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史》,元脱脱等奉敕撰修,是研究辽朝历史基本、重要的史料。 全书116卷,包括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记载从耶律阿保机即可汗位至辽朝灭亡二百余年的历史,兼及辽末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史事。 《辽史》在 二十四史 中成书极速,问题也较多,整理难度较大。点校本《辽史》起初由冯家昇负责整理,后由陈述完成,于1974年出版。原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工作本,以乾隆殿本为通校本,参校南、北监本和道光殿本,又用《永乐大典》所引《辽史》全校一过,同时运用本校、他校方法,订正了不少错谬,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整理本。 本次修订,选择以百衲本为底本,以原内阁大库所藏明初内廷朱丝栏抄本、《永乐大典》引《辽史》为通校本,参校以明南、北监本及乾隆殿本,以版本校为基础,充分利用本校,
《光绪朝东华录》起自1875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迄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九月),共220卷,460万言。按时间顺序编排,逐年逐月乃至逐日记载,系统反映了光绪朝的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大事,是一部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编年体资料长编。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特别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收入图书七八千种,堪称鸿篇巨制。清朝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又编纂了《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到了清乾隆年间,安徽学政朱筠以为《永乐大典》收录图书未为尽全,因此上书建议向民间广泛征求佚书,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进行校辑。于是,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委派纪昀等著名学者一百六十余人,开始编纂《四库全书》。 本书的出版发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
《无锡文库(第2辑):无锡富安乡志等》为《无锡文库》第二辑之一。这些书籍皆为个人著作,它们是官修方志之外重要的地方史料,是对地方历史更为精细的记录和阐述。其中保存了官志中看不到的材料,所以也是官志极其重要的补充。无锡自古以来人文苍萃,所以历史上存留下来的地方史料专著也非常丰富。明清以来这些著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方志体裁的史书,这些著作所述史事已细化到一个乡村,一座寺庙,一幢宅第,一座园林,一所学府,一项工程,一个专题等,从而为后人保存了大量手的史料。进入民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出现了许多专门的出皈物,这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文献,为我们保存了民国时期原生态的历史材料。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无锡向现代都市迈进的步伐。
漠魏時期的文獻記载了社會大變動時期中國的歷史文化。束漠以降,政權更迭,戰亂四起,古代典籍喪失頗多,戰火之餘的文獻也多已殘缺不全。但是,傳統文化畢竟有頑強的生命力,漢儒取得的學術碩果並未因社會的動亂而終止不傳。南北朝時代的漢族統治者,雖然由於政治上立足不穩,不遑稽古右文之事,但對校雠事業並未摒棄,曾不同程度地倡導和組織典籍的整理。至於幾個有影響的少數民族政權如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也都采取漢化政策,崇尚儒學,對古文獻的搜集整理也比較重視。 當時學者如劉向劉歆父子、揚雄、班固、鄭玄、苟勖、皇甫謐等人的努力,使後代既能上承前代之餘緒,延續不斷,又能有所開創。諸如古籍分類、專科目錄、公私類書、詩文總集、注釋經典、抄傳經書等學術活動均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使漢魏時期在古文獻學
予童年有志读史,然至老究未尝一卒读者何也?盖予性拙,读时不能遽解,待解移时辄忘,又识字甚少,时须考登。且少以足疾废,六经、诸子无心涉猎,都邑山川不一遊覧,從有志读史,亦犹聋者之无闻,盲者之无见,故读未移篇辄生压倦。此予所以究未尝一卒读也。虽然,予既有志读史矣,而欲待博羣书以悉其所闻,历名山大川以窮其所见,度必不能。然则予将作如何读法而后可邪?常观世之乐於读史者,类多颖悟绝人之士,一目数行俱下,一覧终身不忘,读时不求甚解,会心在牝牡鹿黄之外。故观史务求其详,论史必归於雅,而若予之拙者,欲求读史之法寜简毋详,寜陋毋雅,庶乎其得之邪? 周子静专、星若,予忘年友也。弱冠工举子业,而尤邃史学。乙酉歲,摧其手辑纲目全编以示予读史之法予遂与二子复相编辑,不閒祁寒暑雨者殆六载。苦简篇之汗
严文儒、杨坤主编的《明清松江稀见文献丛刊(**辑)(精)》所收《谷水旧闻》、《西林杂记》、《柳汀杂*》、《钱谷视成》、《听莺仙馆随笔》、《融斋精舍日记》、《曲园墨戏》、《云间闺秀画稿》等八种文献,皆为松江区博物馆馆内所藏、为国内外尚未见整理出版之明清时期稿本、抄本及稀见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