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二辑之一种。翁斌孙(1860 1922),字人豪,号韬夫,是常熟翁氏家族中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本书整理以翁氏7册日记为主体,并附翁氏后人所编翁斌孙年谱、翁斌孙日记等。
《章太炎年谱长编》共70余万字,出版于1979年,至今已有三十余年,至今已坊间难求。 《长编》按不同历史时期,结合章太炎的思想活动,分五卷:1868年—1894年为卷,1895年—1905年为第二卷,1906年—1911年为第三卷,1912年—1918年为第三卷,1919—1936年为第五卷。每一卷之前附按语,说明这一时期的国内形势和章氏的思想活动。基本上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纬,全面记述章太炎的政治、学术活动。 作者依据近年出版的各种相关文献,增订了约40万字,仍按《长编》的编次和时序,分为五卷。统一排在《长编》之后,为了便于读者检核,该部分内容单独装订成册。
《兩浙名賢錄》五十四卷《外錄》八卷,明徐象梅撰。象梅字仲和,錢塘人。生卒年不詳,大約活動在明神宗萬曆年間。 《兩浙名賢錄》是一部分類撰述的史傳著作,其書上自虞唐,下迄明穆宗隆慶年間,“擷兩浙之徽懿,樹四海之典型”(《凡例》),有儒碩、理學、孝友、忠烈、獨行、開霸、翊運、輔弼、經濟、讜直、吏治、武功、德業、清正、才望、恬欲、風節、高隱、文苑、方技、列女、寓賢二十二家,《外錄》增玄玄、空空,收道釋兩家,各門類下又依時代為序分紀各人小傳。全書具有較高的文獻和史料價值。 此次據以影印的底本為浙江圖書館所藏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〇〇)浙江書局刻本,有“光緒庚子三月浙江書局重刊”牌記。原書版框高十八點七釐米,寬十三點五釐米,開本高二十九點二釐米,闊十七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字二十
鲍照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杰出作家,为刘宋元嘉体的代表诗人之一,也是元嘉铺陈诗风向永明体诗风过渡的关键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鲍照是六朝时著名文学家。著者在旧有鲍照年谱年表基础上,吸取近年来鲍照研究的*成果,并结合自己多年研讨之心得而写成此书,它详细准确地勾勒出鲍照一生的全貌与其生活时代环境。 本谱除了对鲍照的生平事迹作出较为详细的考实以外,还记载了他所生活时代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并兼而考实了与其有交往的同时代的文人学士的活动情况。力图通过这些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以及诗人社交活动的大致状况,以便读者通过本谱能更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把握这位杰出作家的全貌。
清代人物传记书。八十卷。不著撰稿人。卷目列宗室王公三卷,大臣划一传档正编二十二卷,大臣传次编十卷,大臣传续编九卷,大臣划一传档后编十二卷,新办大臣传五卷,已纂未进大臣传三卷,忠义传一卷,儒林传四卷,文苑传四卷,循吏传四卷,贰臣传二卷,逆臣传一卷。记录了自清开国功臣费英东、额亦都起,直至清末李鸿章等为止的二千八百九十四篇传记。其根据大体出自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清代的传记书,就目前而言,当以《清史稿》和《清史列传》收录*为齐全。但《清史稿》的多数传记叙事简略,《清史列传》一般要详尽得多,在某些方面还可纠补《清实录》中的缺失。该书于1928年由中华书局印行。后经校点,分八册由中华书局再版。1987年,中华书局分二十册出版王钟翰点校本,是为*新版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朝来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司马彪,字绍统,晋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从小好学,然而好色薄行,不得为嗣。司马彪因此闭门读书,博览群籍。初官拜骑都尉,泰始中任秘书郎,转丞。
Array
《道教典籍选刊:杜光庭记传十种辑校(套装上下册)》是对唐五代著名道教思想家和道教领袖杜光庭所作的十种记传类著作的辑录、点校、辨正,分别是《录异记》、《道教灵验记》、《历代崇道记》、《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天坛王屋山圣迹记》、《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仙传拾遗》、《王氏神仙传》、《洞玄灵宝三师记》;另有附录两种,即《青城山记》和《毛仙翁传》。《道教典籍选刊:杜光庭记传十种辑校(套装上下册)》所辑校的杜光庭十种著作大都属于《道藏》“洞玄部记传类”,因而据之定名。这十种著作对于研究中古道教史、道教神话地理、道教神仙谱系、道教人物等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
《公羊传》是“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之一,是对《春秋》这部孔子编修的记载鲁国隐公至哀公时期(即公元前770至前481年近三百年间)历史的著作加以解说之书。由于文意隐晦难懂,《公羊传》自汉代以来一向遭受冷落,少有问津者,《公羊》学几成绝学,今天的读者对《公羊传》更是十分生疏。刘尚慈的这部《春秋公羊传译注》,对《公羊传》作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整理,作了审慎精到的标点、今译、注释,有助读者阅读《公羊传》,了解《公羊传》,对相关学术研究的开展也有重要意义。
《历代两浙词人小传》十六卷,周庆云纂辑。庆云字景星,一字逢吉,号湘舱,别号梦坡,浙江昊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人。清同治三年(一八六四)生于上海,光绪七年(一八八一)中秀才,以附贡授永康县教谕,例授直隶知州,均未就任。周氏早年经营丝业,中岁以改行盐业起家,为浙西巨富。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卒于上海,年七十。周氏雅好艺文,精于鉴别钟鼎彝器,工篆隶,善鼓琴,藏书十余万卷。著述极丰。凡所撰着,共四十五种,四百六十九卷,汇为《梦坡室丛书》。 民国九年庚申(一九一O),周庆云在西溪秋雪庵重建历代两浙词人祠堂。复甄辑历代两浙词人小传,自唐迄清,得千余人,撰《历代两浙词人小传》十六卷。《小传》引书数十种,每条下皆注明出处,8每传录词人代表作若干首,间作考评。卷一至十一以朝代为序,卷十
