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图文珍藏版)(文白对照)(套装共4册)》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 诗、书、礼、易、春秋 ,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 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六《四书五经(图文珍藏版)(文白对照)(套装共4册)》也被称做 六经 ,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五经。《四书五经(图文珍藏版)(文白对照)(套装共4册)》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四书五经(图文珍藏版)(文白对照)(套装共4册)》目,儒生学子的之书。
“十三经”系指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定为“五经”。唐以“三礼”、“三传”合《诗》、《书》、《易》,为“九经”;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三经”。至宋,列《孟子》于经部,始为“十三经”。随着儒家之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定于一尊,历代学者纷纷为诸经作注解,除注经之作外,后又出现了对旧注进行解释和发挥的义疏。南宋以前,经与疏各单行,南宋绍熙年间始有汇集唐宋之前最权威性的“十三经”注、疏的合刊本,后复有十行本。明嘉靖中有闽本,据十行本重刻;万历间
《七经孟子考文》《七经孟子考文补遗》由日本江户时代学者山井鼎撰、物观补遗,是日本校勘学 的巨著,也为中国乾嘉学者广泛采用。山井鼎根据足利学校之藏书,包括唐以前 写本、宋椠本、足利学校印本、明本等儒家经典,以毛氏汲古阁刊《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比勘版本异同,进行考异、补阙、正误、存旧工作,成《七经孟子考文》,又由物观补遗 而成《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传入中国后产生巨大影响,被《四库全书》收录,并成为阮元重刻《十三经注疏》的重要参校本。在《七经孟子考文补遗》成为刊本的过程中,起点是京 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所藏《考文》,而日本宫内厅所藏《考文补遗》则是各刊本的起点。这两种写本是 接近原貌的版本,素来深藏库阁,难得一见。凤凰出版社特向京都大学附属图书 馆、宫内厅书陵部申请,将其影印出版,一齐呈现
我国的雕版印刷始于唐代,当时主要用于印刷佛经等宗教类作品。雕版印刷儒家经典,始于后唐长兴三年。据《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记载,博士儒徒奉敕将开成石经“句度钞写”刻梓,再交“各部随帙印板,广颁天下”。最初的经籍版本,经、注、疏各自单行,有所谓单经本、单注本、单疏本。其后,为省两读,有人将单注本的文字分别附于经文之后,从而出现了所谓的一经注本飞至南宋初,黄唐萃刻经、注、疏,而有两浙东路茶盐司本五经注疏,是为最早的注疏合刻本。南宋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所载建本附释音注疏本,世称“宋十行本”,此本较早实行经文注疏合刻,后世流传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