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陈寅恪先生经典文集套装,包括《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柳如是别传》《元白诗笺证稿》,全五册。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涉及中古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等与隋唐制度及其建置相关的内容,涵盖了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文化史、语言文字学等与中古史相关的诸多领域,显示了陈寅恪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西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卓识见解。 《柳如是别传》主要内容包括缘起、河东君*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附带问题、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附:河东君嘉定之游、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复明运动、附:钱氏家难。每一章都详细分析论证。本书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有著述中影响*的一部。 《元白诗笺证稿》是陈寅恪先生 以诗证史
赵翼是清代享有盛誉的诗人、批评家和史学家。其年谱前虽已有四种,但大多作为文集附录出现,较为简略,问题很多。本书由作者博士论文历经数年修改而成,在充分利用此前资料的基础上,旁搜博引,使内容获得极大地细致丰富,较此前诸谱体量增加以数倍计。本谱除了充分利用赵翼现存的七种著作,特别是《瓯北集》以考订赵翼的生平行实以外,还参校前谱未曾采用的赵翼自选集《瓯北诗钞》以补充订正赵翼的思想发展变化轨迹,意图更接近赵翼真实的人生。此外还旁及同时代其他诗人相关作品,搜罗大量数据,冀图通过赵翼以点带面,了解乾嘉诗坛、学坛生态。
《范仲淹》是一本以范仲淹为主角的历史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一生。人物、事件基于历史事实,细节想象合情合理。作者笔力晓畅,善于从宏大背景引入,层层渲染,筋骨分明。描绘了北宋初年错综复杂的政治风云,刻画了有血有肉的范仲淹形象。从寒门孤贫少年一步步成长为政坛 ,出将入相,成为宋代大批士大夫的精神楷模,范仲 淹的成长经历给每个人以启示,展现出别样的英雄主义。作为黄庭坚、朱熹口中的“ ”人物,在 的重担下、历史的节点上,他能否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改变世道人心?本 书将为读者揭晓答案。
《唯余笔墨情犹在 赵孟頫传》是一部以宋元书画大家赵孟頫为主人公的传记小说。 这部作品新见迭出,予人以多方面的启迪。作者不仅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屹立潮头的艺术巨擘的鲜明形象,同时也通过大量与赵孟頫相关的重要的文学、艺术、文化活动的追述,解读了中国文学艺术史与文化史上鲜为人知的关键细节,值得关注艺术思想发展历程的读者细细品味研读,从中得到启示。
本书有一百零五图,是《孔子圣迹图》中图画幅数量较多、故事较全的一个版本,因样书已残缺,版本情况不详。每幅图长25.5厘米,高l4.5厘米。首页为扉页,题有“圣迹图”和孔子白描像。第三页、第四页是《序》。幅图是《圣.行颜从》。第二幅至第五幅图是孔子出生前的故事:《尼山致祷》、 《麟吐玉书》、 《二龙五老》、《空中鸣乐》。从第六图至百图,以一图一事的方式分别介绍孔子志学、立教、为宦、周游列国、著述等史事。最后五图是《三垅植楷》、《治任别归》、《哀公立庙》、 《汉高祀鲁》、 《真宗祀鲁》,分别反映了孔子逝世后的情况。 虽然《孔子圣迹图》上已有孔子事迹介绍,惜于简短,读起来不甚明白。这次出版,在图下方添加故事说明,方便读者了解图画的内容。 原书为横开右订本,囚本书图下方添加了简要的故事说明,为阅读
《唯余笔墨情犹在 赵孟頫传》是一部以宋元书画大家赵孟頫为主人公的传记小说。 这部作品新见迭出,予人以多方面的启迪。作者不仅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屹立潮头的艺术巨擘的鲜明形象,同时也通过大量与赵孟頫相关的重要的文学、艺术、文化活动的追述,解读了中国文学艺术史与文化史上鲜为人知的关键细节,值得关注艺术思想发展历程的读者细细品味研读,从中得到启示。
《谢家福日记(外1种)》所收謝家福檔案资料,均限於蘇州博物館收藏。《欺天乎日記》、《齊束日記》二種,按年月先後為序,據清稿整理,參校原稿,凡有異同,均出校記。《燐血叢鈔》雖類屬筆記,然多按年月紀事,故合謝氏行述及其父母家傳,并載於後。謝氏書信集據清稿整理,并參校底稿。清稿未收者,均按册违錄於後,以為補编。謝氏詩文稿及所编桃花塢、五畝園史料,稿抄本之外,頗有已刊者,兹兼收并采,分别類次,以存全貌。六、全書繁體豎排,采用新式標點,不使用破折號、省略號、着重號、連接號等。
穆藕初先生是引进西方科学管理第一人,被毛泽东誉为“新兴的商人派”代表,集创办实业、复兴绝学、奖掖后进于一身。《穆藕初先生年谱(1876-1943)》旨在全面、详实地记述谱主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内容主要采集自谱主本人著述、档案史料、当时报刊图书等第一手材料;缺乏第一手书面文献的重要事迹,酌情选录经考证属实的当事人回忆,或以当事人记述作注释。谱主本事按公元纪年年月日顺序编列,少数则按纪事本末综合叙述。民国元年(1912年)以前附列农历日期。穆藕初先生(1876-1943)是一位了不起的企业家,因为他既办企业,又热衷于文化艺术和社会公益事业。穆藕初先生一生奋斗的历史,正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部活的历史。他不仅以六十七的高龄,还尽瘁于抗战中的经建事业,而且他实施三八制,注意职工福利,培植人才,爱护青年,这些都是值得
余叔岩是京剧 一个极有代表性的人物,可又是一位很具独特性的艺术家。他少年走红京津,不久湮没无闻,28岁东山再起,38岁即从剧坛隐退,不再进行营业演出,直至54岁因病逝世。在这看似短暂的艺术生涯里,余叔岩在祖父余三胜、老师谭鑫培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余派艺术。他与梅兰芳、杨小楼并称“三大贤”,是京剧鼎盛时期的 重要领军人物之一。他留下的“十八张半”唱片,被诸多后学奉为法帖。 本年谱分谱前、正谱、谱后三部分。谱前述余姓之由来,及余叔岩家族之传承谱系;正谱记录余叔岩本人学艺、演出、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一生之经历;谱后记载余叔岩身后,其弟子、家人的主要活动,及与余叔岩余派艺术相关的社会活动。
在我国唐代(618-907)佛教界中,有两位杰出的人物,一位是玄奘(604-664),一位是扬州江阳人鉴真(688-763)。前者西行求法,后者东渡传法,对佛教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公元742-753年,鉴真应日本天皇朝廷和佛教界之请,为传律法六次东渡,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困顿,始终跟随鉴真的僧人思託详细记录了六次东渡的全过程。鉴真逝世后,日本天平时代的文学家真人元开在思託所记基础上,用中文撰写了《唐大和上东征传》(一卷)。此部传记在时间上历经半个多世纪,在地域上北至西安、洛阳,南迄海南岛。书中包含我国盛唐时代政治、经济、佛教、地理、社会生活、风土习俗等手资料,是后世研究鉴真东渡事迹、中日两国交通关系及佛教与文化交流的一部重要信史。 本书为部较为精审的中文简体校注本,兼顾普及性和学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