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读史可以知兴替,可以辨是非,可以正人伦,可以益心智。《贞观政要》正是这样一部利于个人修身、治家理政、建功立业的经典。 《贞观政要》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当时虽处盛唐,但社会危机已渐露端倪。作为一名敏锐且尽责的史官,吴兢感到有必要总结 贞观盛世 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施政典范,以确保李唐王朝长治久安。故撰此书,是为垂世立教,义在惩劝。 贯穿《贞观政要》的核心思想是居安思危,即忧患意识。它是《贞观政要》立书的根本,也是 贞观之治 的密码。此书主题突出,引喻精辟,议论锋锐,语意恳切,发人深思。若能静心细读,必将从前人的智慧中获益良多。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商君书》的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心论点。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贞观政要》全书强调臣僚谏劝帝王的作用,置立以谏诤为内容的专篇,不仅要谏诤帝王,而且也要谏劝教导太子及诸王。从这个角度说,《贞观政要》一书就是吴兢通过树立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榜样,用以开导和谏劝唐中宗、唐玄宗及其后的继承者。吴兢也清楚地知道,臣僚的谏诤是和君主的能纳谏、“从善如流”相得益彰的,二者缺一不可,否则都达不到匡谬正误的作用。帝王之所以要臣僚谏诤,是因为帝王也会在处理政事时发生谬误;臣僚之所以应该谏诤帝王,除了应尽的忠诚之外,还因为帝王纵情淫乐、败坏法度、倒行逆施,以致“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正是因为这种君臣之间的共同利害关系,臣僚要随时匡正帝王之失,避免铸成大错,君得其国,臣保禄位,免致亡国破家之祸。从这种利害关系出发,唐太宗君臣励精图治,极力通过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著名谏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辑录前人著述而成的谏书。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从大约一万四千多部古籍中摘取出有助“修齐治平”的内容。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录的是各个朝代重要的政治变革、君臣的言行,描述了许多军事上的重大战役,以及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与人物。 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注意吸收纪传体的优点,采用了连载、主载、附叙、补叙等写法,以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在语言文字的特点上,司马光充分发挥擅于叙事的特长,用优美而质朴的文字、古雅浑厚的格调、简洁晓畅的风格,生动描述了许多突发事件和大型战役,其中许多场面和人物描写,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李愬雪夜入蔡州等,被选入中学小学生课本,成为中小学生喜爱的佳作。
《战国策》的思想性无与伦比。它的主要思想倾向是随着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的,表现了进步性。比如它的人才观。在不拘一格延揽人才、冲破列国藩篱交流人才、伯乐识骥引荐人才、互相论辩造就人才、论功行赏奖励人才等方
在我国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建立于公元7世纪的唐朝(公元618-907)从历史上看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在它统治的300年中,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曾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王朝疆域辽阔,“文治武功”超迈前古,在当时的世界上,它的政治制度比较先进,经济繁荣,文物昌盛,举世瞩目;而有唐一代的辉煌业绩,自是当时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成果,但也是与贞观年间君臣的长期奋斗和努力分不开的。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录的是各个朝代重要的政治变革、君臣的言行,描述了许多军事上的重大战役,以及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与人物。 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注意吸收纪传体的优点,采用了连载、主载、附叙、补叙等写法,以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在语言文字的特点上,司马光充分发挥擅于叙事的特长,用优美而质朴的文字、古雅浑厚的格调、简洁晓畅的风格,生动描述了许多突发事件和大型战役,其中许多场面和人物描写,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李愬雪夜入蔡州等,被选入中学小学生课本,成为中小学生喜爱的佳作。
在我国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建立于公元7世纪的唐朝(公元618-907)从历史上看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在它统治的300年中,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曾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王朝疆域辽阔,“文治武功”超迈前古,在当时的世界上,它的政治制度比较先进,经济繁荣,文物昌盛,举世瞩目;而有唐一代的辉煌业绩,自是当时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成果,但也是与贞观年间君臣的长期奋斗和努力分不开的。
《贞观政要(阅读无障碍本)》编著者滕帅、李明。 《贞观政要(阅读无障碍本)》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是 的贞观之治的翔实记录。吴兢撰此书,是为“垂世立教”,“义在惩劝”。它成为后人批评腐败政治的 和清明政治的蓝本。《贞观政要》,全书共10卷40篇。基本上是以卷分类,分别辑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等。它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有关贞观政事的记载相比,较为详细,为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书中提出了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谏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辑录前人著述而成的谏书。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从大约一万四千多部古籍中摘取出有助“修齐治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