名的40项研究,并介绍了这些研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研究。 自1992年初版以来,本书一直是备受推崇的畅销书,长期位居美国亚马逊心理学类TOP100之列。作者罗杰 霍克不仅是一位心理学家,而且也是位优秀的教育家和作家,他用自己简练的思维和生动的语言,将 枯燥的 心理学经典研究变成了一个又一个 引人入胜 的故事。阅读此书,会让你感到心理学将不再 枯燥 ,不再 远离实际 ,也不再 高不可攀 。同时,阅读这些经典研究,还会让你折服于心理学大师们的绝妙思路和天才的想法。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7版进行了许多重要和实质性的修订,新增了两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一项研究有关人脑对颜色的分类;另一项是更为近期的研究
《心理学与遗传》一书是我国*能登上国际心理学学术殿堂的郭任远先生所著,商务印书馆1929年出版。本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心理的或行为的遗传,并根据遗传学的原理消灭或否认心理学上,尤其是行为学上的遗传的观念。本书对了解和研究当时国际心理学界的学术争论和心理学的发展以及作者本人在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说的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都具有重要价值。作者否认心理遗传的观点虽有 环境决定论 的片面性,但对人们否定 宿命论 、 遗传决定论 ,重视环境教育却是有益的。
《记忆》是历史上对于记忆的第一份实验研究报告,系记忆心理学的古典著作。作者对于材料数量和记忆次数的关系、时间间隔和保持数量的关系,重复和分配识记的影响、直接联想、间接联想、顺序联想、反向联想等问题都进行了实验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大都为后来的实验研究所证实。《记忆》无需支付外版税。
本书的目的在于促进精神分析不同领域间的交流。 目前该系列图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精神分析专业的教学辅导书。本书开篇首先呈现弗洛伊德的经典论文《抑制、症状和焦虑》,然后由 杰出的精神分析学者和理论家围绕该论文进行主题讨论。每位讨论者首先概述弗洛伊德论文的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澄清其中不明确的概念,然后讨论者会以他们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思考方式整理出弗洛伊德论文中的重要思想与当代议题之间的发展脉络。 本书试图带领精神分析学科的学习者深入思考这些议题,希望他们阅读此书如同与 杰出的精神分析师们进行深入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