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 礼记 ,就是关于 礼经 的 记 ,即对 经 的诠释讲解,是礼学家对礼经的解释以及他们所采择的各种意见的辑录。《大戴礼记》《小戴礼记》就是这类的书。《大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时期的礼学家戴德编纂;《小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礼学家戴德之从兄子戴圣编纂。《小戴礼记》,也称为《礼记》,凡四十九篇。本书是对《小戴礼记》四十九篇全文注译。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出题解,扼要概括通篇内容旨意。其次出正文,正文的分节参考了北大标点本《十三经注疏 礼记正义》及各家译注本的分节,文字也参考各种版本进行了勘校,有调整者在注释中加以说明。再次出注释,注释兼及章句训诂与名物制度介绍,在引述各家说法时,为求简明,常见的郑玄注、孔颖达疏,简称 郑注 孔疏 ,其他注家或相关著作则引作者与书名,如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
胡平生、张萌译注的《礼记(上下)(精)》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 《礼记》,通行本是《小戴礼记》,为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自西汉郑玄作注以来,《小戴礼记》的地位逐渐提升,至唐代被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礼记》《仪礼》《周礼》)之首。《礼记》以儒家礼论为主,内容涵盖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等,阐释礼经意涵,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可指引后人阅读礼经的思考方向。
《仪礼》是一部记载周代礼仪制度的经书。今作者汲取近三十年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在尊重借鉴前人图谱的基础上重新绘制仪礼图,以解今人阅读之惑。 本书为《新编仪礼图之方位图:宾礼卷》,《仪礼》中专言宾礼者凡三篇,即《士相见礼》、《聘礼》、《觐礼》,详细介绍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之礼,以及士和各级贵族互相拜访、以结友好之礼仪。
胡平生、张萌译注的《礼记(上下)(精)》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 《礼记》,通行本是《小戴礼记》,为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自西汉郑玄作注以来,《小戴礼记》的地位逐渐提升,至唐代被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礼记》《仪礼》《周礼》)之首。《礼记》以儒家礼论为主,内容涵盖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等,阐释礼经意涵,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可指引后人阅读礼经的思考方向。
《禮記》鄭注版本以南宋撫州本爲善,有《古逸叢書三編》影印本。越刊八行本之經注文本可與此媲美,而遠勝於余仁仲本、岳本以下諸本。《禮記正義》版本以南宋刊單疏本屬珍貴,收錄於《四部叢刊三編》,而僅存八卷。越刊八行本之版本價值僅次於單疏,且具備全書七十卷。可見如今學者欲研習《禮記》鄭注,閱讀《禮記正義》,當以越刊八行本爲善本。潘明訓舊藏越刊八行本,上世紀二十年代有影印本及影刻本,影刻本至九十年代又有重印,但如今已不易購。日本足利學校數百年來一直典藏一部越刊八行本,雖缺八卷,印製時間頗早,較之潘明訓舊藏本,補版甚少,價值更高。本書對照影印潘氏本與足利本,極便校對。通過比對,讀者可以直接觀察、理解宋版經過補修,增加挖改、換版,文本逐漸失真的過程。毋庸爭議,本書就是《禮記》鄭注、《禮
《周礼》《仪礼》《礼记》是反映上古历史文化的重要典籍,也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礼记》又称《小戴礼记》,是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成书稍晚,但影响很大。本次影印所用底本为国家图书馆所藏宋余仁仲万卷堂家塾刻本。
《国学经典诵读本》(全16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余种,采用简体、横排、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启蒙、孝经》《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选》《诗经》《易经》《道德经、庄子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心经、金刚经(附:佛说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地藏菩萨本愿经》。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指出,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 礼 。中华礼学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然而由于去古日远,且礼经特别是仪礼部分 文古义奥,传习者少,注释者亦代不数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致三礼之学日渐式微,一度被学界称为 绝学 。礼学各种典籍逐渐散乱,且礼学文献由于散见于各种不同古籍,一直没有作过全面的辑录汇编,许多古籍处于濒危状态。正是有见于此,我国著名礼学专家沈文倬先生于2000年前后即提出 编纂整理礼学典籍,为中华礼乐传薪火,为中华后人留记忆 的礼学文献编纂倡议。沈先生的倡议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响应,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将其提为重点研究方向,先后历经近十年论证研究,于2010年底,浙江大学古籍所集全所之力完成了基础性的调研工作,编纂完成《中华礼书总目》,完成了对我国现存礼学文献的摸底调查,正
