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药撰的《北齐书(共2册)》共五十卷,内 容记载了公元五三四年前后北魏分裂,东魏政权建立 ,中经五五○年齐代东魏,到五七七年齐亡为止的王 朝兴亡史。 全书以竖排繁体字形式呈现。
《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 陈吏部尚书姚察曰 ,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姚思廉撰的《梁书(共3册)》,除了继承他父亲的遗稿以外,还参考、吸取了梁、陈、隋历朝史家编撰梁史的成果。 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事详明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散文、语言学等影响巨大。本书于原文之下,加以注释和白话全译,文字精审而流畅。 李梦生译注的《左传译注(上下)(精)/中国古代名著全本译注丛书》,采用《四部丛刊》影印的宋刻杜预注《春秋经传集解》为底本,参校了1936年世界书局据清武英殿本影印的《春秋三传》。因为有今译,所以注释主要对人名、地名及个别难词加以诠解。在译注时,参考了前人的不少注本。
《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大约于景佑三年至皇佑五年的十八年间编成此书。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其中的列传,*有特色,它采用类传的形式,每类传目,内寓特定涵义,用以贯彻作者的褒贬义例。譬如将相大臣,凡专事一朝的在《臣传》,历事几朝的则列《杂传》;又如根据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等,头等的进《死节传》,次等的入《死事传》。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
《中华国学文库: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有关古史评论的代表作之一,是王夫之阅读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全书30卷,其中秦1卷,西汉4卷,东汉4卷,三国1卷,晋4卷,宋、齐、梁、陈、隋各1卷,唐8卷,五代3卷,另附《叙论》4篇为卷末。
中华文化历史久远,有记载以来的历史就有几千年。在华夏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中华文化就是我们生命之源。 中华文化是一个活的过程,从远古流传到今天,它形成了一套思想、价值观念,一套思维模式,一套认识世界的方式,至今还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发生影响,我们的血液中还汩汩流淌着中华传统文明的精华。因此,今天我们阅读传统文明,不仅是要了解中华文明的昨天,而在于更深刻地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这个时代今天正在发生的事。《中华上下五千年》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资治通鉴皇家读本》是一代名相张居正为皇太子朱翊钧(即后来的万历皇帝)系统讲解《资治通鉴》的精编讲义,内容浓缩了从上古到宋元数千年间的历史事迹,是中国古代政治艺术、处世经验的集大成之作。本书由著名历史学家陈生玺教授主持译解,不仅系统地标点校勘,而且对重要人物、名物制度、生僻语词加以简明的注释,并撰写了精彩的评议,用现代意识关注原著,进一步发掘其中的丰富意蕴。2016年,由陈生玺教授主持对本书全面修订,以修订本的全新面貌重装推出。
由于海峡的阻隔,我们暂时无法一睹《四库全书会要》的真容。但是,吉林出版社集团对于《回要》的影印出版,却在某种程度上稍减我们的遗憾。这也是这部中华文化的珍品首次在大陆印行。它的才出版印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会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在辅之以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丛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
荀悦、袁宏撰的《两汉纪(上下)/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系《汉纪》与《后汉纪》的合称。因《汉书》文繁难省,东汉人荀悦依编年体《左传》体例历三年撰写《汉纪》,是中国 年断代体史书。《汉书》是一部当时 的纪传体西汉史,荀悦运用较高的史学识见和编撰技术,对《汉书》加以剪裁,将《汉书》的精华加以吸收,并以年系事条理清晰,头尾连贯,重点突出,不失为一部前汉简明大事记,可作研究前汉史的入门书来读。 《后汉纪》,东晋人袁宏受了荀悦《汉纪》编写成功的影响,也采取编年体裁记录东汉史事撰,历经十年。此书以时间为经,理出了东汉一代历史的发展线索;以人物、事件为纬,展示了同时期各事件间的联系,及各人、各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容易使人们建立起对东汉史的整体印象。前八卷以光武帝事业的发展为基本线索,
《两汉纪》,系《汉纪》与《后汉纪》的合称。 因《汉书》文繁难省,东汉人荀悦依编年体《左传》体例历三年撰写《汉纪》,是中国编年断代体史书。《汉书》是一部当时著名的纪传体西汉史,荀悦运用较高的史学识见和编撰技术,对《汉书》加以剪裁,将《汉书》的精华加以吸收,并以年系事条理清晰,头尾连贯,重点突出,不失为一部前汉简明大事记,可作研究前汉史的入门书来读。 《后汉纪》,东晋人袁宏受了荀悦《汉纪》编写成功的影响,也采取编年体裁记录东汉史事撰,历经十年。此书以时间为经,理出了东汉一代历史的发展线索;以人物、事件为纬,展示了同时期各事件间的联系,及各人、各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容易使人们建立起对东汉史的整体印象。前八卷以光武帝事业的发展为基本线索,综述吕母,赤眉、新市、平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本书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
本书采用编年体例,系统考察《战国策》中所存各类作者的各类文体的散文作品,力求辑录的穷尽性和使用的针对性,以达到学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本书分为导言、正文、附录三部分正文编撰体例为:1.纪年;2.纪人;3.纪事;4.录文;5.注释;6.简析。具体编撰原则有三:1.辑录系统;2.注释精慎;3.简析扼要。附录包括《〈战国策〉中的拟托之文》、《战国纪年表》、《作者篇名分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