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由诸多儿童精神分析的实例构成的精神分析作品,字里行间穿插了精神分析师醍醐灌顶般的专业分析。案例涉及的症状有儿童焦虑、强迫、抑郁、多动等,每进入一个案例,就好像走进了一位精神分析师的工作现场。随着分析的展开,病例被层层解析,隐藏在症状背后的故事浮现出来,而这种揭示往往就是治愈本身。 精神分析师的工作室是一个封闭场所,这是治疗的必要条件。即使病人是孩子,精神分析师和病人之间的交流也必须服从保密规定。这种保密性确保了精神分析的有效性,它是分析工作的一部分。本书作者在充分尊重这种保密性的前提下,将自己在儿童精神分析治疗领域的宝贵经验提炼总结,浓缩在这样一部著作中。对普通读者来说,可以从这些精彩案例中直接领略精神分析的魅力;对专业读者来说,这部现代法国精神分析界权威人士的作
残疾人教育是联合国衡量一个国家人权改善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国家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一个政府“公平、正义”的执政理念的体现。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对残疾人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目前全国有8 500多万残疾人,这个庞大的人群需要大量专业化的教师来承担。全国各省、市除原有特殊教育学院外,一些地市纷纷开设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各级师范学院均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随着政府投入的不断加大,特殊教育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市场将会越来越广阔。然而,目前市场上特殊教育的好的教材非常缺乏。 这套教材是联合10所相关大学的相关专家编写而成,内容囊括了从基础理论、发展与教育,到治疗与康复系列的内容。这是国内首次完成的系统而完整的特殊教育教材,代表了国内特殊教育领域的高水平。丛书主编方俊明是华东师
作为长期从事孤独症研究并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权威精神病学专家,同时也作为一个孤独症人士的母亲,洛娜 温(Lorna Wing)博士以其独具的双重视角所写下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家长及专业人员指南》,由于观察细致入微,论述精辟透彻,建议实用可行,被誉为 具有巨大实用价值的经典教科书 ,并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孤独症谱系障碍:家长及专业人员指南》版出版于20世纪70年代,原名为《孤独症儿童》,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印刷发行。到了20世纪90年代,作者根据孤独症领域的成果以及成年孤独症人士的生存状况,对全书进行了全面改写,更名为现名。本次中译本依据2003年的修订版翻译,于2013年首次出版发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书中的相关术语早已有了新的译法,为避免读者产生歧义,特对本书进行改版,将书中专业术语的译法与现有
童年的气质能预测成人的性格吗?童年经历、家庭养育、社会环境、基因如何影响我们的成长、身体健康和寿命?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这个说法靠谱吗?人生早期的自我控制力对日后的成功有多重要?只有儿童才会得 ADHD 吗?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良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可以被纠正吗?烟瘾或者人生中的成功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吗?基因构成能否决定谁面对压力更有复原力,谁又会深陷童年逆境而一蹶不振? 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四位知名心理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三大洲开展了三项大型队列研究,用40多年观察研究了几千人从出生到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的成长和发展经历,探究了基因、育儿方式等因素与人的各种发展结果的关系。他们用前瞻性研究而非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来探索青少年不良行为、性早熟、抑郁症等
儿童精神分析讨论班是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大师多尔多对年轻的分析家和临床心理治疗师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分为三卷。本卷的主题词是无意识和绘画。本卷中的大部分案例都会让读者感到惊讶,这不是因为症状特殊性,而是因为多尔多所阐释和看到的那些让人难以置信的事实,这也让她在倾听时深感震撼。 多尔还从 命运 一词出发进行探寻,研究精神分析的未来。她认为必须要询问一个主体的后代,他的孩子,他的孙子,探寻世代的影响,以便将精神分析区别于社会与文化的话语。
