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在位初年诏令大臣魏徵等人编撰的一部旷世巨典。编撰者汇集了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华,"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并加以精要评述,从而辑成此书。这部浓缩了古圣先贤智慧的国学典籍,其编撰目的在于以史为鉴,为治国安民提供思想基础。唐太宗李世民正是以《群书治要》为施政指南,吸取前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方才开创"贞观之治",揭开了大唐盛世的序幕,使大唐王朝不容置疑地成为了中国历辉煌的时代。因此,在唐太宗之后,《群书治要》自然而然地成为历代君王重臣的资政宝典。遗憾的是,由于残唐五代的长期战乱,《群书治要》至宋朝初年时已经失传。但万幸此书由日本遣唐使带到日本,被日本历代天皇及大臣奉为治国秘典,成为日人学习研究中华文化的一部重要经典。时至20
唐郎官石柱题名考二十六卷,清劳格、赵钺撰。 唐尚书省所属除六部尚书、侍郎外,设有郎中、员外郎之职,统称郎官。在唐代,郎官的地位,很有些特殊性。从品阶上说,郎中是从五品,员外郎是从六品。按照唐代官制的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由尚书省拟名上中书门下,报皇帝制授,六品以下则卽由吏部决定。但员外郎虽然是从六品,却与御史、拾遣、补阙一样,都须上报,由皇帝亲自任命。中唐时人刘餗说;“惰制,员外郎、监察御史亦吏部注诰词,郎尚书侍郎为与之。自贞观已后,员外郎尽制授。”(大唐新语卷十厘革)床末元初着名史学家胡三省也说:“员外郎、起居、遣、补,皆台省要官,由人主亲除,不由尚书奏拟”(通监唐纪开兀四年十二月注)又譬如,唐朝外州刺史的品阶,上州是从三品,中州是正四品上,下州是正四品下。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录的是各个朝代重要的政治变革、君臣的言行,描述了许多军事上的重大战役,以及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与人物。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注意吸收纪传体的优点,采用了连载、主载、附叙、补叙等写法,以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在语言文字的特点上,司马光充分发挥擅于叙事的特长,用优美而质朴的文字、古雅浑厚的格调、简洁晓畅的风格,生动描述了许多突发事件和大型战役,其中许多场面和人物描写,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李愬雪夜入蔡州等,被选入中学小学生课本,成为中小学生喜爱的佳作。《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