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纪事本末》,古代汉族断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一百零九卷,继《通鉴纪事本末》以后,用纪事本末的体裁,记述宋代(960-1279年),三百一十九年历史的大概轮廓和社会的重要事件。本书在保留原来版本面貌的前提下,参照其他宋代史料,采用他校和对校,对以往版本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的校勘,目前来讲,可谓善本。
《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清高士奇编著。该书是以章冲所做《春秋左传是类始末》为基础,加以补充扩展而成的。他以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为中心,在每个国家之内,把重大事件标目成篇,一篇也就是一卷。计有:周四卷,鲁十一卷,齐七卷,晋十一卷,宋三卷,卫四卷,郑四卷,楚四卷,吴三卷,秦二卷和列国一卷。
《明史纪事本末(套装共4册)》含《明史纪事本末(一)》《明史纪事本末(二)》《明史纪事本末(三)》《明史纪事本末(四)》,共四册。《明史纪事本末(套装共4册)》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起兵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是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具有和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影响甚为深远。《史记》的写作意图,司马迁概括为三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实际上也概括了《史记》的思想内容。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究自然现象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继承了自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要通过著作表达自己的历史见解和社会理想。在这方面,司马迁继承了古代良吏"不虚美,不隐恶"的求实精神,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史记》既是史学经典,又是文学经典,不仅仅因为它是传记文学的开山力作,更因为它为后世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吴新雷编的《插图本昆曲史事编年》是一部学 术性的昆曲史料书,主旨是为昆曲史的研究累积原始 资料,留存往事的讯息和线索,供昆史研究者作参考 。由于昆曲是综合艺术,涉及作家作品、艺人伶工、 声歌音律、舞台演出等各个方面,排比编年时还连带 到史书典籍、报刊文宣之类的诸多事项,虽限于条件 难以网罗求全,然均取精用闳,择要列举。本书又从 历代文籍中爬梳剔抉,发掘了一批新资料,通过调查 研究和实地访察,确考其史实和时地。再者,本书还 适当地插配了一些图像,能起到视觉形象“以图证史 、图文互证”的双向效应。如《真迹日录·南词引正 》的书影,孔尚任介安堂原刻本《桃花扇》扉页的书 影,周明泰“几礼居”旧藏北方昆弋班荣庆社和庆生 社的戏单,日本“青木文库”所藏苏州昆剧传习所在 徐园演出的戏单,以及上海美华大戏院聘
这是北京昆曲研习社复社三十年纪念文集。共收文章约120篇,分成四个部分,包括:昆曲麈谈、曲事述往、我与昆曲、追怀故人。这些文章详细地记录了曲社历年来的一些活动,古今曲社历史沿革、掌故,曲社、曲友的回忆等等,可以说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刘餗隋唐嘉话,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没有着录。南宋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在小说家类里着录了隋唐嘉话一卷,刘餗撰。宋史艺文志也有隋唐嘉话一卷,列在刘餗的传记和小说之间。现存的顾氏文房小说本,据宋版重雕,书中贞字、构字等选缺笔,分上中下三卷。又有稽古堂丛刻本,与顾氏本基本相同,似出一源。还在历代小史本和唐人说荟等本,不分卷,条目较少。刘餗,字鼎卿,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附见雨唐书刘字玄傅。传中说他有国朝传记,新唐书艺文志乙部杂传记类曾着录,三卷,丙部小说家类又着录传记三卷,应该就是国朝传记的简称。此书邵博河南邵氏见闻后录卷三十曾引及,可见北宋诗已有此名称。此外,马马光编资治通鉴时曾采用了刘餗的小说,不仅在考查中引述了小说的原文,而且通鉴正文里有一些唐代史实,最早就是见于今本隋唐
高士奇撰写的《左传纪事本末(共3册)》是以章冲所做《春秋左传是类始末》为基础,加以补充扩展而成的。他以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为中心,在每个 之内,把重大事件标目成篇,一篇也就是一卷。计有周四卷,鲁十一卷,齐七卷,晋十一卷,宋三卷,卫四卷,郑四卷,楚四卷,吴三卷,秦一卷和列国一卷。
《左传》是我国现存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以《春秋》为本,采用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成就,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史籍范围之广、种类之多、内容之富、材料之详、史料价值之高,都是世界上罕见的。从《尚书》、《春秋》出现算起,有近三千年史书编纂的历史,而且绵延不断,历代王朝,无不有史。然而,关于史学自身的自觉的理论反思和系统总结,却直到唐代才真正出现。唐代刘知畿所撰《史通》是我国 部史学理论著作,也是我国历 部史学史, 对初唐以前史学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总结和批评,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 的一座丰碑。 这次白云译注的《史通》,采用浦起龙《史通通释》求放心斋刻本为底本,此本刻于乾隆十七年(1752),浦起龙将明清各种版本疏而汇之,博采众长,予以互正,对《史通》订讹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