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册教师教学用书紧密围绕心理健康教材内容,指导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受篇幅和不同版本的学生用书的限制,本书总体介绍该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主要面临的心理困扰、一般性的解决办法等,然后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主题,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测验和活动指导等,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充足的备课资料和备选活动。
这是一本供心理学专业学生使用的研究方法教材。 作者选择大量*的研究实例,详细说明了心理学研究中经常要用到的各种描述性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研究、行为的隐蔽测量)、实验性方法(包括独立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和复合设计)以及应用性研究(个案研究法和单被试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项目评估),并简单叙述了数据处理和统计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研究报告撰写和心理学学术交流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本书适合心理学专业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堂学习使用,也可供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心理学课程的教师以及从事心理学教育和科研的工作者参考,同时还可以供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借鉴。
本书是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关于失败案例的一次研讨会的结晶,作者阿诺德 戈德伯格是美国自体心理学流派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许多著作都集中在自体心理学的演变和发展上,是扩展科胡特思想的主要贡献者。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并不总是成功的,不可避免的,分析或治疗并不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同时这也是许多临床工作者感到沮丧和烦恼的根源,并感到难以启齿。本书作者直面挑战,试图揭开失败的神秘面纱,并尽力恰当地定位失败,努力通过失败的根源和失败的影响去理解失败,而不让道德评判凌驾于上。客观的阐释和丰富的案例片段,让我们意识到失败的丰富性和对失败进行研究的价值所在。
本书作为一本导读性质的读物,我们在编写中遵循了以下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注重观点阐述的科学性和实例引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系统性:注重体例结构的系统性的同时,在每个章节中也注重材料组织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3.可读性:注重文字的简洁性,把各种方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每次的精神分析都面对不同的来访者、不同的问题、不同的环境等,因此,每次的精神分析都充满挑战。精神分析工作者要把自己的精神分析经验、精神分析技能和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认识应用在自己的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咨询风格。精神分析师,就要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精进,不仅在治疗中向来访者学习,在被督导过程中向督导师学习,还要从经典精神分析著作中学习。以此为目标,作者就以下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通过谈话做梦、精神分析督导、精神分析教学、分析风格要素、比昂心智功能四原则和哈罗德 西尔斯俄狄浦斯情结。对精神分析的重新发现需要分析师思想上的自由、行动上的谦卑,以及不断革新和全新的发现。
《心理学研究方法(英文版,第10版)》是一本供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学生使用的研究方法经典教材。 作者选择大量*的研究实例,详细说明了心理学研究中经常要用到的各种描述性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研究、行为的隐蔽测量)、实验性方法(包括独立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和复合设计)以及应用性研究(个案研究法和单被试设计、准实验设计和项目评估),并简单叙述了数据处理和统计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研究报告撰写和心理学学术交流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本书适合心理学专业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堂学习使用,也可供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心理学课程的教师以及从事心理学教育和科研的工作者参考,同时还可以供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借鉴。
本书介绍如何使用E-Prime软件撰写实验程序,结合具体的实例,对每个步骤进行了清晰的阐述,也介绍了如何用E-Prime来分析结果、撰写游戏等其他的应用。本书非常适合*次接触E-Prime的读者,对于已经有使用E-Prime经验的读者,则可以当做一个可随时参考的工具书。 本书图文并举,让撰写程序的每一步都清晰呈现在你眼前,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从历史的角度(第8版,英文版)展示了40项经典的心理学研究以及由其所开拓的新领域,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心理学这一学科从诞生到当今快速发展这一神奇的演化过程。 20多年来,《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一直是各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的主流教材,同时也是普通读者了解心理学的入门读物。本书先后被翻译成6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第8版做了许多重要而实质性的变化和补充,全面更新了每个研究末尾的近期应用部分。本书论及的40项研究,每年都有超过1 000篇学术论文的引用。阅读本书,你能够感受到这些经典研究在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8版,英文版)共分为10个专题,包括 生物学与人类行为 感觉与意识 学习与条件作用 智力、认知与记忆 毕生发展 情绪与动机 人格 心理障碍 心理治
十多年前,我曾编写过一本《心理测量》,作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教科书,重点阐述了心理测量的基本原理及有关的数学模型,目的在于“授人以渔”。 本书作为《应用心理学书系》中的一部,在简要介绍心理测量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国内外广为流行的各种心理测验,目的在于“授人以鱼”,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职业咨询工作者、心理诊断工作者提供一本工具书。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大信息量,增强实用性,是作者在编写中遵循的原则。倘若冠以《心理测验》作为书名,则与全书内容更为相符。
人类及高级动物的行为常受到其与周围人或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当个体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已有的社会互动脑机制研究集中在单个大脑活动,体现不出人际互动的特点。超扫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神经影像学技术,是指通过同时记录参与同一认知活动的两人或多人的脑活动,以分析脑间活动同步为主要手段,提供主体间的互动程度与动态变化相关的证据,从全新的考察视角阐述多人互动相关的脑—脑规律。本书介绍了近年来超扫描视角下的社会互动研究。首先,阐述了超扫描技术对于揭示社会互动机制的必要性、超扫描技术发展现状及数据分析方法。其次,重点描述了超扫描视角下的合作/竞争行为、人际交流、社会决策、人际互动与亲社会行为、自闭症人群社会交往缺陷、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障碍、社会沟通系统产生
共情疲劳作为一种独属于助人行业的特殊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助人者的个体心理健康,还会削弱助人者的助人能力,影响助人服务的有效传递,并进而可能危害到其服务对象的相关利益。整本书紧紧围绕专业助人者共情疲劳这一主题,以实习护士、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三种典型的专业助人者为研究对象,对共情疲劳的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进行系统考察,并构建出一个既重视防患未然、有备无患,又强调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专业助人者共情疲劳干预体系,以期能够解决共情疲劳这种由 关爱的代价 给助人者带来的职业心理健康问题,从而让我们在享受专业助人者所提供的关爱的同时,也能做到关爱助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