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是对思想的论证。学问不能没有思想,但做学问的要不是思想的能力,而是对某一思想论证的能力;智慧的增长主要不表现为思想论证能力的增长,而表现为对思想直接获取并举一反三地运用能力的进步。 《战略学札记》是北航战略问题研究中心张文木教授的新着,由海洋出版社于2018年5月出版,取名《战略学札记》,并不能理解为作为学科的“战略学”札记,而是作为战略研究的心得和体会。全书内容丰富,包括心得、史鉴、治学、笔记、人物、人生、文艺、字词等方面,形散神不散,记录了作者的思想历程。看作者其他大部头着作有利于培养做学问的能力,但做学问毕竟是少数人的事;而读这本札记的好处则是可将其中的思想火花直接用于工作和研究。 全书以半百为节,与广大读者分享。 学问使人成熟,使思想久远;智慧使人美丽,使思想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还记得:次接触普鲁斯特的这部巨著时,我们是什么身份,身在何处,都在做些什么。甚至,也许我们只是从书店里摆得整整齐齐的那套《追寻逝去的时光》身边匆匆走过,没想过要翻它一下,或者把它带回家去,就是这样一个擦肩而过的瞬间,如今也可算是与普鲁斯特的次邂逅。当我们还是个孩子,从大人们那儿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时,我们或者会张冠李戴,把他当成另一个人,或者在对他一无所知的前提下猜想他是个什么样的作家——时过境迁之后,这些也就成了我们意识到有普鲁斯特这个人存在的次。然而,有时候,这种记忆模糊的次被遗忘了。我们完全不记得在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以怎样的方式与普鲁斯特相遇……倘若我能及时地追忆,恢复次阅读时的感受,地确定每一个相关的细节,那么,确实,我最后就能把握住我对普鲁斯特的
川端康成不仅是日本的,更是全世界的,当然也是中国的。随着川端康成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中国以自己的期待视野理解川端康成,阐释川端康成,带上中国本土文化的烙印,就产生了一个中国的“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以川端康成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状况做实证梳理和研究为基础,进一步发掘了川端康成文学对20世纪以来中国文坛、中国文论、中国美学以及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发展演变所具有的意义,具体、全面地展示了“中国的川端康成”。
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辛弃疾……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文学家都生活于唐宋时期。这是继先秦两汉之后,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二个经典时代。秉持“文以载道”的精神,他们的作品为唐宋之际兴起的士人阶层提供了一套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曲折反映了当时即将形成以及已经形成的新型社会秩序。 本书将唐宋文学放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大脉络里进行重估,也对很多具体问题提出了耳目一新的见解。比如李白能够写出了简洁鲜活、明朗自然的诗句与他的异族身份密不可分,激昂旷达的盛唐诗风与武周革命改变了朝廷选拔人才的方式有关。相较被简化的“唐诗宋词”,作者特别强调了古文与宋诗。它们使士人摆脱了出身门第的束缚,更加看重内自我的人格实现,表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对宋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备受欢迎的10w 专栏作家刘晓蕾“闲话红楼”的新作品,视角独特,笔调活泼,读之可亲,思之有料。刘晓蕾认为,《红楼梦》是一本生命之书,正确打开它的方式应秉承融经典入生活,融经典入个人成长的阅读理念,要认识到书中人就是我们自己,从他们的性格与命运中参悟自身的成长,感受其中美好生命的凋零和脆弱,体会其中生命浩大沧桑的无奈之感。
除非将来又从卷帙浩繁的明人笔记中找出了有利于兰陵笑笑生的新证,否则,他作为《金瓶梅》原著者的资格是不充分的,起码是应予存疑的。有人怀疑太监写作文字的可能性,看来是多虑了;《金瓶梅》到底是不是太监的手笔,那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的事情,可能性是万万不能排除的。《金瓶梅》三个女主人公“金”(潘金莲)、“瓶”(李瓶儿)、“梅”(庞春梅)三人无不脱胎于《金钱赠年少》中小夫人这个人物形象。这一点,确实很有意思……我们说,《金瓶梅》并不是一般地反腐败,反奸佞,而是实指明代嘉靖年间的朝政,证据确凿,毋庸置疑。
《蔡义江红学系列·追踪石头:蔡义江论红楼梦(修订典藏版)》主要内容包括:对批判“新红学派”的再认识、脂评说《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与戴不凡同志商榷、《史记》抄袭《汉书》之类的奇谈——评欧阳健脂本作伪说、答欧阳健——评他对脂本作伪说的申辩、西山文字在,焉得葬通州?——“曹雪芹墓石”辨伪等。
本书是将自然医学作为完整独立的医学体系进行系统整理论述的著作,总结了自然医学的概念、特色、医理,介绍了自然医学的发展历史、几种重要的诊断手段及众多不同门类的自然疗法。本书为从事自然医学研究人士、从事自然疗法人士提供理论方面的帮助,也可以为热爱自然医学、自然养生人士提供程度上的技术指导。
在离开雅典民主繁盛时期近两千五百年之后,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希腊悲剧?西蒙 戈德希尔的这本小书一方面将悲剧看作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社会生活和公民话语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引入现代文学批评的视角,对希腊悲剧的本质及其涉及的重要问题如语言与城邦、人与城邦、知识与心智、作为戏剧的戏剧等进行了独到的考察。在详细讨论三大悲剧家的剧作的同时,向读者揭示了希腊悲剧中的问题、张力和不确定性。 无论是古典学者,还是希望以一定的批评意识接近希腊悲剧的普通读者,本书都将提供帮助和启发。
本书作者根据多年来在高校的法律英语教学和研究工作,以及律师实践,从理论的层面对涉外法律英语的词汇特征、句法特征展开研究,意在授之以渔;其次,作者结合涉外法律事务中的案例,研究涉外法律文书中常见通用条款的写作,再逐步过渡到涉外法律文书的规范写作研究,意在授之以鱼。 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专业性,是涉外法律事务人员以及高校法律英语研究者、学习者的有益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