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
    • 尚书(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本)
    •   ( 5877 条评论 )
    • 闫林林 译 /2015-07-01/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战国时总称为《书》,直到西汉时期才改称为《 尚书》。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 大经大法 , 在历史上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本书以六种文体划分,分别为典、谟、誓、诰、训、命。由于篇幅和内容的局限,本次译注仅仅节选了《尚书》的部分篇目。每一篇都包括了原文、注释和译文赏析三部分。译文赏析的 编写所采取的译文与解读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读者阅读与理解。

    • ¥9.9 ¥12 折扣:8.3折
    • 战国策(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本)
    •   ( 7640 条评论 )
    • 张洁 译 /2015-07-01/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初期到秦国统一共240年的历史,描写了12个诸侯国精彩纷呈 的盛衰历史。本书记载了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们在游说列国时所提出的种种有关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主张和策略,以及他们游说活动的情况和过程,充满了雄辩的论 述和辩难,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12 ¥12 折扣:10折
    • 新唐书(全20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新版
    •   ( 4018 条评论 )
    • (宋)欧阳修,(宋)宋祁 撰 /1975-02-01/ 中华书局
    • 《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等编撰,共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记载自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公元907年)间近三百年的历史。与《旧唐书》相比,《新唐书》对表、志更为重视,增加了以往史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兵志》,《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等,并重新排列传记次序,强调对忠奸顺逆的褒贬,又增添了《卓行》《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还在列传中保存了一些《旧唐书》未载的史料,增加了不少晚唐人物的列传。 中华书局点校本《新唐书》以百衲本为点校工作本,同时参校了北宋闽刻十六行本、南宋闽刻十行影印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和浙江书局本,择善而从,是目前*为通行的《新唐书》

    • ¥556.1 ¥770 折扣:7.2折
    • 旧五代史(全6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
    •   ( 2088 条评论 )
    • 薛居正 等著 /1976-04-30/ 中华书局
    •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 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经始于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四月,至次年闰十月甲子日完竣呈上,前后只用了一年半左右时间。成书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宋太祖十分重视,组织的撰修班子规格高、阵容强;同时也因为去古未远,可资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范质又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实录简编 《建隆五代通录》,从而为修史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间曾有过封建社会中*后一次的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

    • ¥171.8 ¥238 折扣:7.2折
    • 隋书(全6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新版
    •   ( 4201 条评论 )
    • 【唐】魏徵 等撰 /1973-08-01/ 中华书局
    • 《隋书》,唐魏徵等编撰,共八十五卷,包括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记载了隋代自建国至灭亡短短三十八年间的史事。由于隋代史料大多已遗失,《隋书》作为隋史专著的价值尤为重要。《隋书》注重以史为鉴,较少隐晦,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其中 十志 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体现了较高的修史水平。 点校本《隋书》以宋刻递修本、宋中字本、元十行本、元九行本、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淮南书局本九本校勘,以宋小字本和两种元刻本互校,并参考其他刻本,择善而从。此外还参考了《通典》《太平御览》《资治通鉴》《通志》等书的有关部分,并采用了前人对《隋书》的研究成果,是目前zui完备的版本。

    • ¥157.4 ¥218 折扣:7.2折
    • 新五代史(全3册 二十四史繁体竖排)旧版
    •   ( 2862 条评论 )
    • (宋)欧阳修 校注 /2015-11-01/ 中华书局
    • 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公元1007 1072年),大约于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至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的十八年间编成此书。 由宋朝欧阳修撰写、宋朝徐无党作注的《新五代史(1-3)》一书是《新五代史》中的部分,《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其中的列传,*有特色。它采用类传的形式,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每类传目,内寓特定涵义,用以贯彻作者的 褒贬 义例。

    • ¥75.8 ¥105 折扣:7.2折
    • 二十四史繁体竖排:梁书(共3册)新版
    •   ( 2760 条评论 )
    • (唐)姚思廉 著 /1973-05-01/ 中华书局
    • 《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 ,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的《梁书(共3册)》,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 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 ¥71.5 ¥99 折扣:7.2折
    • 宋书(全8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
    •   ( 2893 条评论 )
    • 沈约 著 /2015-03-01/ 中华书局
    • 《宋书》100卷,包括本纪10卷、列传60卷、志30卷。记事始于宋武帝永初元年(420),下迄宋顺帝升明三年(479),记载了南朝刘宋政权60年的史事。 《宋书》保存了很多的史料,包括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价值很高。其中《宋书》的八类志,包括《律历志》《礼志》《乐志》《天文志》《符瑞志》《五行志》《州郡志》《百官志》,号称《宋书》八书,分量占全书的一半,价值尤高。其上溯先秦,魏、晋尤为详尽,记载了不少诏诰、奏疏和古代乐曲、歌词等珍贵资料。余嘉锡称赞《宋书》志是 史家之良规 。

