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论语》是了解孔子哲学、政治、教育、文化等学 说的很重要的资料。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古至今,《论语》都是一部不能 忽视的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论语》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 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论语》是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也是弟子之间的谈话,是后人了解孔子以及儒家思想 核心的文本。它位列“四书”,是儒家基本经典之一,被尊为“中国人的 ”,甚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编纂《四库全书》首先是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从乾隆三十七年开馆征书,至乾隆四十三年,历时七年,共征集图书一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它是自南宋以来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莘莘学子们的之书、考试之书和人生百年漫长道路上的智慧之书、成功之书。就是到今天,熟读国学经典,对铸造成功人生、辉煌人生也是很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的。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本书是从《四书》和《五经》中精选出来的300余条很具有代表性的短句子,经过知名国学专家的解读,特别适合中小学生对国学的启蒙。虽然一天读一句,但天长日久,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不小作用。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的,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 《汉书 · 艺文志》 说: “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 《文 选 · 辨 命 论 注 》 引 《傅子》也说 : “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 论 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 《 论 语 》的 意 思 大 概就 是 讨 论 问题或事 物 的 话语记 录,是把 “ 接 闻于夫子之语 ” 编纂起来。它成书于孔子死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名称应该与成书同步。前人为求行文便利,简称作“论”或“语”;又因《论语》简策短于经书,而别称作“传”或“记”。 今本《 论 语》共计 二十篇,一万两千字。篇幅
《四书》原文以权威版本为底本,由整理者校以多种版本而成;译文则分别约请张燕婴(《论语》)、王国轩(《大学》、《中庸》)、万丽华、蓝旭(《孟子》)完成。本书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以对开的方式排版,以为读者提供阅读*方便的文本,相信广大读者在阅读《四书》原典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经典的无穷魅力。
《论语》是一部主要记述孔子言行的*作,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集而成。《论语》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基本*可靠的典籍,也是了解和研究儒学理论的重要文献。 《论语》就是以记录言谈举止的方式,真实表达了孔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追求,以及关于人生、伦理、教育等多方面的主张,揭示出孔子思想的哲学内涵和逻辑依据,从而全面反映了由孔子开创的儒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构成方式。 陈晓芬译注的《论语/中华经典藏书》正文以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的程树德《论语集释》为底本,个别字参照《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作了改正。本书章节的划分依据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杨伯峻《论语译注》。 《孟子/中华经典藏书》是继《论语》以后*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
新编诸子集成收入先秦到唐五代子书,着重选收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的。个别不属于子部的书如班固的白虎通义,因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拟选入。 全书分两辑,辑所收子书与旧本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选择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极少数尚无注释本的,另行注释。有的书兼收数种各具优长的注本。为保持体例基本一致,除个别书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浅近文言撰写的注本。各书正文、注文一律加以新式标点,校正版刻或排印错误。 第二辑,收集辑这外的其它子书。其中大部分没有现本,凡有必要进行注释的,应加注释,其余的选择较好的版本进行点校。
这些经典就一直备受推崇。阅渎“四书”,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然而,传统国学经典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可能存在着某些阅读障碍,因此我们在编辑本书时,对“四书”内容进行了精编精选,还增加题解、注解、译文等辅助性项目,为读者扫除了字、词、句等阅读障碍,使几千年前的经典浅显易解。同时,为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本书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精美插图示意,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时历史背景、社会生活和人物的情感、精神风貌,诠释圣贤的思想和言论。对于文章中难于理解的部分,更做详细图解,让人一日了然。图文配合,意境悠远,与经典古籍相得益彰,为读者的阅读增添了不少趣味,使阅读变为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 阅读“四书”,通晓古今智慧,塑造完整人格,丰富美好情
