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人性》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以 自卑感 社会情感 为核心概念,强调个体的多种心理现象,如知觉、记忆、情绪情感、思维和性格,都是以独特的、个性化的方式来表达,并服务于个体所追求的生活目标的。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人类行为的物质基础、内在驱力和发展规律,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性格特征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多种性格特征的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社会情感对个体性格特征的调节作用。 《理解人性》认为个体的行为模式起源于童年早期,自卑感是其行为的重要驱力,它为人们发展社会情感、识别并调整自己性格和行为中的缺陷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照。《理解人性》旨在使普通大众了解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此同时,也对这些原理在日常关系处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阐述。这里所说的日常关系不仅包括人与世界
《人的自我寻求》的主题是关于个体人格如何在孤独的时代得以重建。本书从分析人的空虚、孤独与焦虑入手,解释现代人面临的严重心理困境,并进一步指出,造成这一混乱的根源是价值核心的丧失、自我感的丧失、语言的丧失和悲剧感的丧失等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因素。然后通过强调自我意识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独特标志,力图论证它是人的自由赖以存在的基础。最后试图通过对自由、良心、勇气等传统价值作新的阐释而重新确立人格整合的目标。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都要面对独自一个人的生活。在当今社会,孤独是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 现代人面对的孤独大体有三种: 没有伴侣、没有知己,因缺少必要的联结而感受到的孤独。这是受生活逼迫而生的非选择性孤独; 一个人生活,认为既然已经一个人了,那不妨就尽情享受自己的时间吧,这也是一种选择性孤独。 远离尘世喧嚣,一个人在静默中深刻直面自己内心 存在的孤独 。这是希求自由和解放而陷入的选择性孤独。 作者从社会现象和人的精神角度带领我们去认识孤独,从心理学和哲学角度向我们展现了独处的意义。我们不必美化孤独,更不用去刻意追求孤独,把人生的装扮出病态凄美的调性。如果我们可以在孤独中生出一种坚定的直面内心的力量,就能开辟出生机盎然的心灵花园。只有学会了更好地独处,才能更
当卡拉 多尔蒂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Ⅱ型时,她的世界改变了。迷茫40年、艰难确认后,她终于能够走出自己的 阴影生活 ,得到解脱。 双相情感障碍常见的类型分为Ⅰ型和Ⅱ型。在欧洲的大量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Ⅱ型是相较于双相情感障碍Ⅰ型(躁郁症)更为普遍的类型,也是症状相对较轻的一种,其特点是重抑郁轻躁狂,且容易与抑郁症混淆而不易诊断。 卡拉 多尔蒂用患者和专家的双重视角,总结出一套翔实有效的识别与治疗重抑郁轻躁狂症状的实用方法,帮助受困于双相情感障碍Ⅱ型或即将受困于此的人们准确应对,少走弯路,过上更平和的生活。
本书主要讲述行为科学(重点是心理学)中使用的统计知识,内容涉及描述性统计、简单的假设验证、多元统计和统计建模等。全书共分5个部分:1、描述性统计;2、推论统计;3、多元统计;4、以结构方程为例,介绍统计建模的过程;5、介绍“新统计”的基本思想。本书特色在于:(1)没有深奥的数学公式,题目尽量用简单的数据,消除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恐惧。(2)将统计与具体的研究情境相结合,向读者传递如何针对具体研究运用适宜的统计方法的信息。(3)在理论方面,吸收西方心理学界新近的统计理论方法,反映学术界新动态。(4)试图将高等统计的一些重要内容,包括应用软件包SPSS输出结果,以较通俗的方式介绍给读者。(5)书末配有10套综合练习题,供读者自学之用。
这是一个关于复杂心智的悖论:人类本身具有建立联结、探索和创新的天赋,以应对变动时代;然而,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所带来的压力,常常使我们难以在最需要的时候启动这些能力。 本书作者基于她们在成人发展、生物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以及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系列实践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复杂性,解锁身体密码,重启驾驭复杂性的天赋。通过这些方法,读者可以洞察自己的身心变化,重新定义情感体验,深化与他人的联结。此外,还能转化复杂性所带来的焦虑、疲惫和无所适从,获得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和力量。