    • ¥202.2 ¥280 折扣:7.2折
    • 南齐书(全3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新版
    •   ( 2012 条评论 )
    • 〔梁〕萧子显 撰 /2016-03-01/ 中华书局
    • 本系列包括本局出版的《二十四史》、《清史稿》、《资治通鉴》各种版本。《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 二十五史 。中华书局出版的繁体竖排《二十四史》(共241册,加《清史稿》48册, 二十五史 合计289册),主要供研究使用;繁体竖排缩印本《二十四史》(16开20册,加《清史稿》缩印本16开4册),主要供检索查阅。简体字本《二十四史》,精装、平装都是大32开65册,主要方便一般读者收藏、阅读,也是比较贵重的礼品。

    • ¥92.4 ¥128 折扣:7.2折
    • 魏书(全8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繁体竖排)新版
    •   ( 1563 条评论 )
    • [北齐]魏收 撰 /2016-04-01/ 中华书局
    • 北齐史学家魏收撰《魏书》是一部记载北魏一朝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一百一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十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卷,实共一百三十卷。《魏书》完成于北齐天保初年,搜罗史料翔实丰富,是中国古代正史中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空前著作,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籍。 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由著名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专家唐长孺先生等点校,以现存各种不同版本进行对校,同时广泛利用《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书,旁征博引,考定是非。本书引书之富、校勘之细、考证之精和标点之准,广受推崇,是当前*为通行的 标准本 。

    • ¥215.2 ¥298 折扣:7.2折
    • 元史(全15册·二十四史繁体竖排)
    •   ( 2577 条评论 )
    • (明)宋濂等 撰 /2016-03-01/ 中华书局
    • 明代宋濂等修《元史》共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历史。 《元史》成书于明朝初年,以元代各朝实录、《经世大典》等为基础,并收入典章制度、文集碑传、杂史杂著等,史料价值较高。《元史》体例整齐,叙事明白,文字浅显,便于阅读。 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洪武本等版本,吸收了前人对《元史》的校勘成果,是目前*好的通行本。

    • ¥397.2 ¥550 折扣:7.2折
    • 魏书(精装全8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   ( 4054 条评论 )
    • 【北齐】魏收负责修订人 何德章 /2017-01-01/ 中华书局
    • 《魏书》是一部记述北朝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及东魏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魏收。全书130卷(含子卷),包括本纪十二篇12卷,列传九十二篇98卷,志十篇20卷。不计子卷为114卷。全书完成于北齐天保初年,搜罗史料翔实丰富,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料。《魏书》成书后,渐有散佚,至北宋时期,全阙者27卷,不全者3卷。魏收之后,学者利用《北史》和唐人《高氏小史》补残缺卷次。上世纪七十年代,唐长孺先生点校《魏书》,以现存各种不同版本进行对校,同时广泛利用《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等书,旁征博引,考定是非。引书之富、校勘之细、考证之精和标点之准,首屈一指,广受推崇。修订本《魏书》以百衲本为底本,以三朝本、南监本、北监本、殿本为通校本,以汲古阁本、局本为参校本,

    • ¥368.3 ¥510 折扣:7.2折
    • 宋史全文(全9册)
    •   ( 2014 条评论 )
    • 汪圣铎 点校 /2016-01-01/ 中华书局
    • 《宋史全文》成书于宋末元初,共36卷,不著撰人名氏。本书记载北宋建隆到南宋咸淳年间的史事. 是书于诸家议论采录颇富,虽其立说不尽精醇,而原书世多失传,足以资参考。尤其是其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续资治通鉴长编》所缺30年史事,提供了《中兴圣政》今残的第30至45卷的相关史事,尤足珍贵。 《宋史全文》本次整理,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 中华再造善本 据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元刻本配卷影印《宋史全文》和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宋史全文》(未说明底本),力图恢复文献原貌。

    • ¥325 ¥450 折扣:7.2折
    • 旧五代史(平装全6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   ( 1735 条评论 )
    • 【宋】薛居正 等撰、陈尚君 主持修订 /2016-08-01/ 中华书局
    • 《旧五代史》150卷,是宋初由薛居正主持的官修史书,原名《五代史》。后世为与欧阳修所撰《五代史记》相区别,称薛史为《旧五代史》。《旧五代史》南宋后流传渐微,约在明清之际亡佚,今所见者为清代学者邵晋涵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出,是 二十四史 中的辑佚书。《旧五代史》主要删削五代各朝实录而成,由于五代实录今均已失传,《旧五代史》因大量保存了实录遗文而具有重要价值。 点校本《旧五代史》整理工作初由陈垣、刘迺龢承担,文革中转至上海,由复旦大学完成,以1921年南昌熊罗宿影印四库馆缮写进呈本(简称影库本)为底本,校以武英殿本、刘氏嘉业堂本及其他三种抄本,并吸收了一些前人校勘成果,是 上海五史 中质量较高的一种。 本次修订仍以影库本为底本,通校了殿本、刘本以及原点校本当年限于客观条件未能利

