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传》以阐述《春秋》的义理为主,兼研讨《春秋》的文理和史实,是 春秋三传 中较早得到承认的一部经传。本书经传以《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每章冠以题解,注释精当,译文通顺易懂。
本《春秋左传》文本足全,为全译全注本,包含《春秋》和《左传》的全本。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等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是不朽的元典之作。它以叙事解《春秋》,记录了约两个半世纪的历史事件,塑造了一大批历史人物群像,在经学、史学及文学等方面,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此外,在历史上还有《左氏春秋》、《春秋内传》等名称。此书是我国史学史上一部著名的编年体史书。它按年编排记载了春秋时期以鲁国为主的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许多历史事件。 《左传》本是儒家十三经之一,也是儒家元典《春秋》的“三传”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历经战国到秦汉,传授《春秋》学的主要有五家。这五家是:《左氏传》(简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邹氏传》和《夹氏传》。其中“邹氏无师”,“夹氏未有书”,因而均已失传。《左氏传》和《公羊传》、《穀梁传》三家都很兴盛,成为当时显学,被合称为“《春秋》三传”。在《春秋》三传中,《公羊传》和《穀梁传》属今文学派,《左传》属古文学派。 本书是从《左传》中
《春秋公羊传》为《春秋》三传之一,专门阐释《春秋》微言大义,为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旧题作者为战国公羊高,高为齐人(今山东),相传是孔子弟子子夏的学生,专治《春秋》。东汉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为《春秋公羊传》制定义例,使成为有条理的今文经学著作。唐代徐彦(一说为北魏人)作疏,保存了唐以前的一些旧说。注疏原各自单行,后人将之合为《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成为《十三经注疏》的一种。本书长期来并无整理排印本。近年来始有之,但尚有不尽如人意处。有鉴于此,刁小龙先生对其重新做了标点整理。本次整理弃用阮元刻本而直接使用元刻递修宋十行本,参校本达十二种之多。此外还广泛采用了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蒲镗《十三经注疏正误》等前人成果,以及北大整理本的校勘成果,为目前最完备之整理排印本。
《医药春秋:名中医鄢荣光医理医案》为已故名中医鄢荣光先生的临床实践和医理医案的总汇,内容涉及阴阳、五行、经络、生理、病理、药理、诊脉、辨证、方歌及针灸等中医基础理论,融汇伤寒、温病经方和验方以及亲身体验总结的杂方,以及治愈肝炎、心脑血管病、肠胃病、结石、白血病、肿瘤、风寒湿痹、支气管炎等多种疑难杂症和癌症的医理医案。《医药春秋:名中医鄢荣光医理医案》的主要特点是:(1)叙述了大量临床过程,望闻问切理法方药皆知常达变,巧用祖国传统中医药方治愈诸多病症:(2)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毫无保留地展示了鄢氏家传秘方治愈癌症的经验;(3)强调中医治癌“唯象”施治的个性化方案和阴阳平衡的整体观念;(4)倡导医者仁德的慈悲胸怀及济危扶困的职业操守。此书由简入深,循序渐进,文白夹杂、简明易懂,
本书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计二百五十四年的历史,主要对春秋诸国战争、外交、内政等各个方面加以记述;同时对各类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理念、天文地理、神话传说、民间歌谣都有记述和评论。
《商君书》为先秦法家经典之作,影响中国几千年,为历代帝王的治国宝卷。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诸多方面,《商君书》所保存的思想内容,有着重要的历史和思想价值。
本书是童书业(1908-1968)晚年之作,“为总结本人六十岁以前之先秦史考证性研究”,包括《春秋左传考证》和《春秋左传札记》,以《左传》为核心,结合有关典籍及铭文,从考证史料入手,运用唯物史观,探讨春秋史、西周史和上古历史,被顾颉刚誉为“二十世纪的一部名著”。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前55l~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被当成显学,但又一直被当成诸子百家之一。在百家争鸣中,历史选择了孔子,到汉朝便登上了“独尊”的地位,被尊奉了两千多年,影响渗透到我国的方方面面,孔子也就成了我国古代最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是殷商后裔宋微子的后代。周灭商之后,分封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在贵族的纷争中被华督杀害,孔子的曾祖孔防叔为了躲避华氏的迫害,才迁居到鲁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与颜氏徵在生孔子。孔子出生后,三岁上死了父亲,与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在年轻的时候,孔子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蓄息)等低微的小官,没有
《春秋繁露校释》十七卷,汉董仲舒撰,《春秋繁露校释》以武英殿聚珍本为底本,进行汇校。校订后,正文用校正本,分段标点,使读者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读本。
《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春秋公羊释例后录》收入《清代春秋学汇刊》,为清代经学家刘逢禄(1776-1829)在《春秋》学方面的代表作。其中包括《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十卷,归纳并阐发了汉代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之义例,为清代公羊学的经典力作;又《春秋公羊释例后录》六卷,收入刘氏其他七篇《春秋》学重要著作;书末另附民国杨钟羲撰写的《续修四库》相关提要六篇。此次标点整理,以我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之清嘉庆本为底本,校以学海堂本、上海书局本。
《春秋公羊何氏释例》十卷,为清代春秋公羊学的奠基之作。凡何氏所谓非常异义可怪之论,次第发明,共总结有例二十六,表四。每例皆先罗列举证《春秋》经传及何休解诂条文,最后以释来阐释该例之主旨要义。表则是例的一种变形,通过纵横比对相关内容来使义例清晰,而阐述主旨之文字则移于每表之首,以序的形式出现。刘逢禄通过对何休解诂《公羊传》义例的归纳,阐发了自己的公羊学思想,建立起严密的公羊学理论体系。是研究清代公羊学之书。
《春秋》之所以引发了如此之多的争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上具有“元曲”的性质,它即是中华文明发展到历史阶段后的产物,又是中华文明继续向前发展的基石。因此,这种“巡视”不助于我们加深对《春秋》经传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显然,围绕着《春秋》的种种争论,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它始终与文化政策、政治选择紧紧相关联。 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由于中国古代先贤们注重持之有据,因此《春秋》的研究往往具有浓郁的文献考证特征。尽管这种文献考证的背后蕴含着思想的睿智,但还是足以令一般读者望而止步。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春秋》的研究史与其他问题的研究史一样,是中华文化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蕴含并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政治的角度来说,由于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始终
“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制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最初酝酿于1998年仲夏,自2000年春始,经过一年多的认真筹备,终于在简制发现百年的今天,在吴简发现之地长沙胜利开幕了。来自海内外的一百七十余位专家学者隆重集会,共同探讨简帛研究的丰硕成果,回顾简帛学百年来发展历程,展望新世纪简帛学发展的美好前景,对于我们是一次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本书便是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制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一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