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编者以徐亁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并从宋、辽、金、元四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一百多种书中取材,凡四易稿,历二十年而成。全书史料完备,并仿《资治通鉴》体例,本文下分注考异。其中北宋部分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毕沅(1730-1797年),清江南镇洋人,字镶蘅,号秋忛,官至湖广总督。他对经学、史学、小学、金石学等,皆有涉猎和研究。他认为 经义当宗汉儒,说文当宗许慎,编年史涑水先生(即司马光)很长 。他喜欢结交学人,当时著名学者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等
《平凡的世界(全三部)》是路遥的长篇代表作,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并入选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得到各界名家的一致推荐。 《平凡的世界(全三部)》是一段平凡却热血、温暖又动人的成长故事,小说以孙少平与孙少安两兄弟为主角,讲述他们在生活中面临重重困难与挑战,却依然无畏前行的人生历程。《平凡的世界》深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中走过的平凡却不平庸的道路,细腻书写亲情、爱情和友情,饱含真善美和昂扬向上的力量,今天读来依然让人充满共鸣,更给人以激励。《平凡的世界》也是一部跨时代的经典,在反映时代的同时超_越时代,散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
北宋史家司马光编撰,编年体。记载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共294卷。《资治通鉴》是与《史记》比肩的中国古典史学名著,司马光由此与司马迁并称 史学两司马 。顾名思义,《资治通鉴》的主旨是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因此,不仅历代史家十分重视,更是为官当政者的书。*就非常重视、喜欢《资治通鉴》,常置床头一部,一生读了十七遍。
《十通》是书名带《通》字的十部大书的总称。唐代杜佑撰《通典》后,有南宋郑樵撰《通志》、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清乾隆时官修的《续通典》、《清朝通典》、《续通志》、《清朝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加上前面『三通』,称为『九通』。一九二一年,浙江南浔刘锦藻撰成《清朝续文献通考》,始有『十通』之名。 《十通》是一套有关我国历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工具书,共计二千七百多卷,内容广博,规模宏大。有了它,就能基本上掌握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制度方面的资料,更便于了解各项制度的沿革。它无疑是文史工作者和单位图书馆、数据室的工具书。
陶渊明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是晋、宋易代之际篡乱史实的目击者,虽然不曾有过慷慨激昂的表示,但对于世事也并未全然遗忘和冷淡。如鲁迅先生已指出的,陶集中述酒一篇就是说当时政治的。另据考证,赠羊长史一篇则是他听到刘裕收复长安、洛阳的消息后所写,诗中说“圣贤留余迹,事事在中都。岂忘游心目,关河不可踰。九域甫已一,逝将理舟舆”可见他对全国统一事业也是关心的。况且陶渊明在易代之际,采取“拂衣归田里”的处世态度,对后世的士大夫文人尢有深远的影响。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陶渊明这个人物及其诗文作品也是一项研究的课题。 本书所录九种年谱的作者,有见于正史者,亦有不见经传者。现在本着古详今略的原则简介于后。 此次纂集陶渊明年谱,所选九种年谱的底本分别是:(一)栗里谱用云韬堂绍陶录,清陆心源十万卷楼从书
汉书是我国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历班彪、班固、班昭、马续而成书,洋洋洒洒,文采风流,记事准确,不偏不向,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历来为史家所推崇。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接续性就体现在有一部贯穿的二十四史,而列朝正史都仿《汉书》体例,可见《汉书》之重。数不淸的典故出于其中,学术文章层出不穷……不读《汉书》,不知《汉书》的魅力。 《汉书》一百二十卷,是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和七十列传组成的。所记启于汉高祖,止於王莽,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表、志也有不限於西汉的,如古今人表就包括很多汉以前的人物,但这是个别的)。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列朝的所谓“正史”都沿袭汉书的体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名士隐者,天文食货,百官群县,无所不有。
宋是继东晋以后在南方建立的封建王朝。晋安帝元兴二年,荆州刺史桓玄代晋称帝。第二年,当时的北府兵将领刘裕在京口和广陵两地起兵,推翻桓玄,名义上恢复晋朝的统治,实际上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过了十五年,晋恭帝元熙二年,刘裕就建立宋朝,都於建康,刘裕以后,一共传了七代,到宋顺帝昇明三年,又为萧齐所灭。宋书一百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八十卷,梁沈约撰。宋是继东晋以后在南方建立的封建王朝。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四○三年),荆州刺史桓玄代晋称帝。第二年,当时的北府兵将领刘裕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和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两地起兵,推翻桓玄,名义上恢复晋朝的统治,实际上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过了十五年,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四二○年),刘裕就建立宋朝,都於建康(今南。刘裕以后,一共传了七
本系列包括本局出版的《二十四史》、《清史稿》、《资治通鉴》各种版本。《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中华书局出版的繁体竖排《二十四史》(共241册,加《清史稿》48册,“二十五史”合计289册),主要供研究使用;繁体竖排缩印本《二十四史》(16开20册,加《清史稿》缩印本16开4册),主要供检索查阅。简体字本《二十四史》,精装、平装都是大32开65册,主要方便一般读者收藏、阅读,也是比较贵重的礼品。