    • ¥202.2 ¥280 折扣:7.2折
    • 旧五代史(精装全6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   ( 2747 条评论 )
    • 〔宋〕薛居正等 撰;陈垣刘迺龢 点校;复旦大学点校组 /2015-08-01/ 中华书局
    • 《旧五代史》150卷,是宋初由薛居正主持的官修史书,原名《五代史》。后世为与欧阳修所撰《五代史记》相区别,称薛史为《旧五代史》。《旧五代史》南宋后流传渐微,约在明清之际亡佚,今所见者为清代学者邵晋涵从《永乐大典》等书辑出,是 二十四史 中*的辑佚书。《旧五代史》主要删削五代各朝实录而成,由于五代实录今均已失传,《旧五代史》因大量保存了实录遗文而具有重要价值。 点校本《旧五代史》整理工作起初由陈垣、刘迺龢承担,文革中转至上海,由复旦大学完成,以1921年南昌熊罗宿影印四库馆缮写进呈本(简称影库本)为底本,校以武英殿本、刘氏嘉业堂本及其他三种抄本,并吸收了一些前人校勘成果,是 上海五史 中质量较高的一种。 本次修订仍以影库本为底本,通校了殿本、刘本以及原点校本当年限于客观条件未能

    • ¥285.3 ¥360 折扣:7.9折
    • 春秋会要(精)
    •   ( 725 条评论 )
    • 王贵民 等 /2013-03-01/ 中华书局
    • ????《春秋会要》在清代姚彦渠《春秋会要》的基础上,从经学到历史等各个领域做了大量的增补扩充,全书共三十六卷,内容包括世系、礼制、宗法、阶级、官制、刑法、军事、食货、文化及天文、灾异、医药等门类。囊括了春秋一代几乎所有的史料,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对于研究中国古史,尤其是春秋史提供了可信的资料。

    • ¥63.5 ¥88 折扣:7.2折
    • 贞观政要(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本)
    •   ( 1051 条评论 )
    • (唐)吴兢 编著,马丛 译 /2015-07-01/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贞观政要》是由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其内容以记言为主,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的各种问题做了记录,此外一些 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也出现在其中,后人亦能从该史书中看到当时一些关于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于开元、天宝之际。吴兢深感有必要总结一下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楷模和指导,这便是吴兢撰写《贞观政要》的初衷。因为 吴兢的良苦用心和政治指导,《贞观政要》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珍视,作为管理者施政的鉴戒。 《贞观政要》虽然属于记载史实,但他一反过去纪传体或编年体的繁琐写法,对传统的记言体裁又加以改造更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贞观政要》。吴兢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

    • ¥12 ¥12 折扣:10折
    • 吕留良全集(全10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
    •   ( 204 条评论 )
    • 俞国林 编 /2015-07-01/ 中华书局
    • 吕留良(1629—1683),号晚村,浙江省崇德县(今桐乡市)人。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死后,雍正十年被剖棺戮尸,子孙及门人等或被戮尸,或被斩首,或流徙为奴,罹难之酷烈,为清代文字狱之首。 吕氏身丁明亡清兴之际,陵谷变易,看东海之扬尘;神州陆沉,睹铜驼于荆棘。世故人情,历之弥多,故其诗文沉郁,寄寓深远,洵清初文坛一大家。然其著述,遭乾隆朝全面禁毁,流传甚少。本书作者以二十年之力,多方搜求,得吕氏传世文字近六百万,成《吕留良全集》十册,为目前对吕氏著作全面之汇辑。 《吕留良全集》收录《吕晚村先生文集》八卷《续集》四卷《补遗》十卷(卷一卷二为友朋书信、卷三为家书,卷四为序评、墓志铭、祭文,卷五为《惭书》,卷六为《吕晚村先生论文汇钞》,卷七为《天

    • ¥828.1 ¥980 折扣:8.5折
    • 国语选译(修订版)
    •   ( 0 条评论 )
    • /2011-05-01/ 凤凰出版社
    • 《国语选译(修订版)》是我国秦以前的一部历史典籍,记述了上起西周穆王伐犬戎(前967年),下到智伯灭亡(前453年)春秋时期及其前后的约.500年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部分史事。分为《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共21卷,7万余字。各语次序的排列,体现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亲疏关系,把鲁、齐、晋、郑排在前边,既说明这4个诸侯国和周亲密,又表明编者重视诸夏(中原诸侯国);把楚、吴、越放在后面,除说明这3个诸侯国和周疏远,又表明编者轻视夷狄(边远少数民族诸侯国)的观念,这是春秋和战国初期的时代观点。

    • ¥23.4 ¥25.74 折扣:9.1折
    • 吴越春秋选译(修订版)
    •   ( 0 条评论 )
    • /2011-05-01/ 凤凰出版社
    •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是一个风云际会、列强争霸的时代。地处长江下游的吴国、越国,本来是两个落后的诸侯国,僻居东南一隅,被中原各国鄙视为“蛮夷之邦”。但春秋中叶以后,吴、越两国相继崛起,凭借强盛的军事力量,东征西讨,问鼎中原,一度跻身霸强之列。《吴越春秋》记叙的就是吴国、越国的这段历史,特别是吴、越两国争霸之事。 《吴越春秋》的撰者赵晔,字长君,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据《后汉书?儒林传》记载,赵晔因耻于做一个侍奉别人的县吏,遂不远数千里,到犍为资中(今四川资阳),从著名经师杜抚学习《韩诗》,潜心经籍,长达二十年。

    • ¥20.7 ¥22.77 折扣:9.1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