过去的20年里,认知神经科学蓬勃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使用多种非侵害性的技术来研究人类大脑的活动。这本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认知神经科学关于记忆的研究成果。书中的主题包括认知神经科学技术、人类大脑的活动机理,长期记忆的成功与失败,工作记忆、内隐记忆以及记忆与疾病的关系。关于记忆的认知神经科学既强调空间的问题,又强调时间的问题。斯科特在书中用通俗的语言、大量背景信息与多幅插图来介绍相关内容,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
《常态病理学》深入分析了现代人的常态病理学:包括何为精神健康、当代文化中的宗教真空、对生产与消费的崇拜、快乐与安全的关系,等等;明确阐释了精神健康的概念和人文主义的人学理论;并在最后部分试图从社会经济、科学、神经心理、动物实验、人类的天生被动性等多重角度回答 人是天生懒惰的吗? 这一经典问题。此外,弗洛姆还试图在本书中给出如何克服不健全的社会、自恋、异化、恋尸癖等精神疾病的解决方法。
本书讲述了作者从一个与众不同的孩童成长为大学教师、作家、妻子、三个孩子的母亲的过程中,因其独特的阿斯伯格特质所遭遇到的挑战,她积极抗争,在多年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认之后,她终带着感恩与喜悦之情接纳自己,并与其阿斯伯格综合征和平共处。结合自身经历,作者向阿斯伯格人士提供了在多种环境中生存生活的实用指导和建议,慰藉所有那些想知道更多关于如何 故作正常 度过自己一生的人,号召读者带着开放的心态接纳这个用独特方式展现自我的人群。
我馆历来重视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考,又利于文化积累。
作为畅销英国的心理测量学教材,《现代心理测量(第4版)》对心理测量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包括心理测量的发展历史、心理测试的开发与施测过程,以及在线心理测评的最新技术。在新版中,推出了全新的章节,详细介绍了项目反应理论、计算机自适应测试以及基于在线数字足迹的心理测量等内容;作者们还用大量篇幅探讨了互联网在心理测量中愈发重要的作用,并对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在心理测量领域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书中采用了最为前沿的科学方法,对当代社会心理测试中涉及的政治和伦理问题做出了极为深刻的思考。 本书对于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以及希望了解更多现代心理测量方法的从业人员来说,都是宝贵的参考资料。
霍大同教授在国内开设了涉及拉康精神分析学的讨论班,讨论班译读的文本是拉康的《弗洛伊德的技术性文集》。霍大同教授借助禅宗的参话头和庄子的《庖丁解牛》搭建起拉康理论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在此条件下,指出中国人具有的 中体西用 的精神结构以及体用之间的冲突,并在双倍化拉康的L图式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人格的原发结构、继发结构以及女式继发结构与男式继发结构、姐妹手足结构与兄弟手足结构等。 此外,在讨论拉康三界 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 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屏-膜假设:在神经系统和精神系统之间存在一个屏-膜,屏上是精神结构,膜下是神经系统。而精神分析通过言说的方式所处理的,正是屏上的精神结构导致的在形象、声象和情象系统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因为屏上的精神系统的紊乱所导致的膜下的神经系统的紊乱问题。
理查德 道金斯科学作品,《盲眼钟表匠》姊妹篇。 眼睛、耳朵和心脏、翅膀、蜘蛛网,它们身写满了 不可能实现的完美 。本书旨在回答 看似被精心设计的生物特征和器官功能是如何一步步自然演化而来的? 这一演化论经典难题。全书以蜘蛛网、翅膀、眼睛、贝类螺类、胚胎等为例,将自然界存在的形态与计算机程序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探讨生物演化的方向;又以蜜蜂授粉、无花果与黄蜂共生为例,探讨生物演化的相互作用。 道金斯使用 不可能之山 作为比喻,其高度代表了 完美 和 不可能实现 两种性质的组合。想要一跃而就,登上演化的制高点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来到山峰的另一侧,则会看到一条蜿蜒曲折的缓坡(即缓慢的、累积的随机变异的非随机存续)。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便可沿着这条缓坡顺利登顶。 作者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详细的案例和计算机模
