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简称 通鉴 ,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 294 卷,历时 19 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共 16 朝 1362 年的史事。 司马光从开始编撰到停笔花费了整整十九年的时间。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看到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政权的兴衰,看到帝王将相们的处世之道、为政之法,以及他们在历史漩涡中的生死沉浮、悲欢离合。 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仅从原著所记的三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中,精心遴选其中精彩、典型的故事,以供读者朋友们窥一斑而见全豹。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战国时总称为《书》,直到西汉时期才改称为《 尚书》。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 大经大法 , 在历史上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本书以六种文体划分,分别为典、谟、誓、诰、训、命。由于篇幅和内容的局限,本次译注仅仅节选了《尚书》的部分篇目。每一篇都包括了原文、注释和译文赏析三部分。译文赏析的 编写所采取的译文与解读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读者阅读与理解。
编年体史籍。明末清初谈迁撰。全书正文104卷,卷首4卷。约428万余字。作者家境清贫,以力、文墨事务为生。其以诸家明吏粗浅,实录又多有失实,故以《明实录》为聿,遍考群籍而编此书。记事起子元天历元年(1328),迄于南明弘光元年 (1645)。其中万历以后70年篇幅居全书三分之一。该书的特点是对于《明实录》中避而不淡的一些重要史实,敢于直书;对于明代重要事件,经常将自己以及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对于所收史实进行了精审考订。该书清代及民国间均无刊本,故未经改纂。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张宗祥据蒋氏衍芬草堂和卢氏抱经楼两抄本互校本。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初期到秦国统一共240年的历史,描写了12个诸侯国精彩纷呈 的盛衰历史。本书记载了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们在游说列国时所提出的种种有关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主张和策略,以及他们游说活动的情况和过程,充满了雄辩的论 述和辩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Array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李百药撰的《北齐书(共2册)》共五十卷,内 容记载了公元五三四年前后北魏分裂,东魏政权建立 ,中经五五○年齐代东魏,到五七七年齐亡为止的王 朝兴亡史。 全书以竖排繁体字形式呈现。
《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等编撰,共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记载自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公元907年)间近三百年的历史。与《旧唐书》相比,《新唐书》对表、志更为重视,增加了以往史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兵志》,《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等,并重新排列传记次序,强调对忠奸顺逆的褒贬,又增添了《卓行》《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还在列传中保存了一些《旧唐书》未载的史料,增加了不少晚唐人物的列传。 中华书局点校本《新唐书》以百衲本为点校工作本,同时参校了北宋闽刻十六行本、南宋闽刻十行影印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和浙江书局本,择善而从,是目前*为通行的《新唐书》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 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 《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
《隋书》,唐魏徵等编撰,共八十五卷,包括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记载了隋代自建国至灭亡短短三十八年间的史事。由于隋代史料大多已遗失,《隋书》作为隋史专著的价值尤为重要。《隋书》注重以史为鉴,较少隐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 十志 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体现了较高的修史水平。 点校本《隋书》以宋刻递修本、宋中字本、元十行本、元九行本、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淮南书局本九本校勘,以宋小字本和两种元刻本互校,并参考其他刻本,择善而从。此外还参考了《通典》《太平御览》《资治通鉴》《通志》等书的有关部分,并采用了前人对《隋书》的研究成果,是目前zui完备的版本。
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公元1007 1072年),大约于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至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的十八年间编成此书。 由宋朝欧阳修撰写、宋朝徐无党作注的《新五代史(1-3)》一书是《新五代史》中的部分,《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其中的列传,*有特色。它采用类传的形式,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每类传目,内寓特定涵义,用以贯彻作者的 褒贬 义例。
《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 ,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的《梁书(共3册)》,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 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陈书(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2册)》共三十六卷,较为全面地记载了从陈霸先建国到陈叔宝时被隋所更时期的历史,是现存的关于陈朝历史的比较原始的记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除政治、军事外,《陈书(二十四史繁体竖排)(套装共2册)》在哲学史、文学史、宗教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都保存了一些资料。
《宋书》100卷,包括本纪10卷、列传60卷、志30卷。记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下迄宋顺帝升明三年(479),记载了南朝刘宋政权60年的史事。 《宋书》保存了很多的史料,包括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价值很高。其中《宋书》的八类志,包括《律历志》《礼志》《乐志》《天文志》《符瑞志》《五行志》《州郡志》《百官志》,号称《宋书》八书,分量占全书的一半,价值尤高。其上溯先秦,魏、晋尤为详尽,记载了不少诏诰、奏疏和古代乐曲、歌词等珍贵资料。余嘉锡称赞《宋书》志是 史家之良规 。
