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成就,使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点校本以清朝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三省注本为底本,是史学界通行的整理定本。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为儒家核心经典 十三经 之一。《左传》是中国*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写而成,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 722 ),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初期到秦国统一共240年的历史,描写了12个诸侯国精彩纷呈 的盛衰历史。本书记载了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们在游说列国时所提出的种种有关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主张和策略,以及他们游说活动的情况和过程,充满了雄辩的论 述和辩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战国时总称为《书》,直到西汉时期才改称为《 尚书》。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 大经大法 , 在历史上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本书以六种文体划分,分别为典、谟、誓、诰、训、命。由于篇幅和内容的局限,本次译注仅仅节选了《尚书》的部分篇目。每一篇都包括了原文、注释和译文赏析三部分。译文赏析的 编写所采取的译文与解读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读者阅读与理解。
《左传》在“《春秋》三传”中最有影响。全书约十八万字,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共254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一改《春秋》大事纲要的记史方法,代之以系统灵活的史书编纂方式,既记春秋史实,又包含了大量古代典章史料,是了解我国先秦文化的重要典籍。《左传》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巨著,其写作手法为正史传记及叙事散文所借鉴,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本书以《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正义为底本,参考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对《左传》进行全文注释与白文翻译,在每卷开头做有题解,对该卷主要内容进行梳理,简介主要事件。注释以简洁清晰为主要特色,对比较复杂的人物关系、历史事件注释较为详细,以便于读者理解。译文以直译为主,力求准确流畅
《贞观政要》是由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其内容以记言为主,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的各种问题做了记录,此外一些 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也出现在其中,后人亦能从该史书中看到当时一些关于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于开元、天宝之际。吴兢深感有必要总结一下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楷模和指导,这便是吴兢撰写《贞观政要》的初衷。因为 吴兢的良苦用心和政治指导,《贞观政要》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珍视,作为管理者施政的鉴戒。 《贞观政要》虽然属于记载史实,但他一反过去纪传体或编年体的繁琐写法,对传统的记言体裁又加以改造更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贞观政要》。吴兢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全书共六十卷,以鲁国君主为次序,记述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至鲁悼公四年(公元前 464 年)间的历史,记事范围基本与《春秋》重合,但《左传》的叙述内容和具体详赡,则远远超出了《春秋》,是我国*部规模宏大而内容详实的编年体史书,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赖此留存。 此选本以故事为纲,连缀各篇相关记述,还原春秋大事始终,补《左传》原书编年之不足。 同时,《左传》语言精炼,文辞优美,善于叙事,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写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古代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春秋穀梁传译注》针对《春秋穀梁传》的不足,在注释中以《左传》的史实解经,并据以评议传文中某些臆断之说。译文信而达,为今人阅读提供了方便。贯穿了作者多年来研究《春秋穀梁传》的见解与心得,是一本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具的译注本。
《中華經典誦讀教材》(全18册)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典籍三十五種,采用大字注音、正體豎排,是一套專門用於誦讀的經典教材。經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復校對,標點、注音參考學者註疏,力求準確無誤。適合作為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習經典的誦讀讀本。 全書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啟蒙、孝經》《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女四書、女孝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禮記選》《詩經》《尚書》《左傳選》《易經》《道德經、莊子選》《唐詩三百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心經、金剛經(附:佛說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
《资治通鉴》是古典史书中的一部巨著,司马光毕生心血,凝聚成了这样一部浩大却精致的作品。《资治通鉴》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政治史,按年编次,条陈始末。它着重记述朝代的兴衰、宫廷内部派系纷争、政治军事斗争、重要大臣的活动与奏疏、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变革、中央政府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本书编选时选用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956年版的胡三省音注本。
“线装中华国粹”系列精选流传千年的中国古代国学名著,立足原文精髓,加以全面、细致、通俗易懂的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使读者轻松接受国学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千年前先贤们的思想精华,并从中有所领悟和收获。本系列共有 20 册。
《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后汉书》基本继承了《史记》、《汉书》的纪传体体例,并在有的篇目上扩充了不少内容。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东汉王朝约二百年的历史。
《魏书》,北齐魏收撰。一百三十卷。其中本纪十四卷,列传九十六卷,志二十卷。记述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包括东魏)王朝兴亡的历史。本书资料较丰富,尤以叙述拓跋部及各族人民的活动、北方门阀制度为详,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书中《官氏志》除详记官制、阶品外,还列举拓跋部和所属部落的姓氏及孝文帝所改汉姓,是研究姓氏的重要资料。《释老志》叙述了佛教和道教在北方流传及寺院经济的情况,是宗教史的重要资料。此两志为魏收所独创。又如《食货志》详细记载了均田制度及北方经济情况,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金史》为元脱脱等人所撰之纪传体史书, 二十四史 之一。元至正间,诏修宋辽金三史,以脱脱为都总裁,具体参加修纂的有沙剌班、王理、伯颜、赵时敏、费著、商企翁,铁木尔塔识、张起岩、欧阳玄、王沂、杨宗瑞等,其中欧阳玄的贡献*为突出,他制订《金史》撰修的发凡举例,书中的论、赞、表、奏皆他属笔。《金史》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金史》是宋、辽、金三史中编撰得*好的一部,历代评价很高,认为它不仅超过了《宋史》、《辽史》,也比《元史》高出一筹。
《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事详明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散文、语言学等影响巨大。本书于原文之下,加以注释和白话全译,文字精审而流畅。 李梦生译注的《左传译注(上下)(精)/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采用《四部丛刊》影印的宋刻杜预注《春秋经传集解》为底本,参校了1936年世界书局据清武英殿本影印的《春秋三传》。因为有今译,所以注释主要对人名、地名及个别难词加以诠解。在译注时,参考了前人的不少注本。
《元史》是明朝的宋濂等奉命编撰的纪传体史书, 二十四史 之一。共210卷,有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钱大昕认为《元史》的编纂工作过于草率,错误百出,清代汪辉祖的《元史本证》则指出《元史》中3700余项错误。但相对而言,《元史》叙述文体简洁,并非陋劣,作为研究元代之原始史料之价值,其价值仍然是不能忽视的。
《春秋左氏传》多以史实解释《春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比《春秋》增多27年,以记事为主,兼载言论,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经典,又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在文学上亦有很高的成就。
《魏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共8册)(精)》是一部记录北魏一朝的断代纪传体史书,作者魏收。全书分本纪十二篇。凡十四卷,列传九十二篇,凡九十八卷,志诗篇,凡二十卷。其中包含一些子卷,总数为一百三十卷,不计子卷为一百一十四卷。全书完成于北齐天保初年,搜罗史料翔实丰富,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料。《魏书》成书后,渐有散佚,至北宋时期,全阙者二十六卷,不全者三卷。魏收之后,学者利用《北史》和《高氏小史》补残缺卷次。上世纪七十年代,唐长孺先生点校《魏书》,以现存各种不同版本进行对校,同时广泛利用《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等书,旁征博引,考定是非。引书之富、校勘之细、考证之精和标点之准,首屈一指,广受推崇。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约两百五十年的大量资料,具有重要史学价值,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基础史籍之一。全书共十三部,1600多万字,是有明一代史料的集大成者。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现依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影印出版,精装大32开,分装10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