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是一群什么人?他们的人生故事与普通人有何不同? 如果想成为一名专业的咨询师或治疗师,应该从哪里开始才能快速成长并独当一面? 作为个案经验丰富的咨询师与治疗师,如何突破事业发展的瓶颈更上一层楼? 在《我的心理治疗之路》一书中,中德班15位心理专家不仅立体呈现了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真实面貌,再现了其鲜为人知且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让大众diyi次真正了解他们在做什么;还慷慨分享了自己几十年的成长心得、个案经验和教训,为以心理为志业的读者指出入手点、突破点,帮助他们解决从业生涯中可能遇到的一切难点、疑点和盲点,以激励他们快速成长,成为的助人者。
在《家庭与个体发展(珍藏版)/温尼科特心理治疗经典译丛》中,温尼科特记录了人类复杂的内在生活,从早期婴儿与母亲的相遇,到青春期的“沉闷”,再到成熟。他聚焦于“家庭”这一孩子的一社会单元上,因为他通过与那些不能适应环境的儿童及其家长,以及教师、社会工作者一起进行有深度的工作,认识到家庭的稳定性所起到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家庭的范围。如同温尼科特在最后一章所写的:一个功能适度的、健康的民主社会起源于那些普通家庭的良好运转。
面对今日快速变迁的世界,有些人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走哪条路,但是有些人却在前行的路上停下脚步,陷入迷茫、迟疑和焦虑的困境。面对这些人,生涯咨询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 生涯咨询是指咨询师应用专业的咨询技术,与来访者建立关系,并在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下,帮助来访者澄清生涯问题、了解自我特质和外在世界、运用有效资源、做决定、制订行动计划以及实践生涯目标。本书内容聚焦于如何对个体进行生涯咨询,在介绍生涯咨询的理念上,清晰呈现生涯咨询的阶段和步骤,举例说明生涯咨询中常用的策略与技术。同时,强调全人生涯的整体观,重视工作与其他生活角色的交互影响。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由国际NLP大师李中莹先生创立,是一套提升自我心理素质以及帮助他人提升心理素质的学问; 它基于世界先进的心理学专业理论,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让零心理学基础的人也可以轻松掌握并用出效果;它强调你是自己人生的主人,自在随心,乐活由我;它相信你已经具备足够的能力照顾好自己的人生;它会为你的人生建立起一套免疫系统,培养你自己面对人生各种问题的能力,即自助;它的想法很简单、很直接:让你拥有简单快乐、成功满足的人生。
《强迫症及其亚型的认知行为治疗》阐述了认知行为疗法如何理解和治疗强迫症及其亚型,对强迫症的理论、研究和治疗进行了综合的论述,还包含了近年来该领域发展的成果和趋势。作者克拉克博士从事认知行为治疗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多年,在强迫症的治疗方面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通过本书,治疗师们能了解强迫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从而提升自己对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治疗技能。
《儿童与青少年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治疗师指南》介绍了如何将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应用于7—18岁儿童和青少年来访者,从而为应对各类焦虑障碍和心境障碍日益凸显的年轻化趋势,以及多种情绪障碍普遍存在共病的现象,提供了高效、灵活的认知行为取向视角。 《儿童与青少年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治疗师指南》以及配套的《儿童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自助手册》和《青少年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自助手册》,针对这两个年龄段来访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发了不同于成人的治疗模块,且为治疗师应该如何与家长开展工作提供了细致的指导。不但让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受益良多,更能让治疗效果延续到治疗之外的日常生活中。
