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册教师教学用书紧密围绕心理健康教材内容,指导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受篇幅和不同版本的学生用书的限制,本书总体介绍该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主要面临的心理困扰、一般性的解决办法等,然后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主题,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测验和活动指导等,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充足的备课资料和备选活动。
本书作为一本导读性质的读物,我们在编写中遵循了以下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注重观点阐述的科学性和实例引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系统性:注重体例结构的系统性的同时,在每个章节中也注重材料组织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3.可读性:注重文字的简洁性,把各种方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心理学研究方法》以心理科学研究的过程为线索,结合大量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选题与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以及理论建构与论文写作等各个环节。研究不仅要“做”,还要“想”。为此,《心理学研究方法》侧重介绍思维方法,教授如何用脑思考研究。每章的典型“案例”和“延伸阅读”,让学习者既容易上手又能不断深入与拓展。插图及幽默的图解使内容易懂易用,将阅读和学习变成乐事。贯穿全书的思考题、练习题、综合实践任务旨在将方法学知识尽快转化为动手做研究的实际操作能力。 《心理学研究方法》适用于心理学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研究者和爱好者,可作为教材或考研用书,亦可作为研究指南。
本书首先论述了教育目的,然后论述优秀教师的素质和优秀学生的素质。怎样才能培养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素质呢?本书主要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的18个工具,包括思维的实用工具、教与学的心理学实用工具、保护和预防的实用工具、培养成功学生的实用工具。 本书的特点是:易于操作,具体有效;理论深入浅出,应用简明可靠。 本书不是艰深的学术专著,而是属于有研究背景的科学普及类的教师教育读物,适合广大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阅读参考。
本书是笛卡尔关于心灵问题的一部重要著作。他认为,人是由物质和灵魂两种实体构成的,灵魂的特征是能思而无广延,身体则有广延而不能思。同时他又用身心交感论解释心身相互作用何以可能的问题。他的理论及其矛盾构成了近现代心身问题讨论的焦点。
本书第二、三两编,可以说已经深入到许多关于方法论的问题。如此,它就不能局限于数据的处理,而必涉及到实验设计(广义的)和实验方法各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课题。数据的科学性,其准确程度,都是在数据是如何取得的过程中决定的。现代的科学方法论,即所谓科学学的,从维也纳的逻辑学派开始,曾经主张科学的统一论(unity of science),好像只有一种科学方法。我觉得这只是哲学的思辩。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所以从实际研究工作来讲,我们不能不顾及研究对象的多样性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与技术。清人龚自珍曾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俊语,我觉得研究方法也应该采取这种宽容的态度,不能一律奉数学模型为圭臬。内省法和访谈法等,也都应该取得恰当的地位。 第四编可以说是统计方法,似乎是全书的梁柱。统计方法在应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