《记忆》是历史上对于记忆的第一份实验研究报告,系记忆心理学的古典著作。作者对于材料数量和记忆次数的关系、时间间隔和保持数量的关系,重复和分配识记的影响、直接联想、间接联想、顺序联想、反向联想等问题都进行了实验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大都为后来的实验研究所证实。《记忆》无需支付外版税。
《心理学基础》是心理学的入门教材,通过系统地介绍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知识、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使学生在初学阶段就能够理解科学心理学与常识心理学之间的区别。 本教材共分13章。在编写体例上,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教材的结构体系,采取以心理现象为主线,先介绍心理过程,再介绍个性心理。此外,还增加了心理发展和社会心理两章内容。这样编写的目的是让使用本教材的学生,科学地了解自己、他人和社会,做到学以致用。本教材强调以下三点:*,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心理学的知识、规律和理论,实现启发思考的目的。第二,在每一章里都反映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目的是改变心理学中言必称欧美的局面,增强学生学习心理学的民族自豪感;第三,每一章开篇的导入故事,尽量使用中国的故事,体现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的内向者,他们不善言辞、默默付出,渴望交际却不得要领。作为内向者都要学习如何接纳自己,提高自信,在社会中如鱼得水、实现幸福。 本书从内向者的性格特征谈起,让内向者更多地了解自己,学会如何顺应性情,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突破和成长,从而享受美好的生活。
几乎人人都有做事拖拉的经历,人人都想改掉拖延的陋习。如果你是一个做事拖延的人,那么这个坏习惯可能导致各种负面的影响,造成诸如学习成绩不好、工作表现差、不健康的饮食选择等健康问题和经济问题。 本书作者从分析产生拖延的八大心理因素入手,通过提供一种直截了当、系统的框架,运用无压力工作法、抗拖延习惯法、25-5法则、设置季度SMART目标等,帮助读者建立以行动为导向的习惯来拒绝拖延症,逐步改掉拖延陋习。 本书不只是提供日常行动计划的制订,而且是侧重鼓励读者采取行动的行动指南。
《心理学十五讲(第二版)》介绍了心理学的多种研究取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心理学众多领域中激动人心的内容,如心理发展、意识、感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创造、言语与交往、智力与测验、人格与评估、时间金钱与幸福等,并从心理学百余年历史上精选了43项"原创研究"作了专栏重点推介,既展示了这些研究对于心理学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心理学家的探索精神和人格魅力。阅读此书,将有助于读者求知、成才、了解自己和实践成功人生!此次对全书进行了修订,吸收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替换了过于老化的知识性内容,更具严谨性、丰富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当今社会,人们追求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种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危机,给人造成生理或/和心理上的痛苦,在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陷入困境,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本书对自杀等危机涉及的心理社会因素展开广泛研究与探讨,更从神经生物学和精神病学角度帮助理解触发事件或诱因,进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本书揭示了孩子成才的秘密:(1)发现孩子的天赋,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发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孩子的正确行为激励强化,唤醒他们心中的潜能;学会放手,让孩子走向强大,成为他自己。 作者从 发现孩子智能强项 唤醒孩子的潜能 及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三个维度加以阐述,理论联系实践,并辅以鲜活的案例。对于想要了解育儿体系和育儿智慧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科学性与趣味性并举,让家长快速领悟和解决育儿关键问题的教育心理学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