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全本译注”包括《大学译注》《中庸译注》《论语译注》《孟子译注》 《诗经译注》《尚书译注》《礼记译注》《 译注》《左传译注》。《四书五经全本译注》遴选我社已有译注类资源,是为中等水平读者阅读而编著的普及读本,译注者充分把握“四书五经”成书背景与前人注疏的流变,并广泛吸收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按章节以原文、注释、译文、段意四个部分进行综合阐述。译文简练准确,既 程度保留原典精华,又贴近读者需求,阐发经典微言大义,时至 仍然给我们以有益启示。
《四书五经》,是 四书 与 五经 的合称,是*重量级的儒家经典。其中 四书 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和《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书籍的合称。。书五经《四书五经》中的九部儒家经典代表了儒学的精义,从古代社会至今都对国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使读者对《四书五经》有全面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我们以权威、精良的典籍为底本,精选一些优秀篇目汇集成书。书中除原文外,还加入了准确的注释和简练的译文,并配以精美的插图,同时文字上方的专家批注更加详细地诠释了原文。
《中华国学文库:论语集释(套装上下册)》是传统《论语》学研究集大成式的古籍整理著作,作者为著名学者程树德。《中华国学文库:论语集释(套装上下册)》综合历史上各家之说,对每章文字加以注释,内容分为考异、考证、集解、唐以前古注、集注、余论等,涉及音韵、训诂、释文等方方面面。《中华国学文库:论语集释(套装上下册)》的价值首先在于资料丰富,几乎囊括了之前所有的《论语》学典籍,如大家熟知的何晏的《论语集解》、皇侃的《论语义疏》、朱熹的《论语章句集注》等等,均被此书收纳,其他如四书类、秦汉诸子类、各朝诸子通论类、各种笔记等著作,亦多有征引;其次在于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考证谨严审慎,不妄断,不盲从,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各家得失,从而在一些富有争议的问题上有所创见,使该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论语集解》天禄琳琅丛书之元盱郡覆宋本影印汉。《论语》十卷,何晏集解,附唐陆德明音义。《天禄琳琅丛书》为故宫博物院辑,民国二十一年(1932)影印。清彭元瑞等撰《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二十卷,收《论语》一函三册,据本目解题,知此书据元盱郡翻宋廖氏本影印,即影印宋廖莹中世彩堂刻本。何晏所创的“集解”体更成为他身后千余年古书训诂的主要体裁之一。这种体裁能不囿一隅之见,博采众家之长,成为历史语言学家们注释古书时喜爱的一种训诂方法。
四书 是儒家的四部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论语》、《孟子》是后人编撰的关于孔子、孟子言行的记录,《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四书章句(1函)(套装共2册)》像绣精品套装,以竖排印刷方式,为你呈现原版内容。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是圣人之言,于是在封建社会中神圣不可侵犯;它自“五四”以来被视为民族落后的根源,于是一度被欲弃之而后快。正是那一个时代的嘲弄,使得经典离现今的人们越来越远。所以在今天,重新解读经典变得尤为重要。其实,《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其中的每句话都值得我们深长思之。而本书就是要还原您一个真实的《论语》世界。如果认认真真去读《论语》,您就会发现,一位可爱、可亲、可敬,有情趣、有抱负、有原则又灵活,既脱俗又入世,多才多艺的人——孔子就这样呈现在了您的面前。 名家批注是《论语》的特色之一,我们从众多名家批注中遴选出优秀者,融会其中。批注文字古朴典雅,解说言简意赅,与原文相得益彰,来增强您的阅读愉悦与美感。而书中的插图也值得一提,它
《天文板论语(套装上下册)》又称作《南宗论语》《东京鲁论》,是日本著名的《论语集解》正平本之后的传薪之作。初刻于天文二年,由泉南人阿佐井野据清原宣贤家传本刊印。
唐代韩退之、李习之、赵宋司马君实与二程对后来被称为“四书”的古代文献已经重视有加。特别在南宋朱熹鼓吹之后,直到清末,《四书》为士子、熟读之书。因为不这样,莘莘士子就 没有进身之阶。当时统治者要利用孔孟之道,而孔孟之道就在《四书》里,土人读好了《四书》,才会得到赏识。明清两朝已有少数人反对《四书》的孔孟之道,嘲笑让《四书》禁锢了头脑的儒生。清亡之后,《四书》宣扬的孔孟之道遭到两次大规模的严酷的批判:一次在上世纪的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另一次在上世纪的“文革’’时期。经过这两次大批判,特别在后一次“革命”之后,《四书》在扫除之列,地位一落千丈,这个命运与《五经》一样。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千千万万的青少年中,不知《四书》为何物者居多。 可是时至今日,不知《四书》为何物的中学生不多
先父程树德,字郁庭,福建福州人。一八七七年生一,九四四年卒。清末进士,不顾居宦,公费留学日本,学习法律。回国后,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兼任教授。七七事变后,隐居著述,贫病交加而终。 先父十岁丧母,孤苦无依;但少年有志,勤奋自学,通宵述旦,熟读经、史,博览群书。中年致力教学、科研工作,所任课程有中国法制史、比较寭法、九朝律考等科目。於繁重的教学之余,孜孜写作晚年更潛心学术研究,不事教学。一生著述约四百余万字。 先父写作開始得比较早,一九○六年二十九岁,部著作国际私法七卷问世。一九一九年汉律考七卷问世。一九二五年出版九朝律考,这是先父一生的重要著作之一。一九三五年再版,解放后又重版两次。该书从古籍中搜罗从公元前二世纪起至公元后七世纪间,历代已经散失了的法律、科令、格式
新编诸子集成收入先秦到唐五代子书,着重选收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的。个别不属于子部的书如班固的白虎通义,因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拟选入。 全书分两辑,辑所收子书与旧本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选择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极少数尚无注释本的,另行注释。有的书兼收数种各具优长的注本。为保持体例基本一致,除个别书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浅近文言撰写的注本。各书正文、注文一律加以新式标点,校正版刻或排印错误。 第二辑,收集辑这外的其它子书。其中大部分没有现本,凡有必要进行注释的,应加注释,其余的选择较好的版本进行点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