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 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文选资料汇编 诗类卷》针对《文选》中的诗类作品,分类辑录历代重要的研究资料,如作者评论,作品评论、疏解,相关考证等。总体论述者编为 总论 ,分体、分篇评论者汇为 分论 ,讨论同一问题者以类相从,有序编排大量资料。其间并且有所选择,有关文字音韵校勘者过于庞杂细碎,一般不录;有关训诂、名物、典实者择要辑录;详古略今、重视零散资料。对底本文字有误的间以 编者按 说明。全书对所涉材料广为爬梳,收录全面,并且有所去取,编排有序,而成为 文选学 之力作,同时也是《文选资料汇编》中体量最大的一种。
一、本书将《诗经》305首诗全部译注。每首诗前皆有导言式小序。原诗居左,译诗在右,便于对照。诗后有注,多数注后有说明文字,力求多角度、全方位介绍原作。 二、为保持《诗经》的完整结构,对《毛诗》目录中六首有目无辞的“笙诗”表示尊重,本书将其也列于目录。 三、本书原文基本以朱熹《诗集传》为准,也参照了各种原著版本,力求精准反映原著风貌。为方便读者阅读理解,对原著标明标点,并根据个人的理解对部分原著的章句组合有所调整。 四、本书译诗力求明晰流畅、朗朗上口,音韵铿锵,以鲜活的语言形式表现原著的深厚意蕴、歌词形式及韵文特色。对有些诗的人物角色定位、艺术表现形式(特别是音乐特征)有简括标示。如标出“引唱”“对唱”“领唱”“合唱”“男唱”“女唱”等点睛短语。这些短语用括号表示与译文的区别。
《古诗源》十四卷,是清代格调诗派领袖沈德潜所编的一部唐以前的诗歌选集,收录了先秦至隋各个时代的诗歌,共七百余首,以上探唐诗之所以辉煌的发源。本书收录作品广泛,唐以前的一些著名诗篇(除《诗经》、《楚辞》外),大多数都已选录在内,而且还从一些古书中辑录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民歌谣谚,内容十分丰富。 书中所选古诗,绝大多数有编选者沈德潜扼要的点评,片言只语,便能将古诗的精髓点出,对提高诗歌的鉴赏力,裨益甚大。 本书是近代以来非常流行的古诗选本,可作为阅读研究古代诗歌的重要参考。其中很多诗歌朗朗上口,亦可以作为现代朗读本使用。
千年《诗》学史,两汉奠其基,本书集中关注汉代《诗经》学术史。作者致力于《诗经》研究多年,在充分吸取、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考论汉代《诗》学发展源流,探研经今古文学归属、著作体式衍变、学派传承、阐释特色等问题,对汉代学者的《诗》学、三家诗辑佚、《诗》学与汉代文化等也有深入的论析。书中既有微观的个案考察,也有宏观的总体把握。末附汉代《诗经》学者图表、汉代《诗经》学著述考补、汉代《诗》学大事年表,有助于《诗经》研究的深化。 本书集中关注汉代《诗经》学术史,在充分吸取、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考论汉代《诗》学发展源流,探研经今古文学归属、著作体式衍变、学派传承、阐释特色等问题,对汉代学者的《诗》学、三家诗辑佚、《诗》学与汉代文化等也有深入的论析。
在国外的汉学界和国内的文史界,高本汉先生的声誉是没有人不知道的。那么,关于他在学术上的成就,这里当然无须再说了。远东博物馆馆刊第二十九卷(一九五七年)的后面有他的一个著作表,可以做我们的详细参考。其中,前此译成中文的也有若干种了,也是大家熟悉的。 高氏治诗的动机和方法,他自己在国风注释的序文襄交待得很清楚。(译本改称“作者原序”。)我们读过,可以看出他是先对中国历代诗学的发展有了深刻的了解,然后才订出目前所应遵循的路线的。至于西方学者研究或翻译诗经的几家,他也都检讨过他们的得失。只是他们的成就较少为高氏所取。
《诗经》是中国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在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到汉代,《诗》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一纔出现《诗经》的名称,与《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并沿用至今。 关于《诗经》编纂成集的过程,据秦汉时期一些典籍的记载,《诗经》作品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周朝廷设有专门采集民间歌谣的官员,称『行人气他们四出采访、收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采诗的工作由于得到各诸侯国的协助,所达到的地域相当广阔,所以各地民歌得以集中起来;二是周朝还有『献诗』的制度,公卿士大夫在某种场合要给天子献诗。
历代诗话续编,近人丁福保辑,凡收诗话二十九种,一九一六年上海医学书局印行。这是记清人何文焕所辑历代诗话而编成的一部诗放丛书。 此书收录的诗话,在当时以至后来都有一定影响,如记载坦掌故的本事诗,论述诗艺诗法的风骚旨格,纠正苏黄偏重用事押韵之流弊的岁寒堂诗话,专讲诗学理论的艺苑葩言,评论诗人得失的诗镜总论,追溯源流体制的江西诗派小序等等,对研究我国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史都有其参考价值。 本书是《历代诗话》的续编。共收诗话二十九种,其中包括天一阁藏的《观林诗话》、《永乐大典》的《藏海诗话》、明抄本《艇斋诗话》等一些罕见的本子乃至孤本。书后附有人名索引。
《唐诗三百首》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由无锡进士孙洙(别号蘅塘退士)编选,是流传广、影响*、深受人民喜爱的唐诗读物。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诗人小传、诗作和注释。在体例上,以人系诗,按作者时代排序,注释力求简明准确,为读者诵读唐诗提供方便。
