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本》(全16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余种,采用简体、横排、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启蒙、孝经》《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选》《诗经》《易经》《道德经、庄子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心经、金刚经(附:佛说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地藏菩萨本愿经》。
《印光法师文钞》是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书信、论、记、疏跋、法语以及杂著等文字的汇编。自1912年印光法师于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潜修,高鹤年居士将其四篇文稿刊登于《佛学丛报》后,龙天推出,应世弘法。先有徐蔚如等民国大居士,后又有德森法师、罗鸿涛等,欲报印光法师法乳之恩,故集成增广、续编、三编,计文钞十卷,共一百余万字,是近代以来流通量*、流通面*广的佛教著作之一。 大师之《文钞》是末法时期众生黑暗中的明灯,苦海中的舟航,往生成佛的路标。今人学佛,如不依《文钞》之教诲,实无入手之处,成就之时。故当今佛门大德,皆普劝学佛之人,当读《印光法师文钞》,并依之修行。 本书共分四册,收录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四卷、《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二卷、《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四卷以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一卷,以现
这套《白话佛学文化小经典》遴选的都是影响较大的经典,可以说是了解和认识佛教的基础入门读本。具体包括《心经、金刚经》《地藏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普贤行愿品(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其中,《心经、金刚经》是人人熟知的、zui具代表的经典;《地藏经》是佛教经典中的 孝经 ;而《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普贤行愿品(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合称 净土五经 ,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
经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和根基,作为其知识载体和表现形式 经学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而以经学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经学文献学,与经学研究同步,贯穿着经学史的始终,在中国古代学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持久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重大项目 经学文献学研究 ,就是针对经学文献学所进行的专题研究。依托这一项目而召开的 经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推动了经学文献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加强了与海内外同道的交流合作。作为会议的学术成果,编辑而成 经学文献学研究 一书。 本书汇集国内外学者关于 经学文献学研究 方向论文凡46篇,内容依经史子集的顺序排列。 有针对具体古籍的诠释研究,如王志平《 周易?中孚 卦解》;有整理校勘古代经典的经验总结,如杜泽逊《 周易注疏汇校 札记》、顾永新《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湖南善化人。光绪八年中式举人,后绝意仕进,以讲学、著述终老。皮氏精治《尚书》,考证经文,彰显奥义,于“伏学”尤具畅微抉隐之功;兼攻“郑学”,深究古礼,疏通两汉今古两家经注传笺,一以扶翼西京微言大义之学;晚年融贯群经,创发大义,出入汉、宋、今、古之间,以其治学主张和成就,使今文义例之学、典制之学和经世之学融为一体,成为清代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之一。皮氏又力主“通经致用”,通达古今之变以救济时艰,见证、参与晚清湖南新政的历史进程。他既是清代今文经学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也是晚清变法和湖南改革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皮锡瑞的著述,计有已刊诗文五种十六卷、经学论著二十四种一百零二卷、蒙学教材一种二卷、未刊手稿及后人所辑皮氏遗稿九种,另有若干诗词、书札、
清代是中国学术史上的 经学复盛时代 ,经师辈出,著作众多。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汇刻清初至道光以前的经学名著180余种、1400卷,称为《皇清经解》,亦名《学海堂经解》,大体依作者先后为序。后王先谦依例而有改进,在阮刻所遗著作外,主要增补嘉庆以后学者的著作,称为《皇清经解续编》,亦名《南菁书院经解》、《续清经解》,收有209部书、1430卷。正续《经解》共收入160余人的400多种著作,集清代经学研究之大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宝藏,而木刻线装本有七百多册,携带收藏不便,而石印本据原刻缩影,并有校勘。今据石印本影印放大,并新编总目录、作者索引与书名索引等,便于读者查阅。
武亿(1745—1799)字虚谷,号授堂,河南偃师人。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金石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其学力深厚,见解精辟,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阮元等对其多所赞誉。主要著作有:《金石三跋》、《金石续跋》、《读史金石集目》、《群经义证》、《经读考异》、《句读叙述》、《三礼义证》、《授堂文钞》、《授堂诗钞》等十余种,凡数百卷。还编有《偃师县志》、《鲁山县志》等。 武亿后人将其大部著作集刊为《授堂遗书》,内容概为四类,一为经学研究之作,二为金石序跋之文,三为诗、文、书等,亦多与金石有关,四为姚鼐、钱仪吉、孙星衍等为武亿所作传、墓表、寄赠等文。据此即可见其学术成就、平生交游之大概。 武亿之学乃研清代金石学、经学、考据学者不可忽略者。《授堂遗书》刻本流传未广,读者见之不易,此影印本颇值一阅和
经典是古代圣贤才智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源头。 多认识经典可以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长得更快、更高。 多认识经典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文字带有民族智能、民族风格。 《论语》、《史记》、《孟子》、《庄子》、《战国策》、《诗经》、《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红楼梦》等,这十本书应该是现代国民的“*限度经典”,作为这个民族的一份子,没有读过这十本书,就称不上这个民族的“知识分子”。但是,现代人实在太忙了,大人忙着五光十色、小孩忙着被教改、社会忙着全民英检、国家忙着走出去,人人都在盲茫忙,商周出版因此为忙碌的人们炖一锅大补汤,用活泼简明的文句.把经典的精粹提炼出来,让大家可以在“三上” (马上、枕上、厕上)阅读。在做完文字针砭、为语文把脉、把病痛治好后,让我们来培元固本,增强功力,站在文化
汉籍是中国精神文化的载体,汉籍之路是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沿着汉籍传播的轨迹,寻找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应该是当代学者和出版人的责任。这些年,有志于此的学者,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学者就提出用书籍之路的概念,来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但是仔细想来,书籍之路的提法不如汉籍之路明确,探究的范围也不应该局限在两国之间,应该把汉籍之路作为打开古代中外精神文化交流史的钥匙。 汉籍之路的概念发萌于《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丛书的编纂工作。在海外汉籍的版本调查、珍稀文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汉籍文献流传海外的一些特点。
《学术笔记丛刊:履斋示儿编(繁体竖排版)》共二十三卷,内容分总说、经说、文说、诗说、正误、杂记、字说七部分,涉及领域十分广泛。作者自谦「论焉而不尽,尽焉而不确,非敢以污当代英明之眼,姑以示之子孙耳,故名曰《示儿编》」(孙奕《履斋示儿编叙》)。从学术史角度检视,该书并非宋代学术笔记之绝佳者,其未立一时之典范,亦未开一代之风气,但是书中「辩经传之同异,核文辞之是非,诗之评,字之正,人物之绮谈,奇闻奥旨,靡所不载」(胡楷题识),立论多独特,见解常有他人未到处。由宋至今,学人引用评述颇多,可谓沾溉学林久矣,是一部颇有特色的笔记著作。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思想言论的总结,书中包含了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就是一部思想的书,对于这本书,根本没有所谓读过、读完了,它是那种随时随地随便拿起来随便读几句的书,是一辈子也读不完的书。
王引之始撰《经传释词》十卷,始刊于嘉庆三年,前有自序一首。王嘉庆二十四年再版,其师阮伯元序其书,备致赞誉,称「高邮王氏乔梓,贯通经训,兼及词气。昔聆其『终风』诸说,每为解颐」,其倾倒可知。其受业北子胡培晕撰《书后》亦云:「是书专释语词虚字,辟前古未有之途经,荟萃众解,津逮后人,足补《尔雅》之阙」(见胡氏《研六堂文钞》卷七)。今读王氏《释词》,多有创解,尤于前人未安之说,悉举而正之,其所阐明,涣若冰释。于今治古学者,殆无不家置一编以供检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