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楚辞》和唐诗、宋词一样,具有高度的文学性,能使当代读者滋生永恒不变的审美愉悦。 《盐铁论》是我们了解汉代学术思想的重要作品,书中的民间学者(贤良与文学),一如司马迁般,也是在老百姓的生计上考量,大肆批判国家的干预行为,痛斥政策导致民不聊生,背离人民,言语中或多或少地倾向自由主义,他
清代学者王夫之的史论著作《宋论》,共十五卷,以宋代帝王的顺序分章,通过对每位帝王在位时的人物、事件的功过得失的评述,以及对诸多历史细节的考察,探讨宋王朝由盛转衰终灭亡的原因。《宋论》中有许多精彩而深刻的历史评论,值得我们好好阅读,体会其中所分析与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引为鉴戒,使古人的精心之作能为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兴盛提供有力帮助。 本书从已有的整理本中选择部分内容进行现代式的解读,并作出要旨阐释与精华评析,使广大读者都能读懂此书,并由此更深刻地理解历史。
这本书以陈寅恪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首次付印。遵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 这本书中纠正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功业之说。列举史实,证述遵在东晋初年,团结江东境内诸政治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北方盛强胡族之侵略。当时中国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实不可没。文中又分析南来北人之社会階層及居住地域,并论其与后来南朝史事之关系。篇末附载近年广州出土晋墓磗铭,亦可供治史者之参证。
这本书以陈寅恪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首次付印。遵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 这本书中纠正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功业之说。列举史实,证述遵在东晋初年,团结江东境内诸政治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北方盛强胡族之侵略。当时中国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实不可没。文中又分析南来北人之社会階層及居住地域,并论其与后来南朝史事之关系。篇末附载近年广州出土晋墓磗铭,亦可供治史者之参证。
岳珂是岳飞的孙子,《桯史》十五卷是关于南宋后期的朝野见闻杂记,大都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父兄口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桯史》是岳珂记载两宋时代朝野见闻的一部史料随笔。本书以“公是公非”为写作目的,通过许多目击耳闻的朝野各阶层人物的言行,愤怒地揭露了两宋政治的腐败黑暗,南宋统治集团中投降派祸国殃民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诤臣战将、布衣义士的抗金热忱和凛凛气节,辞严义正,爱憎分明。同时,本书也保留了许多文学史料。
《史通》是由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该书分内外篇,共20卷,此书尽显刘知几提出的史学家必须兼具的“史学三长”。可以说《史通》的成书对于后世史学理论的发展意义深远,乃至逐渐形成一门显学——史通学。后世学者注释《史通》者尤多,而以清人浦起龙的《史通通释》较晚出,而能更好吸取前人的校释成果。难能可贵的是,浦起龙在校释《史通》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每篇都有按语,其后再注明《史通》所引典故出处,大大提高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此外,本次出版的《史通通释》后面还附有陈汉章的《史通补释》、彭仲铎的《史通增释》,更能让治学者在兼采众家之长中有所获。
这本书以陈寅恪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首次付印。遵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 这本书中纠正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功业之说。列举史实,证述遵在东晋初年,团结江东境内诸政治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北方盛强胡族之侵略。当时中国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实不可没。文中又分析南来北人之社会階層及居住地域,并论其与后来南朝史事之关系。篇末附载近年广州出土晋墓磗铭,亦可供治史者之参证。
《群书治要精华录》是贞观初年谏官魏征及大臣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从先前历代帝王治国资政的史料中撷取有关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精要而成的一部匡政巨著。该书上起五帝,下迄晋代,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撷取汇编而成,全书总计五十多万字。是中国历史上套按照经、史、子分类的类书,可以说是唐朝的“四库全书”。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下令,由谏官魏徵及大臣虞世南、褚遂良等从先前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中撷取经、史、诸子百家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编撰而成的一部作品。该书上起五帝,下迄晋代,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套按照经、史、子分类的类书,可以说是唐朝的“四库全书”。书成,魏徵在序文中称其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 令人痛惜的是,随着唐朝的灭亡,该书曾在中国失传上千年。所幸当时的日本遣唐使将该书带回了日本,很快就被日本天皇及大臣奉为宝典,该书才得以保存下来。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群书治要》是贞观初年谏官魏征及大臣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从先前历代治国资政的史料中撷取有关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精要而成的一部匡政巨著。《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群书治要》始自黄帝,下迄晋代,摭拾经史子集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典的资政史料,是“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摭拾宝典。
本书是“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由宋刘昌诗撰。刘昌诗生卒不详,主要活动于淳熙八年(1181)至嘉定八年(1215)间,即宋考宗、光宗、宁宗期间。这部笔记虽仅十卷,但其内容却较广泛,“凡先儒之训传,历代之故实,文字之讹舛,地理之迁变,皆得逆其源而循其流”。上至先秦典籍,下至宋代曲章制度,以及作者之所闻见之遗闻轶事,都有记载或考证。由于作者知识广博,态度认真,文中颇多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