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卷一秦始皇、二世;卷二汉高帝、惠帝、文帝;卷三景帝、武帝;卷四汉昭帝、宣帝、元帝;卷五成帝、哀帝、平帝、王莽。
《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是唐初谏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626年-949年在位),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治要》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呕心沥血数年,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 《群书治要》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曰“博而要”。魏征等人博采经、史、子典籍六十五种,又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删其繁芜,择其精粹,浓缩成五十卷的珍本。魏征乃经国之大器,兼具高尚之道德与的史识,这更使得《群书治要》成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
《左史比事》是一部晚清知识分子所撰读史杂记,作者集中运用比较史论的方法,对产生自先秦至明末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参照《左传》所载人物和事实,作了总结性的评论和分析,其中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见。由于作者身处列强入侵的清末,加之作者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在字里行间体现出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作者以史为鉴、资政济世的用心亦十分显明。今人正宜视其为晚清一般知识分子的忧思录,来加以关注和研读。鉴于该书原刻仅存孤本,晚清以来的目录学家和藏书家均未寓目和著录,今将其点校并注释出版。
《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是唐初谏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626年-949年在位),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治要》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呕心沥血数年,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群书治要》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曰“博而要”。魏征等人博采经、史、子典籍六十五种,又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删其繁芜,择其精粹,浓缩成五十卷的珍本。魏征乃经国之大器,兼具高尚之道德与的史识,这更使得《群书治要》成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
《群书治要》(以下简称《治要》)是唐初谏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626年-949年在位),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治要》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呕心沥血数年,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群书治要》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曰“博而要”。魏征等人博采经、史、子典籍六十五种,又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删其繁芜,择其精粹,浓缩成五十卷的珍本。魏征乃经国之大器,兼具高尚之道德与的史识,这更使得《群书治要》成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
《唐鉴》是北宋史学名家范祖禹的史论代表作。全书五万余字,以独特的编撰体例,记录了唐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等方面总结唐朝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被誉为 深明唐三百年间治乱 的史学名著。 本书作者依据珍贵的宋代刻本,精选《唐鉴》中的144篇,进行全新解读:根据各篇的内容拟出标题,原文前面添加 题解 ,说明这一篇的主要内容与主旨,再列出《唐鉴》原书中的有关记载和范祖禹的评论,对原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及人们感到陌生的字词进行注释,并在此基础上译成现代汉语,后进行评析,对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及范祖禹的评论等做出分析解读,系统分析和总结了唐代从兴起、强盛而后逐渐衰败并终至灭亡的原因,以及如何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来观察与指导现实,有利于读者把古人的智慧转化为自己的文化素
《史纲评要》是明代评点史学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属编年体史评。其内容分为“史纲”与“史评”两大部分。“史纲”以编年体的形式简略地记载了从“唐尧至元计共三千七百二十四年”的中国历史,按王朝帝系顺序排列,每一朝代列一“纪”,再按王朝先后和时间顺序记载重大历史事件。“评要”以“批”“评”的形式,通过眉批、夹批、断后评和对史文的圈、点、抹等,表达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抒写作者的读史心得和感受。全书的评语文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而且将不少俗语引入评论中,使史学的评论更口语化,也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主要表现出四大特点:思想的自由性,情感的审美性,形式的散点化和评语的口语化。无论在史学思想上还是史学审美兴趣上,都表现出比较强烈的个性特征。
这本书以陈寅恪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付印。遵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 这本书中纠正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功业之说。列举史实,证述遵在东晋初年,团结江东境内诸政治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北方盛强胡族之侵略。当时中国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实不可没。文中又分析南来北人之社会階層及居住地域,并论其与后来南朝史事之关系。篇末附载近年广州出土晋墓磗铭,亦可供治史者之参证。
本书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内容丰富,主要讲攻守谋略之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