这套《文人情侣丛书》,是企图通过选择唐、宋、元、明、清时代的著名文人与女子或男子的情感交往为主要线索,以人物的生平研究和文学创作研究为主要材料,通过传记体的方式,通俗易懂地写出一段怀感经历,写活一对人物,再现一种社会风貌。所选择的人物,在那个时代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元稹作《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就有一定的生活原型,能够典型地表现出唐代文人的婚恋观念,故事演化成后来的《西厢记》,生动地表明了古人情爱观的演变。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难得的一对恩爱夫妻,他们的爱情又被置于宋代理学逐渐兴盛、妇女情爱观骤 然改变以及南北宋社会大动荡的背景之下。赵孟*既是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又是亡国的王孙贵族,在元代异族统治的社会背景之下,婚恋观念有着某种变异,可以窥见中原文化与
《史记》是总结先秦古学的集大成著作,以此来划出时代,《史记》以前都是古学,《史记》以后都是今学,它是后代人理解先秦古学的阶梯。司马迁的志向不仅是写一部历史书,而是模仿经或者拟经,实际达到的地位是子。因此《史记》可以看成诸子类的哲学著作,而不仅仅是史学著作。 《太史公自序》则是《史记》的总结性文章,包含两大内容:一是总结《史记》这本书,一是总结自己这个人。司马迁在其中追溯了民族的历史、家族的源流、政治的变迁、文化的辨析,融自己的遭遇和志向于一炉,是一篇大文章;分判了当时所有学问,是一篇思想性的文献。这篇文章深邃复杂,张文江先生以逐句讲解方式,作了卓有洞见的探索。 《 中的范蠡》,讨论《越世家》中的相关插笔。《史记》七十列传倒数第二篇《货殖列传》探讨经济,此文探讨政治。《货殖列传》
《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早的编年体史书,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的典籍。作者积数十年之力,对左氏《春秋》经、传作详细校勘、分段、注释,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及近代考古资料,融会贯通,时出己见,是为当代《春秋左传》集大成之全注本。
《史记》是由西汉时代司马迁撰写的中国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二十六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书名为“纪传版二十六史.史记人物全传”,删去志、表、书等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及其他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仅保留本纪、世家、列传、属国与相关独立政权传,用历史人物的生死存亡、沉浮得失为后人昭示了人类的生存法则。它既是史学书写的“绝唱”,也是以历史人物形象的剖白为今人提供深刻反思的镜鉴。
《周书》50卷,记述以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至581年杨坚代周期间的西魏、北周史。由于成书较早,保存的资料较为原始。该书在宋初就已残缺,现行本为南宋刊刻,元明补版的“三朝本”。此点校本以历史上的多种版本及其他重要典籍的有关部分互校、勘正,从而比较完整、准确。
本书是由南朝宋范晔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所记史事,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囊括了东汉一朝195年的历史。《后汉书》撷取众家之长,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东汉一朝的兴亡大势,作为 正史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 四史 。本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为底本,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另外,为了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本书删除了原点校本中的李贤注与刘昭注,并删除了校勘记。同时,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 )、书名下加波浪线( )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可以说,本书是方便现代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便捷的白文普及本。
宋会要辑稿,清代徐松根据《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宋代官修《宋会要》加以辑录而成,全书366卷,分为帝系、后妃、乐、礼、舆服、仪制、瑞异、运历、崇儒、职官、选举、食货、刑法、兵、方域、蕃夷、道释等17门。内容丰富,十之七八为《宋史》各志所无,是研究宋朝法律典制的重要资料。
陆陇其年谱,包括陆稼先生年谱(吴光酉重辑,郭麟增补)、长泖陆子年谱(陆礼征、陆宸征初本,周梁订)和附录三部分。 清初理学家陆陇其(一六三0――一六九二),初名龙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一六七0)进士,历任江南嘉定县及直隶灵寿县知县、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陆氏居官清亷,强调德化,不重刑威;在知县任内能体察民间疾苦,力求减轻人民负担,因而为百姓所爱戴。他任御史后评隲朝廷捐纳举官的弊政,为当权者所忌,遭到打撃,被迫辞官还乡,次年即病逝。 陆陇其奉程朱为儒学正宗,认为孔孟之道至朱熹而大明;强调“居敬穷理”,以儒学指道世人心。他从朱熹“人人各有一太极”的命题出发,论证此说“不在乎明天地之太极”,而“在乎明人身之太极”,即藉以阐明封建的伦常道德是所谓天理。 本书收辑了陆陇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 《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书》是现存早的隋史专着,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 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的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全本全注全译《史记》,包含了全部史表,逐篇作了题解,逐段进行注译,内容极为丰富。本书的注释在传统解释的基础上,吸收近百年来新的成果,参考考古发现,修正了传统解释的错误,釐清了模糊不清的问题,提出了有见地的新说。注释中还收集引证了大量古今人对《史记》及其中的人、事的评论,更加鲜活坚实。是目前全的《史记》注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