徐元诰编*的《国语集解》介绍:国语是一部重 要的先秦古籍,所记内容以春秋史事为主,不少记叙 与左傅相表裹,汉书苏文志将其与左傅亚列入“春秋 家”,故自汉人以下,或径称之为“春秋外傅”,而 称左傅为“春秋内傅”。唐刘知几作史通,始别左傅 与语为两种不同的体裁,而以国语作为“六家”亦即 诸种史学*述中的一家,即今所称“国别史”之首。 清四库全书总目于史部下无“国别”一项,而将其列 入“杂史类”。无论何说,国语长期以来被视为一部 基本的史学*作,是没有异义的。 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国语实际并是一部史, 它的目的并不在于纪事;以国分类,亦不是它的主要 特色。国语的特点在于它是一部“语”,“语”的本 义是议论。说文云:“语,论也。”其解“言”字曰 :“直言曰言,论难日语。”是国语本为一部议论
方舆胜览这部书在祝穆生前已经写就,並刻印成册。全书分为前集四十三卷,后集七卷,续集二十卷,携带遗一卷。前集自浙西路起,至海外四州止;后集为淮东和淮西两路;续集自成都路起,至利西路止;拾遗则自览安府至绍熙每府州各補数条,各集之末又有简短的告白。 该书的元刻本不少,单北京图书馆就收藏有三种,其它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等也都有收藏,收藏元刻残本的还有福建省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哈*濱图书馆等单位。 清代没有刻印过方舆胜览,但有很多新的抄本问世。除四库全书抄本外,我们这次还看到了北京图书馆的昆山徐乾学傅是楼抄本、上海图书馆的江苏缪庭桂震无处齌抄本、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的孔氏嶽雪楼抄本。这四
本系列包括本局出版的《二十四史》、《清史稿》、《资治通鉴》各种版本。《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 二十五史 。中华书局出版的繁体竖排《二十四史》(共241册,加《清史稿》48册, 二十五史 合计289册),主要供研究使用;繁体竖排缩印本《二十四史》(16开20册,加《清史稿》缩印本16开4册),主要供检索查阅。简体字本《二十四史》,精装、平装都是大32开65册,主要方便一般读者收藏、阅读,也是比较贵重的礼品。
《辽史》,元脱脱等奉敕撰修,是研究辽朝历史基本、重要的史料。 全书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记载从耶律阿保机即可汗位至辽朝灭亡二百余年的历史,兼及辽末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史事。 《辽史》在 二十四史 中成书极速,问题也较多,整理难度较大。点校本《辽史》起初由冯家昇负责整理,后由陈述完成,于1974年出版。原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工作本,以乾隆殿本为通校本,参校南、北监本和道光殿本,又用《永乐大典》所引《辽史》全校一过,同时运用本校、他校方法,订正了不少错谬,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整理本。 本次修订,选择以百衲本为底本,以原内阁大库所藏明初内廷朱丝栏抄本、《永乐大典》引《辽史》为通校本,参校以明南、北监本及乾隆殿本,以版本校为基础,充分利用本校,
北齐史学家魏收撰《魏书》是一部记载北魏一朝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一百一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十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卷,实共一百三十卷。《魏书》完成于北齐天保初年,搜罗史料翔实丰富,是中国古代正史中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空前著作,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籍。 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由著名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家唐长孺先生等点校,以现存各种不同版本进行对校,同时广泛利用《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书,旁征博引,考定是非。本书引书之富、校勘之细、考证之精和标点之准,广受推崇,是当前*为通行的 标准本 。
《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习称《新五代史》。 全书74卷,包括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及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记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共53年的历史。与《旧五代史》五代各朝分别成编的体例相比,《新五代史》打破朝代界限,将各朝本纪、列传总合在一起,依时间先后编排,并将列传加以分类。内容上,《新五代史》补充了《旧五代史》中所没有的一些史实。行文方面,欧阳修追求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倡导重一统、明血亲、砺士节、黜势利,文笔简隽,寓意深邃,自宋代以来即立于官学,盛行于世。 点校本《新五代史》整理工作*初由陈垣、柴德赓承担,1971年后转由华东师范大学完成,于1974年出版。原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参酌了当时通行的明清诸本,
明代宋濂等修《元史》共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历史。 《元史》成书于明朝初年,以元代各朝实录、《经世大典》等为基础,并收入典章制度、文集碑传、杂史杂著等,史料价值较高。《元史》体例整齐,叙事明白,文字浅显,便于阅读。 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洪武本等版本,吸收了前人对《元史》的校勘成果,是目前*好的通行本。
《山海经》是古老的经典著作,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这部奇书中,除了详细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还保存了大量的神话资料,并涉及到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诸如宗教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药卫生学等多个领域,可谓是包罗万象。 《山海经》以其超群的想象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开创了后世神话、寓言、童话的先河,不仅让自古及今的学者们不停地研读考据,更给一般的读者带来神秘奇幻的艺术享受。
《清史稿》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赵尔巽任馆长)编写的记述清史的未定稿。其内容依历代 正史 体例,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536卷,汇集《清实录》、清《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清朝档案等编成,资料详细系统。
《续资治通鉴》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编者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并从宋、辽、金、元四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一百多种书中取材,凡四易稿,历二十年而成。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其中北宋部分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毕沅(1730-1797年),清江南镇洋人,字镶蘅,号秋忛,官至湖广总督。他对经学、史学、小学、金石学等,皆有涉猎和研究。他认为 经义当宗汉儒,说文当宗许慎,编年史涑水先生(即司马光)很长 。他喜欢结交学人,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