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简称 通鉴 ,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 294 卷,历时 19 年完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共 16 朝 1362 年的史事。 司马光从开始编撰到停笔花费了整整十九年的时间。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历史的发展脉络,看到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政权的兴衰,看到帝王将相们的处世之道、为政之法,以及他们在历史漩涡中的生死沉浮、悲欢离合。 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仅从原著所记的三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中,精心遴选其中精彩、典型的故事,以供读者朋友们窥一斑而见全豹。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 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八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年。二十八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别留心于治平之道,休生养民。根据《新唐书》记载如下: 太宗欲知前世得失,诏魏征、虞世南、褚亮及德言裒次经史百氏帝王所以兴衰者上之,帝爱其书博而要,曰: 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公等力也! 赉赐尤渥。 《群书治要》一书,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 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的治世宝典。 唐太宗在读《治要》后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 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 采摭群书,剪截淫放 ,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 治 是政治,是治国*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荟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 如此珍贵的一部典籍,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此书经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从此被日本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为圭臬,成为学习研讨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 20世纪90年代,我国原驻日本大使符浩先生通过日本皇室成员获得一
《春秋繁露》是西汉儒家学者董仲舒的著作。顾名思义,是对《春秋》大义的一种解释和发挥。《春秋繁露》全面地阐发了董仲舒的宇宙观和政治哲学、伦理思想。同时,也反映出汉武帝时代儒学的基本面貌。 《春秋繁露》共存篇目八十二篇,阙文三篇,限于字数,本书只对《春秋繁露》一书中的部分篇目进行了注译。在这一过程中,笔者选取了书中影响较大、较能代表董仲舒思想全貌的篇目。注译的原则是既注意严谨规范又尽量做到简单明白。注释较简而译文较详。本书所用的底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春秋繁露》。
《战国策》是代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二百四十年间,十二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 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是时代宠儿,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睿,汪洋恣肆,从某种程序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这部国别史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国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记载了西周、春秋时周、鲁、齐、晋、 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全书共二十一卷,以春秋时各国 著名人物为主线,客观叙述了他们身上发生的典型故事,并以此贯穿当时的历史环境, 是一本通俗易懂解读的精品读本。
《容斋随笔》是宋人洪迈撰写的一部著名笔记,是宋代也是中国古代笔记中的精髓。 《容斋随笔》是个总名,其收录的内容包括《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个部分,又名《容斋五笔》。 该书为笔记,有轶文辑录,也有史料考证;有掌故荟萃,也有经验总结;有治国行政的宏论,也有养生健身妙道介绍,将资料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本书从中选出二百余篇,选取的标准侧重于知识性、借鉴性与可读性。注释力求简明准确。译文以直译为主,个别文字过简与艰涩之处,采用意译,避免由于文字过简直译出现失之衔接的现象,同时防止过多的附加叙述造成脱离原文的倾向,力求通顺流畅。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早*完整的古代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早*有价值的名著之一。长期以来深受国内外所推崇,在今天也还焕发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光辉。此书大约写成于公元 6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之间,作者贾思勰,生活在南北朝的后魏。他是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到过山西、河北、河南等省,足迹遍及黄河中下游地区,书中所反映的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 贾思勰十分重视农业,所到之处,随时随地细心考察农业生产,通过调查采访、比较研究和亲身验证,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农业知识。在前代和当代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实验和提高,写成了这部世界农学名著。书的内容丰富多彩,规模宏伟,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个方面,成为总结我国农业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优良传统的代表作,也是继往开来的划
《贞观政要全鉴》是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书中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五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问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等多个方面,精心勾画出了贞观年间统治者决策运筹、执法行政的政治全景图。 本书是唐朝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全书共有十卷,分为四十篇,也就是四十类。书中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五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问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民族关系和灾祥畋猎等多个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细致生动,精心勾画出了贞观年间统治者决策运筹、执法行政的政治全景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幅贞观年间政治上的《清明上河图》。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 《资治通鉴》为我国*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16朝1362年史事囊括无遗,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兵青睐,视之为之书。 司马光(1019 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爱好历史,出仕以后,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
