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是经学,关于经学的资料汗牛充栋。本书为《中国经学学术编年》中的辽金元部分,细致搜罗了辽金元时期的经学资料,并加以细致考辩,对研究*国经学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是经学研究者有重要的资料参考价值。
“十三经”系指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定为“五经”。唐以“三礼”、“三传”合《诗》、《书》、《易》,为“九经”;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三经”。至宋,列《孟子》于经部,始为“十三经”。随着儒家之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定于一尊,历代学者纷纷为诸经作注解,除注经之作外,后又出现了对旧注进行解释和发挥的义疏。南宋以前,经与疏各单行,南宋绍熙年间始有汇集唐宋之前最权威性的“十三经”注、疏的合刊本,后复有十行本。明嘉靖中有闽本,据十行本重刻;万历间
《四书五经》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五经”的合称,自从南宋著名学者朱熹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就成为了此后儒学的基《四书五经(套装全5册)》目,儒生学子的之书。 《论语》、《孟子》分剔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兄弟曾大力提倡这两篇。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
《清人学术名著丛书:五经异义疏证》为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撰。内容涉及昏冠、聘问、锡命、丧祭、明堂、社稷、争役、田税、器物、乐舞等,每论证一事,辄具今古文经家法,以明其统绪源流,并裁以己意,择善而从。嗣后郑康成对许慎《五经异义》提出辩难,撰《驳许慎五经异义》一书。然自隋唐以来,许久失传已久,后人虽多有辑佚者,但仅存百余篇。清人陈寿祺取王复本、庄述祖本、钱大昭本、孔广森本参订之,其中篇题可考见者有二十五事,有顺序者《田税》第五,《天号》第六、《制》第八,依次排列,其他无篇次者则以类相从,略具梗概。又采诸经义疏、诸史志传、《说文》、《通志》及其他学者著述,与许、郑相互发明者,以资稽核,附以己意,加“蒙案”二字,进行疏通证明,加以解说,成《疏证》三卷。《五经异义疏证》
“十三经”系指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定为“五经”。唐以“三礼”、“三传”合《诗》、《书》、《易》,为“九经”;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三经”。至宋,列《孟子》于经部,始为“十三经”。随着儒家之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定于一尊,历代学者纷纷为诸经作注解,除注经之作外,后又出现了对旧注进行解释和发挥的义疏。南宋以前,经与疏各单行,南宋绍熙年间始有汇集唐宋之前最权威性的“十三经”注、疏的合刊本,后复有十行本。明嘉靖中有闽本,据十行本重刻;万历间
“十三经”系指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定为“五经”。唐以“三礼”、“三传”合《诗》、《书》、《易》,为“九经”;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三经”。至宋,列《孟子》于经部,始为“十三经”。随着儒家之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定于一尊,历代学者纷纷为诸经作注解,除注经之作外,后又出现了对旧注进行解释和发挥的义疏。南宋以前,经与疏各单行,南宋绍熙年间始有汇集唐宋之前最权威性的“十三经”注、疏的合刊本,后复有十行本。明嘉靖中有闽本,据十行本重刻;万历间
新闻出版总署优秀畅销书奖 全国优秀古籍图书普及读物奖 第十七届山西省优秀图书一等奖 第二届山西出版政府奖 山西出版集团2008年度十种好书
本书是一部研究以陆九渊心学思潮及其对后世文化影响和江右思想家学术与实践活动的论文集。陆九渊作为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的璀璨明星,他提出的“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天理、人理、 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不仅推动了心学运动的展开并取代正统理学(程朱理学)而蔚为一代思潮,并且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风貌与进程。
十三经 系指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定为 五经 。唐以 三礼 、 三传 合《诗》、《书》、《易》,为 九经 ;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 十三经 。至宋,列《孟子》于经部,始为 十三经 。随着儒家之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定于一尊,历代学者纷纷为诸经作注解,除注经之作外,后又出现了对旧注进行解释和发挥的义疏。南宋以前,经与疏各单行,南宋绍熙年间始有汇集唐宋之前*权威性的 十三经 注、疏的合刊本,后复有十行本。明嘉靖中有闽本,据十行本重刻;万历间有监本,据闽本重刻;崇
*指出: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JP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学十三经》占有重要地位。《国学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 经 ,《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属于《春秋经》之 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 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 经 的地位, 传 、 记 次之,《尔雅》又次之。〖JP〗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 经 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
《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完成于战国中后期。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文章,相传为曾子所作。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书,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全篇以"中庸"作为超高的道德准则和自然法律。中庸之道亦被古人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