作为美国科学委员会认定的有实证数据支持的有效干预方法之一,关键反应训练(Pivotal Response Treatment,PRT)模式以应用行为分析为理论基础,通过孤独症儿童动机的激发,以及家庭的参与和自然情境下的干预来提升其沟通与社交能力,为孤独症儿童的父母、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了实践性较强、科学的干预步骤,易于操作且具趣味性,能有效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表现,并改善整个家庭的生活状态。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关键反应训练掌中宝》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向读者解释了关键反应训练的核心要点、实施关键以及科学实证依据。必要部分还配以作者亲历的干预小故事,将关键反应训练的基础内容清楚明了地展现给读者。想要快速掌握关键反应训练的干预方法并立刻着手实施干预,读这本掌中宝就够了。
《融合教育教材教法》提供了融合班的理念及教学策略,按部就班地说明教师如何在有普通学生及特殊学生一起学习的融合式班级中执行教学,详细地介绍了执行教学的技能和技巧,针对独立学习策略、多层次教学、主题教学、全语文教学、合作学习、角落教学、活动教学、各学科教学调整、学习单调整和作业调整等都有介绍。教学设计以普通学生为参考坐标,在普通班的架构中加入特殊学生的需求。书中呈现的上课实例、各类型教案与检核表都是作者根据融合班中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的教学需要而设计,并在实践中使用多年,而且有*线教师的访谈,内容非常完整。
我们如何解释儿童成长阶段的各种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依据又是什么?本书选取了13项经典的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实验,如波波玩偶实验、棉花糖实验、罗伯斯山洞实验、新生儿模仿实验、错误信念实验、客体恒存性实验、情绪识别实验等,几乎涵盖了儿童心理重要的方面,不仅涉及儿童间的合作与冲突关系、儿童的观察与模仿学习,还涉及儿童对父母或成人的依恋情结、儿童的专注力与共情行为、理性活动与善恶判断的起源等问题。 书中的13项经典实验就如同13副药方,即便不能完全对症下药,也足以让家长及教育工作者获得诸多启示。
如今, 焦虑 一词越来越被我们频繁地提及,已成为社会情绪词典中的关键词之一。焦虑是我们生而为人不可避免的部分,焦虑既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一些心理障碍的焦点。 在竞争日益激烈、养育日益精细化的今日,儿童的焦虑问题也越来越引发人们的关注。心理学家、临床医生、发展科学家和神经科学家都在提出新的理解。目前对于儿童焦虑的理解存在不少争议,其中一个批评的声音认为,现今对儿童焦虑的理解是基于对成年人焦虑的理解而形成的。但其实,儿童焦虑与成年人焦虑可能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我们对儿童的焦虑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疑惑。为了更准确、更好地理解儿童的焦虑,本书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焦虑的精准内涵是什么? ?儿童的焦虑和成人的焦虑有何不同? ?儿童通过哪些方式表达焦虑? ?如何测量儿童的焦虑? ?什么因素影响着
本书由两位英国著名儿童临床心理学家联合撰写,基于与数百名孩子及家长共同工作的经验,以认知行为疗法为理论背景,旨在帮助5 12岁孩子的家长识别处理儿童恐惧、担忧等焦虑情绪,被运用于英国国民保健服务体系和教育服务机构。
本书以音乐治疗学科为理论基础,以作者及其团队多年的儿童音乐治疗临床工作经验为实践基础,以文字、插画、谱例和歌曲形式展现了50个儿童音乐活动,涵盖儿童成长中需要掌握的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本书可用于帮助普通儿童培养生活习惯、建立安全意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等,也可用于特殊儿童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康复。
很久以来,学习绘画都是中国年轻家长培养孩子成材或陶冶其情操的重要途径,每天傍晚,无论寒冬还是酷暑,许许多多年幼的孩子刚放下书包,就又背起画夹随家长去训练班学画。我本人由于有绘画的背景,常常被有孩子的朋友问及绘画的事情,孩子画的 像 与 不像 一直是家长们焦虑的核心,无数有天分的孩子就在这一标准下遭受或正在遭受毁灭性的摧残。 透过儿童看似随意的涂鸦,我们不仅能了解此刻孩子在想些什么,过去经历了什么,甚至能够知道未来孩子将成为什么。儿童绘画不再被视为瞎涂乱抹,而应看作较具感性的心智记录。对儿童绘画做心智与视知觉方面的分析,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智力与情感的发展状况以及图形生成及发展的一般规律,使得家长能够对孩子的绘画及其绘画老师的教学方法有一个评估的基本依据,以避免其过度的热情加上对
