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
《宋史(二十四史繁体竖排 套装1-40册)》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宋史(二十四史繁体竖排 套装1-40册)》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
《明史纪事本末(套装共4册)》含《明史纪事本末(一)》《明史纪事本末(二)》《明史纪事本末(三)》《明史纪事本末(四)》,共四册。《明史纪事本末(套装共4册)》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起兵,终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检自杀。编者把这近三百年间他们所认为的重要史事,选编成八十个专题,每题为一卷,叙述了这些事件的始末。各卷后面几乎都附有“谷应泰曰”的史论。
本书选取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时期、政治民主化启动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新时期、资本主义的崛起时期、资本主义的*导时期、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等10个中外历史重要“社会转型期”,从历史概况、概念解析、教学策论、专家论坛及拓展阅读方面进行解读。
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宋史》(全40册)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有目无文,
暂无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其叙事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与司马迁《史记》并称中国古代史学的“双璧”。
内容简介: 《域外汉籍珍本文库 第四辑 史部》共含 24 册,为影印古籍,尽力展现原书原貌,选取域外汉文典籍中价值较高、品相较好者,以四拼一形式出版,从而嘉惠学林。 第四辑 史部所选汉籍主要来源于日本、美国、越南等多个国家的公立图书馆。本丛书所收文献,计有 50 余种,涵盖了正史、编年、史评、谱牒、目录、方志、奏议等诸类。 这批文献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从内容上看,本丛书收录了十余种流传海外的中国方志、族谱、奏议等文献,多为国内所不藏,可补足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如明正德间刊本《新安毕氏会通世谱》、清吴兴严氏稿本《吴兴严氏传家琬琰录》等;从版本种类来看,多部日藏宋元刊本、美藏明清稿抄本十分稀见,足可宝之,如宋刊密行细字本《后汉书》(残本)、元至治三年( 1323 )刊本《宋季三朝政要》等;此外
暂无内容简介。。。。。。
《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 《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书》是现存早的隋史专着,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 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的战争,在执政之后,他经常谈论隋朝灭亡的教训,明确提出「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的看法。汲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导思想。其次,《隋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
本丛书为韩国历史上的文人学者对中国历史的整理、评述类文献的汇编作品。其内容十分丰富,有史编史撰、史评史论、史选史抄诸门类,编年体、纪传体、纲目体皆具。其中既有朝鲜国王敕命编纂、体现统治阶层政治观念和史学教化意志的《御定宋史筌》《宋史撮要》《皇明通纪辑要》等官修史书;又有朝鲜文史大家的专门性史学著作,如成海应的《皇明遗民传》、洪奭周《续史略翼笺》、池光翰《池氏鸿史》、李玄锡《明史纲目》等;更有众多文人学士文集中的论、说、辨等史论史评专文,其中不乏论证有力、观点新颖的佳作,如郑道传《三峰集 经济文鑑别集》、李敏求《读史随笔》、佚名《古史八考》等。从中可见历史上中国和朝鲜半岛文化交往的密切程度,可见朝鲜文人对中国古代史阅读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其对中国历代正史、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