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简称 通鉴 ,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 294 卷,历时 19 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共 16 朝 1362 年的史事。 司马光从开始编撰到停笔花费了整整十九年的时间。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看到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政权的兴衰,看到帝王将相们的处世之道、为政之法,以及他们在历史漩涡中的生死沉浮、悲欢离合。 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仅从原著所记的三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中,精心遴选其中精彩、典型的故事,以供读者朋友们窥一斑而见全豹。
《春秋繁露》是西汉儒家学者董仲舒的著作。顾名思义,是对《春秋》大义的一种解释和发挥。《春秋繁露》全面地阐发了董仲舒的宇宙观和政治哲学、伦理思想。同时,也反映出汉武帝时代儒学的基本面貌。 《春秋繁露》共存篇目八十二篇,阙文三篇,限于字数,本书只对《春秋繁露》一书中的部分篇目进行了注译。在这一过程中,笔者选取了书中影响较大、较能代表董仲舒思想全貌的篇目。注译的原则是既注意严谨规范又尽量做到简单明白。注释较简而译文较详。本书所用的底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春秋繁露》。
《战国策》是代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二百四十年间,十二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 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是时代宠儿,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睿,汪洋恣肆,从某种程序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这部国别史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国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记载了西周、春秋时周、鲁、齐、晋、 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全书共二十一卷,以春秋时各国 著名人物为主线,客观叙述了他们身上发生的典型故事,并以此贯穿当时的历史环境, 是一本通俗易懂解读的精品读本。
《容斋随笔》是宋人洪迈撰写的一部著名笔记,是宋代也是中国古代笔记中的精髓。 《容斋随笔》是个总名,其收录的内容包括《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个部分,又名《容斋五笔》。 该书为笔记,有轶文辑录,也有史料考证;有掌故荟萃,也有经验总结;有治国行政的宏论,也有养生健身妙道介绍,将资料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本书从中选出二百余篇,选取的标准侧重于知识性、借鉴性与可读性。注释力求简明准确。译文以直译为主,个别文字过简与艰涩之处,采用意译,避免由于文字过简直译出现失之衔接的现象,同时防止过多的附加叙述造成脱离原文的倾向,力求通顺流畅。
该书系 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中古史研究之力作。 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分析构成隋唐制度的历史因素,上溯汉魏南北朝、提纲挈领地说明中古历史衍化变迁的脉络。
《国语》是关于西周、春秋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也叫《春秋外传》。原来传说是春秋末期鲁人左丘明所作,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早*完整的古代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早*有价值的名著之一。长期以来深受国内外所推崇,在今天也还焕发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光辉。此书大约写成于公元 6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之间,作者贾思勰,生活在南北朝的后魏。他是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到过山西、河北、河南等省,足迹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书中所反映的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 贾思勰十分重视农业,所到之处,随时随地细心考察农业生产,通过调查采访、比较研究和亲身验证,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农业知识。在前代和当代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实验和提高,写成了这部世界农学名著。书的内容丰富多彩,规模宏伟,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成为总结我国农业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优良传统的代表作,也是继往开来的划
《资治通鉴》简称 通鉴 ,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 294 卷,历时 19 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共 16 朝 1362 年的史事。 司马光从开始编撰到停笔花费了整整十九年的时间。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看到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政权的兴衰,看到帝王将相们的处世之道、为政之法,以及他们在历史漩涡中的生死沉浮、悲欢离合。 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仅从原著所记的三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中,精心遴选其中精彩、典型的故事,以供读者朋友们窥一斑而见全豹。
《贞观政要全鉴》是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书中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五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问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等多个方面,精心勾画出了贞观年间统治者决策运筹、执法行政的政治全景图。 本书是唐朝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全书共有十卷,分为四十篇,也就是四十类。书中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五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问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民族关系和灾祥畋猎等多个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细致生动,精心勾画出了贞观年间统治者决策运筹、执法行政的政治全景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幅贞观年间政治上的《清明上河图》。
《国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记载了西周、春秋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全书共二十一卷,以春秋时各国人物为主线,客观叙述了他们身上发生的典型故事,并以此贯穿当时的历史环境,是一本通俗易懂解读的精品读本。
该书全面、精练、准确地介绍《十三经》与《二十五史》的书名缘起、编纂始末、刊刻流布、内容特点、学术成就、思想影响、研究状况等各个方面;各篇论述尽量用通俗易懂、流利畅达的文字书写;作者以自己丰富的学术积累、深切的研究经验,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阅读本部经书或正史的心得与方法;每篇字数原则上限制在三万字以内(个别的适当增减)。在遵守基本体例统一的前提下,不追求全稿的文风统一,而是由作者利用自己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根据本书的特点和作者自己的见解,自由挥洒,呈现出作者个人的撰写特点;注释采用随文括注的形式,简明清楚;每篇之后推介十种左右参考书目,以期为年轻学子或经史爱好者指示门径。
该书全面、精练、准确地介绍《十三经》与《二十五史》的书名缘起、编纂始末、刊刻流布、内容特点、学术成就、思想影响、研究状况等各个方面;各篇论述尽量用通俗易懂、流利畅达的文字书写;作者以自己丰富的学术积累、深切的研究经验,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阅读本部经书或正史的心得与方法;每篇字数原则上限制在三万字以内(个别的适当增减)。在遵守基本体例统一的前提下,不追求全稿的文风统一,而是由作者利用自己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根据本书的特点和作者自己的见解,自由挥洒,呈现出作者个人的撰写特点;注释采用随文括注的形式,简明清楚;每篇之后推介十种左右参考书目,以期为年轻学子或经史爱好者指示门径。
这本书以陈寅恪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首次付印。遵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 这本书中纠正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功业之说。列举史实,证述遵在东晋初年,团结江东境内诸政治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北方盛强胡族之侵略。当时中国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实不可没。文中又分析南来北人之社会階層及居住地域,并论其与后来南朝史事之关系。篇末附载近年广州出土晋墓磗铭,亦可供治史者之参证。
该书全面、精练、准确地介绍《十三经》与《二十五史》的书名缘起、编纂始末、刊刻流布、内容特点、学术成就、思想影响、研究状况等各个方面;各篇论述尽量用通俗易懂、流利畅达的文字书写;作者以自己丰富的学术积累、深切的研究经验,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阅读本部经书或正史的心得与方法;每篇字数原则上限制在三万字以内(个别的适当增减)。在遵守基本体例统一的前提下,不追求全稿的文风统一,而是由作者利用自己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根据本书的特点和作者自己的见解,自由挥洒,呈现出作者个人的撰写特点;注释采用随文括注的形式,简明清楚;每篇之后推介十种左右参考书目,以期为年轻学子或经史爱好者指示门径。
《国语》是关于西周、春秋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也叫《春秋外传》。原来传说是春秋末期鲁人左丘明所作,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下令,由谏官魏徵及大臣虞世南、褚遂良等从先前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中撷取经、史、诸子百家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编撰而成的一部作品。该书上起五帝,下迄晋代,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套按照经、史、子分类的类书,可以说是唐朝的“四库全书”。书成,魏徵在序文中称其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令人痛惜的是,随着唐朝的灭亡,该书曾在中国失传上千年。所幸当时的日本遣唐使将该书带回了日本,很快就被日本天皇及大臣奉为宝典,该书才得以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