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初唐、盛唐及中唐前期32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著述情况,作了详密的考证,或填补空白,或订正错误,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多发前人所未发。此外,本书还对所考诗人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以及当时的诗坛和诗歌流派,作了宏观的考察,力求总结出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其中特别是对大历时期南北不同诗人群体的分析,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代文学研究中群体研究的新风气。本书初版于1980年,学术界认为这部著作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南开大学罗宗强教授《唐诗论学丛考》序)。
唐刘知幾《史通》,在中国史学 , 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总结史书编纂体例,评议史家工作,以内篇讨论史书体例、史料采集、作史原则,以外篇总结史官制度、史籍源流,杂评史家得失,是对唐初以前史学的 系统性总结,也是世界上 部对史学体例进行系统讨论的著作,具有重要价值。《史通笺注》以源于宋本的明万历张之象本为底本,并批判性吸收陆深、张鼎思、郭延年、陈继儒、黄叔琳、浦起龙、纪昀、卢文炤、孙毓修、顾广圻等诸家之校勘考订成果。各篇前有解题,注意从史学理论角度推阐全篇要旨、发明刘知幾撰作意图,并加评析。后分段笺注,校勘文本原貌,指出所引文字出处及涵义、注明有关人物事迹及史实,考辨知幾说法,评议前人有关讨论。末附录《刘知幾现存文赋辑录》《(新唐书·刘子玄传)笺注》《(史通)现存版本之序跋著录》《刘知幾学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史记》被列为 二十四史 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 正史 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此次出版,保留了三大核心内容本纪、世家、列传。其余的对普通读者参考价值不大,故删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选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由焦循,沈钦韩撰写。《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是清代春秋学丛刊。《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主要包括「清代春秋学汇刊」编选说明、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卷、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等内容。
本书是一部清代史料笔记。全书三十六卷,内容专涉清朝掌故。丛录二十六卷,余录十卷,清吴振棫所撰。吴振棫(1792-1870)字仲云,号宜甫,浙江钱塘人。室名花养吉斋。嘉庆十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充实录馆纂修、提调兼校勘。所著有花宜馆诗录词录文略、黔语、黔行纪程、国朝杭郡诗绩辑等。养吉斋丛录是他最体面心血的一部力著。 本书以典章制度为主,兼及宫内殿阁苑囿、奇事趣闻、科举武备、饮食服饰、藏编刊、游娱庆典等,较全面的勾勒出一幅清宫图画。余录十卷,除增补宫内典故外,还记载了蜀滇风情、各地名胜、文坛佳话、士林美谈等。全书对于了解与研究清代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方面颇有参考价值。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二十七卷)》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绎,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汉书》在吸取《史记》成果的基础上,纠偏补缺。如补立《惠帝纪》,补叙了当时有影响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吴芮、蒯通、伍被、贾山诸传,还将张骞事迹从《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抽出,加以扩充,设立专传。此外,于贾谊、晁错、韩安国等传中,增补了不少诏令奏疏。其中,如贾谊的《治安策》,晁错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为。比较完整地引用诏书、奏议,成为《汉书》的重要特点。此外,边疆诸少数民族传的内容也相当丰富。
东轩笔录,是魏泰记载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旧事的笔记。 魏泰,字道 辅,晚临汉隐居,襄阳人,生活在宋神宗、哲宗、徽宗时期,兴王安石、王安国、王雱、黄廷坚、典大临、徐禧、章惇等交游,博极羣书,长于诗文,年轻时怀才豪纵,曾因一时气仇欧打主考官,未能考上进士,以后一直隐居。徽宗时,章惇他作官,竟指袖还家。他的姐夫曾布,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后因反对市易法,兴吕惠卿闹僵,被贬,元佑后又重新执政。魏泰的思想倾向颇似曾布,对变法持的批评意见,对王安石肯定居多,对吕惠急卿则痛加揭露贬斥。魏泰的著作有东轩笔录十一卷、续录一卷、临汉隐居诗话一卷、订误集二卷、书可记一卷、襄阳题咏二卷、临汉隐居集二十卷、襄阳形胜赋等,今存者唯笔录、诗话及诗四首。 书末附录各家著录及题跋、有关魏泰的材料、参校书目及简