留守儿童一般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 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但城市中也有,这些孩子双亲健全、 经济基础雄厚,由父、 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大多数留守儿童很少见到父母,亲子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大多存在较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本书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通个各种实际经历和故事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解决留守儿童各种心理状况和问题,关注留守儿童心灵上的成长,也力图使这本书能被留守儿童及其父母接受和理解,成为相关人员欢迎的口袋书。
在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方法中,应用行为分析(ABA)是影响*广泛的,也是被科学研究关注、探讨*多的。由于人们对应用行为分析一直存有误解,批评和指责的声音从未间断,在教育训练中也经常会出现误用的情况。 作者根据自己的一线教学经验,以形象的比喻、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详细讲述了应用行为分析的基本理念和原理,并一一解答人们对它的疑问,使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正确地应用这种方法,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孤独症及其他障碍儿童的能力。 《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教学》提供了系统完整的ABA训练课程,有助于家长、教师、研究人员了解和熟悉应用行为分析的原理和操作规范,适合初学者指导孤独症及相关障碍儿童的早期教育与康复训练。
如何理解 零入学 ?如何解答教师、家长面对的现实教育困惑?如何理解与实现小学与幼儿园的 科学双向衔接 ?本书主编赵微教授与一线教育从业者从心理学和幼小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发,提出 零入学 不等于 零准备 。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学习习惯的准备,更应该帮助孩子形成 基础学习力 ,完成认知能力的准备。本书聚焦于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教育,既包含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解释,又汲取了学前教育工作者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列举了生动且真实的案例,为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教育建议。
《心灵的成长》一书是西方心理学学派中的一个派别叫完形派(即 格式塔 派)的心理学家美籍德国裔人考夫卡(Kurt Koffka)所著,原名 The Growth of the Mind An Introdnotion to Child-Psychology ,由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奥格登(R. M. Ogden)译为英文。这是一本从完形派心理学的观念来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书。中译本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初版。现在为了使心理和教育科学工作者进行研究工作时能够得到各方面的参考材料,现在列入我馆 现代心理学名著译丛 出版。本书作者考夫卡以 格式塔 心理学(The Gestalt-Psychologie)的假说,解释儿童期和心理发展的问题。这个假说虽多非英美读者所熟悉;但是作者既很善于著述,又很熟知近来儿童心理学所有实验的结果,必定可使读者对于本书发生无限的兴趣。因此,我得翻译这本书,那是我非常高兴的。教育理论和实施上有许多疑难之点
本书作者雷秀雅教授有20余年的儿童青少年工作经验并长期从事高校教学及科研工作,本书整合她多年儿童教育经验,讲述了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儿童发展的特点及进行儿童教育的注意事项;儿童心理问题常用的技术以及对较严重儿童心理障碍的诊断评估;目前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常见方法,包括传统方法以及比较新的表达性治疗方法。每章以一个典型案例导入本章所讲内容的重要性及应用领域,章末又对导入案例进行回应和分析。全书干货满满,全面、专业、实用。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专门从事儿童教育和心理辅导的专业人士,都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和专业的指导。
本书是针对6~12岁儿童行为心理的特征,精心打造的自助心理学读物,分别从压力、规划、领导、创新、幸福五大方面,精心设计内容构架,结合轻松、幽默漫画形式,生动再现真实生活场景;深刻阐释每一种行为和心理产生的原因、影响,直观展示 正确的 错误的 处理方式,并辅以有趣的互动游戏,帮助小读者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心理难题,了解自己的行为和心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打好心理健康基础,建立积极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