《尚书》本单名《书》,是我国部较为可靠的史料汇编,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组成。春秋以来的传本,据《序》知为100篇,今传本58篇,其中有25篇为“伪古文”。 《尚书》源流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但不管怎样,《尚书》的史料及文化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认为,对《尚书》的研究,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其文字的训读方面。就是说,得先真正读懂它。而只有真正读懂它,其源流方面的问题也和会终考辨清楚。如果不能从文字上真正读懂它,而想确如其(指“古文”篇)编写年代,恐怕是不可能的。
江南乃吴越文化发端之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宋明以来,群贤辈出,其中不乏医之佼佼者,就女科而言,宁波宋氏、绍兴钱氏、海宁陈氏和昆山郑氏并称于世。其中“绍兴钱氏”就是现今著名的何氏妇科的师祖。段逸山校注的《郑氏女科六书校注(精)》推介的“昆山郑氏”起源于南宋,其始祖为薛将仕,因无子嗣,传医于女婿钱氏。钱氏复传医术于婿郑公显,郑氏遂世业于医。根据史书记载,其家族谱系中先后出过多位御医、名医,尤以妇科见长,其学术精华以抄本形式绵延流传,迄今已达二十九世,在家族世医中独树一帜。
本书在编辑、注释、注音时坚持以“四库全书”为主,遍搜各种版本,尽量多地参照*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每个字的注释注音都有出处,所选的必是全本,这样有助于读者认识经典全貌。
《论语译注》系名家力作,杨伯峻先生在精研《论语》的基础上,对《论语》二十篇进行了精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是当代*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
《论语》是儒家*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历代相 关*作可谓汗牛充栋。许福超编*的这本《论语选读 》是一部以传统注疏为依据、间采当代学者诠释、探 讨框架结构、串解章句文义的《论语》读本,旨在向 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示意一种阅读《论语》的方 法。全书除正文外,包括导读、串意、释词、备注、 附言五个部分。导读概述《论语》的整体框架,二十 篇的谋篇结构;串意串解章句文义,做到对词义和文 句的解释于全书从前到后讲得通;释词解释古代词义 ;备注交代人物背景,语言环境,事实经过;附言介 绍历代流传有序的前人注疏,阐释串意的依据,指出 章节的主旨,并间附编*者的读书领会。
《十三经注疏》四百十六卷,系汇编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和汉至宋代经学家对经的注疏而成。 儒家十三经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圣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它们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达数千年之久,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教育、伦理等一切学术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社会风尚,无不以之为圭臬。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统治者奉它们为治国安邦的法宝,士大夫以通经致用为自己的终身抱负,平民百姓也以它们为修身行事的彝训。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圣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它们主导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达数千年之久,中国传统的哲学、文学、教育、伦理等一切学术思想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社会风尚,无不以之为衡准。清代阮元的《十三经注疏》刻本称美善,而此次为便于非文献专业
《孟子》是国学元典,目前图书市场上虽然各种校本、注本比较多,但错讹比较多。本书以宋代朱熹《孟子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为底本,对《孟子》进行校勘和注释。然后参以上海涵芬楼借清内府藏宋刊本景印《四部丛刊经部》、1980年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1986年中华书局重印《诸子集成》本、康有为撰《孟子微》八卷本。历代为《孟子》作注的学者比较多,清代以前大约就有75家。《孟子新注》对原文的校勘,反复比照,择善而从。凡对宋代朱熹《孟子集注》本有所改易者,尽量在注释中一一说明。在注释上,为兼顾社会各阶层人士阅读之需要,本书的注释侧重于难解字词、历史人物与事件、典章制度、历史地名等等内容。对个别难读之句子加以窜讲,并通释全句。凡训诂等方面涉及各家意见分歧之处,或择善而从或出
《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一部有着深远影响的代表性著作。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宋明理学中的“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即程颢与程颐)的思想,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程朱理学”。朱熹的思想被其弟子和后人汇编为《朱子语类》。而《四书集注》则是朱熹一生中下功夫*的且影响也为深远的著作。 《四书集注》又名《四书章句集注》,曾成为我国宋代以后的科举教科书。其中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个部分。朱熹将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大学》通常被认为是曾参所作;而《中庸》则被认为是子思所作(该著被认为是孔门传授心法,子思因怕其年久失传,故而书授于孟子)。由此可见,《大
先父程树德,字郁庭,福建福州人。一八七七年生一,九四四年卒。清末进士,不顾居宦,公费留学日本,学习法律。回国后,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兼任教授。七七事变后,隐居著述,贫病交加而终。 先父十岁丧母,孤苦无依;但少年有志,勤奋自学,通宵述旦,熟读经、史,博览群书。中年致力教学、科研工作,所任课程有中国法制史、比较寭法、九朝律考等科目。於繁重的教学之余,孜孜写作晚年更潛心学术研究,不事教学。一生著述约四百余万字。 先父写作開始得比较早,一九○六年二十九岁,部著作国际私法七卷问世。一九一九年汉律考七卷问世。一九二五年出版九朝律考,这是先父一生的重要著作之一。一九三五年再版,解放后又重版两次。该书从古籍中搜罗从公元前二世纪起至公元后七世纪间,历代已经散失了的法律、科令、格式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一书乃简朝亮课徒之讲稿,历十年写成,由群弟子赞助刊行。该书首列《论语》经文,次录朱熹《论语集注》全文,後以“述曰”加以阐述,对其中有异义及难懂之处尤详加释疑.简氏“述疏”基本由两部分组成:一疏通、补正朱熹《论语集注》,解读翔实,资料丰富;二注释字音,以便读者。所附《读书堂答问》一卷,共二百五十六条,是简氏平日讲学时答诸弟子问,由弟子记载而成,在内容上与“述疏”正文虽偶有重复,但相得益彰,可堪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