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论语》是了解孔子哲学、政治、教育、文化等学 说的很重要的资料。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古至今,《论语》都是一部不能 忽视的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论语》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 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 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国学经典诵读本》(全16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余种,采用简体、横排、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启蒙、孝经》《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选》《诗经》《易经》《道德经、庄子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心经、金刚经(附:佛说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地藏菩萨本愿经》。
令狐德棻所撰《周书》虽以 周 题名,实际上 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 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它基本上反映了宇文政 权的建立,建立后三个封建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宇 文政权上层集团内部斗争的情况,是今天研究和了解 西魏、北周历史*基本、*原始的一部史书。
《印光法师文钞》是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书信、论、记、疏跋、法语以及杂著等文字的汇编。自1912年印光法师于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潜修,高鹤年居士将其四篇文稿刊登于《佛学丛报》后,龙天推出,应世弘法。先有徐蔚如等民国大居士,后又有德森法师、罗鸿涛等,欲报印光法师法乳之恩,故集成增广、续编、三编,计文钞十卷,共一百余万字,是近代以来流通量*、流通面*广的佛教著作之一。 大师之《文钞》是末法时期众生黑暗中的明灯,苦海中的舟航,往生成佛的路标。今人学佛,如不依《文钞》之教诲,实无入手之处,成就之时。故当今佛门大德,皆普劝学佛之人,当读《印光法师文钞》,并依之修行。 本书共分四册,收录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四卷、《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二卷、《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四卷以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一卷,以现
这套《白话佛学文化小经典》遴选的都是影响较大的经典,可以说是了解和认识佛教的基础入门读本。具体包括《心经、金刚经》《地藏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普贤行愿品(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其中,《心经、金刚经》是人人熟知的、zui具代表的经典;《地藏经》是佛教经典中的 孝经 ;而《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普贤行愿品(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合称 净土五经 ,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指出,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 礼 。中华礼学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然而由于去古日远,且礼经特别是仪礼部分 文古义奥,传习者少,注释者亦代不数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致三礼之学日渐式微,一度被学界称为 绝学 。礼学各种典籍逐渐散乱,且礼学文献由于散见于各种不同古籍,一直没有作过全面的辑录汇编,许多古籍处于濒危状态。正是有见于此,我国著名礼学专家沈文倬先生于2000年前后即提出 编纂整理礼学典籍,为中华礼乐传薪火,为中华后人留记忆 的礼学文献编纂倡议。沈先生的倡议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响应,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将其提为重点研究方向,先后历经近十年论证研究,于2010年底,浙江大学古籍所集全所之力完成了基础性的调研工作,编纂完成《中华礼书总目》,完成了对我国现存礼学文献的摸底调查,正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指出,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 礼 。中华礼学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然而由于去古日远,且礼经特别是仪礼部分 文古义奥,传习者少,注释者亦代不数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致三礼之学日渐式微,一度被学界称为 绝学 。礼学各种典籍逐渐散乱,且礼学文献由于散见于各种不同古籍,一直没有作过全面的辑录汇编,许多古籍处于濒危状态。正是有见于此,我国著名礼学专家沈文倬先生于2000年前后即提出 编纂整理礼学典籍,为中华礼乐传薪火,为中华后人留记忆 的礼学文献编纂倡议。沈先生的倡议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响应,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将其提为重点研究方向,先后历经近十年论证研究,于2010年底,浙江大学古籍所集全所之力完成了基础性的调研工作,编纂完成《中华礼书总目》,完成了对我国现存礼学文献的摸底调查,正
《论语》是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也是弟子之间的谈话,是后人了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 核心的文本。它位列“四书”,是儒家基本经典之一,被尊为“中国人的 ”,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文选资料汇编 诗类卷》针对《文选》中的诗类作品,分类辑录历代重要的研究资料,如作者评论,作品评论、疏解,相关考证等。总体论述者编为 总论 ,分体、分篇评论者汇为 分论 ,讨论同一问题者以类相从,有序编排大量资料。其间并且有所选择,有关文字音韵校勘者过于庞杂细碎,一般不录;有关训诂、名物、典实者择要辑录;详古略今、重视零散资料。对底本文字有误的间以 编者按 说明。全书对所涉材料广为爬梳,收录全面,并且有所去取,编排有序,而成为 文选学 之力作,同时也是《文选资料汇编》中体量最大的一种。
本书是方玉润晚年的著作。同治时年(一八六五)日记中曾有鸿蒙室拟着丛书的目录,其中有《诗经通致评解》之目,然而未见此书。向逹先生说:《诗经通致评解》后来成书与否,不可考。」掳同治八年(一八六九)七月初五日日记载:「《诗》无定解,臆测者多,故较他经尤为难释。遇拟广集众说,折衷一是,留为家塾课本。名之日《原始》,盖欲探求古人作诗本旨而原其始意也。其例先诗首二字为题,总括全诗大旨为立一序,题下如古乐府体式而不用为《序》,使读者一鉴而得作诗之意。次录本诗,亦仿古乐府一解、二解之例,而不用兴也、比也恶套。庶全诗聊属一气而章法、段法又自分疏明白也。诗后乃总谕作诗大旨,大约谕断于《小序》、《集传》之间,其余诸家亦顺及之。未乃集释名物,标明意韵。本诗之上有眉有评,旁有批,诗之佳处亦点亦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