自汉至情,经学在各门学术中占有统治的地位。经学的蛩展历了袋倜不同的階段,而清代则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後的一个陪段。清代经学家在经书文字的解释和名物制度等的考澄上,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遘封我们利用经书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至科技等,有重要的参考意羲。
周礼一书,旧题周官,始出于西汉景、武之际。全书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冬官原阙,时人以考工记补之》,分掌治、教、礼、政、刑、事六典,经邦治国,燮理阴阳,堪称文繁事富,体大思精,洽术、学术无所不包。但是,此书在先秦典籍中不见征引,所记制度也每每有与文献抵梧之处,因而,关于它的真伪及其成书年代,成为西汉以来聚讼不决的学术公案,或誉为周公之典,或指为战国遣则,或断为秦汉之制,或贬为新莽伪作,纷纷之论,莫衷一是。然而,论辨的诸家都不否认周礼的学术价值,因为它最迟也是汉代的作口叩,材料之珍贵,自不待言,问题在于从什么角度来使用它而已。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是一部讲述建国与设官的著作,保存了大量的先秦史料;《仪礼》内容来源古老,涉及面广,保留了丰富的我国上古社会史料;《礼记》为孔子弟子及后学者所记,内容讲述哲理及礼仪法度及孔子的礼学思想。 本文临末想说的是:礼教杀人的时代早已过去。复古不但迂腐可笑,而且可恶。然而《三礼》自有其精华。《三礼》对于研究礼仪之邦的历史颇为重要,而其精华对于根治社会的创伤亦足资借鉴。希望《三礼》的这个点校本对社会、对读者有益。句读如有可取,那是沈师以及其他前辈大师教诲、启迪的结果。
戴圣编著的《礼记》是用散文写成的,本书是一部以儒家礼论为主的论文汇编。涉及孝道,说到了一些行孝的具体事项。其文学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各种礼制进行阐述时,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章;另外,有的篇章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有的以短小的故事阐明道理,有的风格气势磅礴,有的文字言简意赅,有的擅长心理活动的描写。
《礼记》思想内容是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它不但有古代各种礼仪制度的详细记载,更有礼乐制度一般理论的阐述,它涉及了封建社会的全套上层建筑,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教育、伦理道德观念等等,是研究古代社会的宝贵资料。 《礼记》所记载的礼俗制度和它所阐述的关于礼制的理论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产生过极大影响,有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本书正文所依据的是清代阮元《十三经注疏》本,个别地方根据前贤研究成果作了改动。译文文意一般依通行的解释,如有扞格之处,则以已意解之,另外原书字数太多,有些礼仪又太专门,读起来令人乏味;有些篇目内容芜杂无序,所以,这里采用了节选的办法,将全书(其中《大学》、《中庸》已单出,不选)重要的部分节选出来,分虽撰以标题,附以译文,大致上已经代表了全书的精要。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所著。《孟子》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孟子》也是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孟子》是古典散文从章到篇的划时代的代表,它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所著。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本书呈现该著作的原文,且对文章要义进行了解说,后还有译文,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自從東漢學者鄭玄分别給儀禮、周禮、禮記做了注解之後,才有了三一禮七逗一名稱。儀禮記的是冠、婚、喪、祭、飲、射、燕、聘、覲的具體儀式;周禮是通過記述三百多種職官的職務,從而展開對社會政治制度的設想;而禮記的内容則側重於闡明禮的作用和意義。西漢時期,儀禮取得了經的地位,而有關禮的一些「記气僅是儀禮的從屬性的資料。王莽執政,周禮列為官學,被視為經典,東漢時期雖排之於官學之外,而已傳習於世。漢末禮記獨立成書,此後講習禮記的漸多,到了唐代,開始取得了經典的地位。從漠末到明、清,就三禮來說,禮記的地位越來越高。儘管儀禮、周禮兩書的體例比較完整,而禮記是部没有什麽體例可言的儒學雜编,取得經典地位也晚,但從對社會、對人們思想的影響來說,禮記遠比儀禮、周禮為大士逗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歷史現象
《礼书通故》是清人十三经注疏之一,是黄以周自1860年至1878年历时19年才结撰定稿的一部诠释古礼古制的学术名著,全书分为五十目,共102卷。各卷均由若干条组成,每条讨论一个问题,按顺序选录几家有代表性的见解,然后加上按语、分析综合,提出自己的论断。其著述体裁短小精悍,论辨性强。本书探讨的范围广、时间长,举凡经注史说,诸子杂家,上自秦汉经师,下至当代学者,无不广泛涉及。从门目方面看,本书对《周礼》《仪礼》《礼记》三书的基本内容可谓囊括无遗。作者坚持实事求是,不存门户之见,对两千年来古代礼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了比较全面的出色总结。本书考辨详明,断制准确,澄清和解决了大量疑难问题,在学术上享有盛誉,是研究古礼古制的重要基本文献。 王文锦先生以当代礼学专家的深厚学养承担此书校点重任,他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