陆陇其年谱,包括陆稼先生年谱(吴光酉重辑,郭麟增补)、长泖陆子年谱(陆礼征、陆宸征初本,周梁订)和录三部分。清初理学家陆陇其(一六三0――一六九二),初名龙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一六七0)进士,历任江南嘉定县及直隶灵寿县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陆氏居官清亷,强调德化,不重刑威;在知县任内能体察民间疾苦,力求减轻人民负担,因而为百姓所爱戴。他任御史后评隲朝廷捐纳举官的弊政,为当权者所忌,遭到打撃,被迫辞官还乡,次年即病逝。陆陇其奉程朱为儒学正宗,认为孔孟之道至朱熹而大明;强调“居敬穷理”,以儒学指道世人心。他从朱熹“人人各有一太极”的命题出发,论证此说“不在乎明天地之太极”,而“在乎明人身之太极”,即藉以阐明封建的伦常道德是所谓天理。本书收辑了陆陇其的传记、事状、
一、本辞典共收二十四史掌故近七千条,依二十四史的顺序编排其中大多数为新编掌故。 二、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凡生僻字均加以注音、释义、并用( )标明。 三、每条掌故均注明出处,用[书名/卷/册/页]表示,如[旧唐书/172/14/4478] 四、旧纪年一般夹注公元纪年,如:元和三年(808年)重要人物注明生卒时间。 五、本收使作简化字。 六、同一出处的掌故均用“参见××××”注明
有关《左传》的论著多从经学角度加以论述,很少从文章学来探讨,有亦不过点评而繁琐,论析欠深刻准确。郭丹《左传国策研究》一书则将宏观概括和微观分析相结合,上溯《尚书》,旁求《国语》,下研《国策》以至《史记》,追野开阔,论析精微。从内容到形式,深入分析两书的文学物征及其成就,本书从大文化北景和传统的继承与流变上来显示《左传》、《国策》的奥义,但主要还是从文学的角度切入,力图对这两部巨著的文学内涵和文学魅力作比较详尽的剖析和展示。
《近思文丛·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第2版)》在2003年出版后倍受重视,也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美国介绍和研究中国当代思想的国际学术刊物ContemporaryChinese Thought: Translations andStudies曾以2007年夏季号一整期的篇幅发表了此书章的翻译。 《近思文丛·吾道一以贯之:重读孔子(第2版)》的关键词是《论语》中的“微言大义”和西方基督教传统引发出的“他者”。伍晓明试图用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方法去揭示《论语》的“微言大义”,把我们熟知的孔子思想放在了西方哲学的显微镜下重新审视,用“异域的”西方概念这把解剖刀去分解中国的传统观念。 如果《论语》可以历两千五百年之无数阅读而弥新,那么这部试图与《论语》中的孔子思想进行对话的著作也正在努力让自己成为对这一“历久弥新”有所贡献者。
《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由焦循,沈钦韩撰写。《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是清代春秋学丛刊。《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主要包括「清代春秋学汇刊」编选说明、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卷、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等内容。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选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国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都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是史志目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了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本书是一部清代史料笔记。全书三十六卷,内容专涉清朝掌故。丛录二十六卷,余录十卷,清吴振棫所撰。吴振棫(1792-1870)字仲云,号宜甫,浙江钱塘人。室名花养吉斋。嘉庆十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充实录馆纂修、提调兼校勘。所著有花宜馆诗录词录文略、黔语、黔行纪程、国朝杭郡诗绩辑等。养吉斋丛录是他最体面心血的一部力著。 本书以典章制度为主,兼及宫内殿阁苑囿、奇事趣闻、科举武备、饮食服饰、藏编刊、游娱庆典等,较全面的勾勒出一幅清宫图画。余录十卷,除增补宫内典故外,还记载了蜀滇风情、各地名胜、文坛佳话、士林美谈等。全书对于了解与研究清代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方面颇有参考价值。
一、本辞典共收二十四史掌故近七千条,依二十四史的顺序编排其中大多数为新编掌故。二、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凡生僻字均加以注音、释义、并用()标明。三、每条掌故均注明出处,用[书名/卷/册/页]表示,如[旧唐书/172/14/4478]四、旧纪年一般夹注公元纪年,如:元和三年(808年)重要人物注明生卒时间。五、本收使作简化字。六、同一出处的掌故均用“参见××××”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