本书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内容丰富,主要讲攻守谋略之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魅力。
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是唐初著名谏官魏征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在贞观初年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治要》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呕心沥血数年,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 《群书治要》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曰“博而要”。魏徵等人博采经、史、子典籍六十五种,又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删其繁芜,择其精粹,浓缩成五十卷的珍本。魏徵乃经国之大器,兼具高尚之道德与卓越的史识,这更使得《群书治要》成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令谏官魏徵及虞世南等,自上始五帝,下迄晋代,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 采摭群书,剪截淫放 ,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 治要 ,即治国必须遵循的纲要、理论与方法。该书不仅是魏徵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唐太宗开创 贞观之治 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参考。《群书治要360?第二册》将《群书治要》中的嘉言按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六大纲目整理成书,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对现代人的德行、修养、工作、学习、生活等都有着宝贵的指导和借鉴。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由魏徵、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等人编撰的。该书辑录了历代帝王治国的资政史料,撷取了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65种,共50余万言。书成,诚如魏徵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 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的治世宝典。对今人而言,此书虽为治国理政而编,但其中的思想对于领导干部如何为政、企业家如何治企,乃至个人如何修身齐家,都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尤其是《群书治要》所体现出的古圣先王的治国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化解世界冲突,都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 本书作者在阅读《群书治要》后,深感此书实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至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由魏徵、褚亮、虞世南、萧德言等人编撰的。该书辑录了历代帝王治国的资政史料,撷取经、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65种,共50余万言。书成,诚如魏徵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 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的治世宝典。本书是中共中央党校刘余莉教授学习《群书治要》后进行的九个专题的讲座集结。分别从文化、官德、教育、道德、民本、用人、观人、得人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群书治要》中古圣先王治国理政的主要思想。不仅对现代领导干部如何为政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更对普通人如何修身、处世、治家也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 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 采摭群书,剪截淫放 ,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 治 是政治,是治国*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荟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 如此珍贵的一部典籍,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此书经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从此被日本历代天皇及皇子、大臣奉为圭臬,成为学习研讨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 20世纪90年代,我国原驻日本大使符浩先生通过日本皇室成员获得一套天
《容斋随笔》内容简介:《容斋随笔》是宋人洪迈撰写的一部有名笔记,是宋代也是中国古代笔记中的精髓。《容斋随笔》是个总名,其收录的内容包括《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个部分,又名《容斋五笔》。 该书为笔记,有轶文辑录,也有史料考证;有掌故荟萃,也有经验总结;有治国行政的宏论,也有养生健身妙道介绍,将资料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容斋随笔》从中选出二百余篇,选取的标准侧重于知识性、借鉴性与可读性。注释力求简明准确。译文以直译为主,个别文字过简与艰涩之处,采用意译,避免由于文字过简直译出现失之衔接的现象,同时防止过多的附加叙述造成脱离原文的倾向,力求通顺流畅。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下令,由谏官魏徵及大臣虞世南、褚遂良等从先前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中撷取经、史、诸子百家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编撰而成的一部作品。该书上起五帝,下迄晋代,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套按照经、史、子分类的类书,可以说是唐朝的 四库全书 。书成,魏徵在序文中称其为一部 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 的治世宝典。 令人痛惜的是,随着唐朝的灭亡,该书曾在中国失传上千年。所幸当时的日本遣唐使将该书带回了日本,很快就被日本天皇及大臣奉为宝典,该书才得以保存下来。20世纪90年代,该书被重新引入国内,并加以整理出版。作为当今国人了解国学的入门书,该书可谓案头之读物。
《群书治要》是贞观初年著名谏官魏征及大臣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从先前历代帝王治国资政的史料中撷取有关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精要而成的一部匡政巨著。该书上起五帝,下迄晋代,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撷取汇编而成,全书总计五十多万字。是中国历史上*套按照经、史、子分类的类书,可以说是唐朝的 四库全书 。 该书曾随唐朝的灭亡而一度在中国失传达千年之久。所幸的是该书被日本的遣唐使带回国后被日本历代天皇及大臣奉为宝典,从而得以保存下来。20世纪90年代该书被重新引入国内得以整理出版。净空法师也撰文倾力推荐该书。这是一部当今国人了解国学的入门书,学人的案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