本书是关系性精神分析的基石性著作,也是后弗洛伊德时代的重量级精神分析著作。它深刻地阐述了主体间性视角在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上的重要意义,了早期工作中由“孤立心灵”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探索了精神分析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主体间性观点是罗伯特 史托罗楼在他的经典著作《云中的面庞》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源自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分析性关系的发展总是以非线性的过程发生,而非之前许多疗法所认为的,以线性的过程发生。这一概念为精神分析从一人心理学向双人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本书中,三位作者详细论述了传统精神分析的笛卡尔视角的局限,并借助现象学和自体心理学的思想,说明了以主体间性理论为基础的精神分析工作思路,以及运用主体间性理论理解并治疗创伤病人和精神病人的方法。 本书是
从学龄前儿童到年龄较大的青少年,本书展示了不同年龄群体的适用评估技术,涵盖了几乎所有常见儿童问题的评估(广泛性发育障碍、边缘型人格、进食障碍、丧失与创伤、性侵害等),婴幼儿心智健康状况的评估,以及青少年和自伤高危群体的评估。 依托塔维斯托克诊所资深顾问级儿童和青少年治疗师们的丰富治疗经验,本书结合临床案例,细腻地详述了临床工作者如何在短时间内探索并澄清儿童与青少年的心智状态,家庭的结构和动力,家庭中各个成员的内在运作机制和在彼此心智中的位置,包括通过治疗室中的投射性认同所呈现出来的儿童或青少年的内在状况或者家庭运作模式;在这种个体探索性评估的过程中所汇集的资料,*终帮助临床工作者对被转介的儿童、青少年或家庭做出更为恰当的治疗计划、建议或安排。
《看见与被看见:走出精神避难所》考察了临床情况中,当病人无法避免地处于“看见”或“被看见”的情境中时,如何依靠“精神避难所”来保护自己免受难以忍受的折磨,导致分析进展受阻,以及当他们开始从精神避难所的保护中走出来时,所面临的与“看见”和“被看见”有关的焦虑和挑战。 继本书《精神避难所》(Psychic Retreats)之后,约翰?斯坦纳再次深入探究了这一领域,他对那些建立和维持精神稳定的防御机制进行钻研,并解释了其背后复杂的动机网络。成为他人注视的对象时感觉是怎样的?被羞辱的感觉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感和目标感? 哪些话语可以帮助绝望的病人感到被理解?斯坦纳基于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因、罗森菲尔德等人显著的研究贡献,从“尴尬、羞耻与屈辱”“无助、权力与支配”和“哀悼、抑郁症与强迫性重复”三个方面,进
本书是一本将认知行为疗法的内容和步骤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给大众的书,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发展道路上一道卓越的里程碑。Greenberger和Padesky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为读者们提供了一系列引导问题、提示和工作表,作为逐步改善的工具和方法。
许多执拗与偏颇,顽固与无奈,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有些可爱又可笑,强迫症戴着一张似乎总也抓不住的淘气小孩的面具,私底下却成为屡屡和自我天性解放作斗争的堂吉诃德。但只要肯于坦然面对和治疗,它就不会是一座永远无法攻克的堡垒。 本书能在让慌乱中的你,不再被情绪强迫,不再给自己加戏,而是镇定、愉悦地接受不的自我。 当你阅读本书时,也请你要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来进行,没必要落入“需要读到”的强迫症里!
父母工作被认为对务实及有效的儿童和青少年分析做出了实质性贡献。这本案例集汇聚了世界各地四十位精神分析师的声音,介绍了当代关于是否以及如何与父母一起工作的诸多不同观点。《父母工作案例集:精神分析的视角》的案例包含递进的发展阶段(学龄前期、学龄期、学龄后期、青少年初期、青少年中期、青少年后期、成年初显期)、众多的问题类型、多种多样的设置、类型各异的工作对象。通过临床案例、经验丰富的儿童和青少年分析师的评论以及本书主编的反思,阐述和探讨了动力性同步父母工作模式中提出的观点。
本稿共分两编三十章。编为概论,主要介绍认知治疗的概念、发展历史、基本要素、特点、认知模式、治疗会谈、干预技术、治疗目的和临床评估等;第二编论述了认知治疗的临床应用,针对忧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躯体形式障碍(如疑心病)、进食障碍(如厌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如吸毒)以及夫妻关系冲突等常见的心理疾病,介绍心理治疗师的应对态度、治疗方法和采用的临床技术等。本稿在心理治疗方面,内容丰富,阐述详尽,条分缕析,便于读者阅读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