《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王水照苏轼研究四种 )》主要是作者王水照整理的在日本发现的久佚已久 的两部宋人年谱,即何抡的《眉阳三苏先生年谱》与 施宿的《东坡先生年谱》。这两种年谱一经引进,国 内就反响巨大。此次出版,除了这两种由日本引进的 年谱外,还影印了两种比较珍贵的年谱,以供国内学 者研究。作为苏轼研究的系统工程之一,其年谱具有 保存原始文献资料的意义,是治苏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
《中国历史小丛书》初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同志创议、主编的我国套大型普及性历史知识读物。自一九五八年至今,四十寒暑,经过几代文史研究专家的不懈努力,累计出版近三百种,印数逾,劳绩斐然可观。它以灵活多样的体载,包罗宏富的内容,短小精致的篇什,通俗洗练的文字,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于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陶冶审美情趣都是很有益处的,因而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青睐。 这套集知识性、权威性、趣味性、大众性于一体的小丛书,既有传播中华历史知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功用,又不失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推而广之,它必将化作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一座桥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奉献一份力量。
陆贽(*四—八〇五),字敬舆,唐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市)人。大历进士,中博学宏辞科。后历任监察御史、翰林学士、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中书侍郎等职。死后谥曰“宣”。陆贽是唐代贤相,他建议德宗广开言路,消弭战争,轻徭薄赋,储粮备边,罢黜小人,任用贤能。这些措施使得唐政权摆脱了覆亡的危险。且他能见事机于未发之前,并提出预防建议。陆贽的学养和政治才能,深得同僚及后人称赏,苏轼就曾称赞他“才本王佐,学爲帝师 ”。 陆贽长于制诰之作。其文虽然沿用骈体,但一扫六朝以来浮靡之风,感情真挚,议论明白畅达,文章简介深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四库提要》云:“ 其文虽多出于一时匡救规切之语,而于古今来政治得失之故,无不深切着明,有足爲万世龟鉴者,故历代宝重焉。” 《陆贽集》以清代年羹尧雍
东汉班固(32--92),字孟坚,他学习《史记》的体制,著成了中国部断代史《汉书》。《汉书》是我国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汉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重要的历史著作,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部断代史。班固的父亲班彪,继《史记》之后,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班固继承父业,完成《汉书》一百卷。历班彪、班固、班昭、马续而成书,洋洋洒洒,文采风流,记事准确,不偏不向,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历来为史家所推崇。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接续性就体现在有一部贯穿的二十四史,而列朝正史都仿《汉书》体例,可见《汉书》之重。数不淸的典故出于其中,学术文章层出不穷……不读《汉书》,不知《汉书》的魅力。 《
《金文人名汇编》汇集传世的和考古发掘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铭文中的人名7600余条,人名词头用字约2100个,分别按笔画加以编纂,并根据铭文内容和有关文献记载,对每一个人物作简要的介绍,以便向考古、历史和古文字研究者提供一份有用的资料,希望对于商周史和古文字研究有所裨益。 《金文人名汇编》所采用的资料,系2004年9月底以前著录和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以及编者所见到而尚未公开发表的商周青铜器铭文资料。引用著录书刊共60种,为查检方便,将书刊卷期括注在器名之后。 金文人名的时代,上自商代,下迄战国,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者(即公元前221年后),不予收录。 传世青铜器中的伪作,尽力排除;不能确定其伪,仅有怀疑者,酌情收录,在引用的青铜器名称之后括注“疑伪”字样。
朱元曙、朱乐川编著的《朱希祖先生年谱长编》十二卷,朱元曙撰。朱希祖先生为章太炎入室弟子,名列章门四王,太炎先生称其“博览能知条理”,复以“弟子中老成者”许之。朱氏殚见洽闻,尤精乙部,维身丁板荡之际,隐忧独深,故平生撰述以摅绎国粹、激扬风俗为先。特严于《春秋》夷夏之防,伪楚伪齐事迹之考订、南明三朝遗书之搜罗,皆职是也。是书起光绪五年(生年)讫民国三十三年(卒年),凡有关先生行述、思想者靡不网罗,诸如先生自著之书及诸家日记、谱牒、书信、学术专著、政府公牍之类,皆接取其要,不事枝蔓,以时系事,并一一注其出处时地;偶施按语,多闻阙疑,不为武断之说;每年之后复撮本年要事以为专题,尤注意于先生学术计划及撰述之起讫年月。执此一编,而先生一生行事如在目前。维先生游于章门,同学炳炳辈立,
《谢家福日记(外1种)》所收谢家福档案资料,均限于苏州博物馆收藏。《欺天乎日记》、《齐束日记》二种,按年月先后为序,据清稿整理,参校原稿,凡有异同,均出校记。《磷血丛钞》虽类属笔记,然多按年月纪事,故合谢氏行述及其父母家传,并载于后。谢氏书信集据清稿整理,并参校底稿。清稿未收者,均按册违录于后,以为补编。谢氏诗文稿及所编桃花坞、五亩园史料,稿抄本之外,颇有已刊者,兹兼收并采,分别类次,以存全貌。六、全书繁体竖排,采用新式标点,不使用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