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誦讀教材》(全18册)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典籍三十五種,采用大字注音、正體豎排,是一套專門用於誦讀的經典教材。經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復校對,標點、注音參考學者註疏,力求準確無誤。適合作為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習經典的誦讀讀本。 全書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啟蒙、孝經》《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女四書、女孝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禮記選》《詩經》《尚書》《左傳選》《易經》《道德經、莊子選》《唐詩三百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心經、金剛經(附:佛說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
在《孝经》学史上,zui重要的注本当属流行于汉末至中唐的郑玄《孝经注》。可惜宋代以后,《孝经注》亡佚。有清一代,学人搜集郑玄《孝经注》不遗余力,极具代表性的是严可均辑本。皮锡瑞以之为据,作《孝经郑注疏》,成为清代《孝经》学典型的注本,也是今天理解《孝经》zui重要的注本。而百年来敦煌遗书出土,发现了许多郑玄《孝经注》残片。 《孝经正义》的意义有三:一是在经文上,还原唐明皇《孝经御注》改经之前的经文;二是根据新出土敦煌文献,结合严可均、皮锡瑞所集郑玄《孝经注》内容,提供一个更为完整的《孝经》郑注本;三是对郑注《孝经》进行全面系统的疏解,即以清人解经的方式,详尽疏释《孝经》经文、郑注。
暂无内容简介。。。。。。
《礼记》为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是一部以儒家礼论为主的论文汇编,内容涵盖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等,阐释礼经意涵,可指引后人阅读礼经的思考方向。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成语典故为主的蒙学读物,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作者是清代西昌人程登吉。 《幼学琼林》的内容从天文地理到家庭社会,以至释道鬼神、花木鸟兽等,可谓应有尽有。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书相比,它有两个特点:其一,它打破以往蒙书三言、四言的限制,用杂言铺叙;其二,书中所有词目和释义都包容在精干的对句里。“参商二星,其出没不相见;牛女两宿,惟七夕一相逢。”短短二十字,就包含两个著名天文现象和美妙神话故事,更别提整部书丰富的典章制度、衣食器用、迎来送往、为人处世、天鸟异兽等古代趣味常识。 其实,《幼学琼林》更像一部适合少年儿童学习、吟咏的古代汉语小词典。注释语义,简明扼要;介绍典故,浅显易懂。而我们所做的,就是保证纯正的原文,生
小朋友们知道吗?“孝道”思想早产生于殷商时期,表现为对祖先的厚葬和祭奠;到了周代进一步发展,开始由对死人的祭奠过渡为对活人的尊敬;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等儒家大师分别赋予“孝”更多新的内容,“孝道”思想趋于成熟,逐渐成为维系家庭伦理的准则并进而上升为治国安邦的根本。 至于《孝经》,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但人们普遍怀疑它出自后人附会。这本著作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孝”是诸德之本,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凭“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同时,它也首次在中国伦理思想中,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甚至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因此
《庭训格言几暇格物编》真实地反映了康熙为人处事之道,及在家庭生活方面的思想。康熙把自己视为常人中的一员,并不像某些专制君主,以为自己是真龙天子,视自己为超人。因此,他虽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更是平易近人的父亲。故而他日常训诫自己儿子的话语,毫无虚饰,好像一般人家常谈话,很人情人理。
在《孝经》学史上,zui重要的注本当属流行于汉末至中唐的郑玄《孝经注》。可惜宋代以后,《孝经注》亡佚。有清一代,学人搜集郑玄《孝经注》不遗余力,极具代表性的是严可均辑本。皮锡瑞以之为据,作《孝经郑注疏》,成为清代《孝经》学典型的注本,也是今天理解《孝经》zui重要的注本。而百年来敦煌遗书出土,发现了许多郑玄《孝经注》残片。 《孝经正义》的意义有三:一是在经文上,还原唐明皇《孝经御注》改经之前的经文;二是根据新出土敦煌文献,结合严可均、皮锡瑞所集郑玄《孝经注》内容,提供一个更为完整的《孝经》郑注本;三是对郑注《孝经》进行全面系统的疏解,即以清人解经的方式,详尽疏释《孝经》经文、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