《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它是中国文学史上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在体裁形式、语言技巧、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堪称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涉及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剥削压迫的悲惨命运和他们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不仅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也描述了人们劳动生活的情景;不仅描写了普通人的爱情和婚姻,也反映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农牧发展的情况。可以说它是
“说话”是古代一种生动的艺术形式,相当于现代的说书。话本是说话的记录,它把说话人的口头创作,经过写定,加以刻印,成为一种新型小说,是中国通俗小说的起源,宋元时代特别发达。 该书对宋元话本的产生与流传、题材和体制作了要言不烦的介绍,并对它的艺术特色与文学地位进行了精当的评析。作者程毅中先生是位学识渊博、著述颇丰的中国文学史专家。该书行文晓畅,引例丰富,夹叙夹议,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古典文学的入门读物。
本书是中国现代美学理论家朱光潜的代表作。朱光潜偏爱诗艺,同时对西方文艺心理学有很深的研究。1931年他在欧洲留学时便开始本书的写作,1943年始正式出版,历时十余年,在当时有很大影响,是中国现代诗学体系建构的里程碑。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北京三联版《诗论》后记里,耄耄之年的朱光潜先生不无自得地写道:“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论诗》。”这句话当然含有自谦的成分。朱光潜先生对中国现代美学理论的创造性贡献是全方位的,不过就《诗论》本身而言,这位辛勤的美学老人的估价是合乎实际的,可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诗经》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历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不同程序地受到《诗经》的影响。《诗经》曾被译为多国文字,日本、朝鲜、越南、法国、德国、英国、俄国都有译本,流传非常广泛。作为创造民族新文化的基石,我们一定要很好地继承这一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 本选本入选的入篇目都是历来公认的名篇,因篇幅所限,只选了102首,为全书的三分之一。选本分题解、正义、注释、译文四部分。题解主要讲诗的主旨,注释力求简洁明了,译文力求准确流畅。 《诗经》是我国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本书对诗经的诗篇进行了翻译和解说,并探讨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是一本很好的
《中国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书经》、《诗经》、《春秋·左传》。理雅各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将儒家重要的9种经典翻译成英文,合称为《中国经典》。他的译本在很长时间里在西方是权威性的标准译本。
......
《新编千家诗评注(全图本)/全图本国学经典丛书》在保持《千家诗》朗朗上口、通俗浅近的基础上,扩大了选诗范围,入选诗篇不限于唐宋两代的律绝,而是包括上至先秦、下迄元明清的近体和古体诗,尤其是收录了不少传颂至今而《千家诗》却未收录的名篇佳作,涵盖了中小学生所有必须背诵的诗歌篇目。对于选录的诗歌,不仅逐篇进行了较为详明的注释和评析,还为全部诗篇配了画,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书是一部十分独特的《诗经》解读,作者以当代女性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实际,来印证2500年前的《诗经》,阐发其情感意蕴。作者认为,《诗经》就相当于古代的流行歌曲,反映了当时人的悲欢和喜怒哀乐,而作者的解释,就是对当年场景尽可能的还原。书中附有作者本人绘制的100幅精美插图,以极为时尚的方式解说着古典。
《诗经》是我国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本书入选的篇目都是历来公认的名篇,因篇幅所限,只选了96首,约为全书的三分之一。选本分题解、正义、注释、译文四部分。题解主要讲诗的主旨,注释力求简洁明了,译文力求准确流畅。选本中的每首诗,都经作者细心斟酌,反复思索,竭力阐明其主旨和各章间的内在联系,并力求言之有据。
何谓文化视野?文化视野就是本书作者曾呼唤过的“厚重有据的文化疏解”背后的“整体的文化通观”。这恰恰是一些《诗经》学研究著作中缺少的。本书站在上古民族文化的立场融通诗、史,试图透过具体历史环境的再现,尽可能圆融通透地化解一些历来聚讼纷纭的疑难之点,进而达到对先民的审美情趣和生命智慧的揭示,梳理出夏商周精神文化演进的脉络线索。另外,作者尝试着把《诗经》中的歌诗还原到三代活生生的村社生活中去,这种努力也使得本书的论说获得了《清明上河图》般的生动质感和鲜活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