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
    • 见识城邦·中信国学大典 战国策
    •   ( 333 条评论 )
    • 陈岸峰 导读及译注 /2014-02-01/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 ¥37.5 ¥50 折扣:7.5折
    • 晋溪本兵敷奏(山右丛书)
    •   ( 112 条评论 )
    • (明)王琼 撰,张志江 点校 /2018-08-01/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全书三十五万余字,按地区分卷,内容涉及明代朝廷和北方少数民族、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朝廷镇压西南少数民族、平定宸濠叛乱等事件,以及兵制、驿递、马政等方面,既是研究明代军事和边防的珍贵史料,也是研究王琼生平和思想的*手资料。

    • ¥96.6 ¥138 折扣:7折
    • 贞观政要
    •   ( 676 条评论 )
    • (唐)吴兢 撰,裴汝诚 等译注 /2007-02-01/ 上海古籍出版社
    • 《贞观政要》全书强调臣僚谏劝帝王的作用,置立以谏诤为内容的专篇,不仅要谏诤帝王,而且也要谏劝教导太子及诸王。从这个角度说,《贞观政要》一书就是吴兢通过树立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榜样,用以开导和谏劝唐中宗、唐玄宗及其后的继承者。吴兢也清楚地知道,臣僚的谏诤是和君主的能纳谏、“从善如流”相得益彰的,二者缺一不可,否则都达不到匡谬正误的作用。帝王之所以要臣僚谏诤,是因为帝王也会在处理政事时发生谬误;臣僚之所以应该谏诤帝王,除了应尽的忠诚之外,还因为帝王纵情淫乐、败坏法度、倒行逆施,以致“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正是因为这种君臣之间的共同利害关系,臣僚要随时匡正帝王之失,避免铸成大错,君得其国,臣保禄位,免致亡国破家之祸。从这种利害关系出发,唐太宗君臣励精图治,极力通过

    • ¥26.6 ¥38 折扣:7折
    • 资治通鉴 精装读书会
    •   ( 1 条评论 )
    • (宋)司马光 /2018-09-01/ 南京出版社
    •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以 为君亲政、贤明之道 为出发点所编写的一部巨著,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 ¥45 ¥49 折扣:9.2折
    • 资治通鉴(白话本共10册)(精)
    •   ( 0 条评论 )
    • 编者:(宋)司马光|译者:张大可 /2019-04-01/ 商务印书馆
    •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许多文人政客都学习《通鉴》,从中得到益处。为了普及《通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通鉴》全书,题名为《资治通鉴(白话本)》。该书为辅助阅读,语译者增加了辅助资料。书前“导读”,评介《通鉴》;行文中,每卷开头有“大事提要”,卷后有“点评”,行文中插入结构段意。此书结构清晰,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准确无误的白话《通鉴》。

    • ¥502.56 ¥698 折扣:7.2折
    • 资治通鉴(白话本共10册)(精)
    •   ( 0 条评论 )
    • 编者:(宋)司马光|译者:张大可... /2019-04-01/ 商务印书馆
    •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许多文人政客都学习《通鉴》,从中得到益处。为了普及《通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通鉴》全书,题名为《资治通鉴(白话本)》。该书为辅助阅读,语译者增加了辅助资料。书前“导读”,评介《通鉴》;行文中,每卷开头有“大事提要”,卷后有“点评”,行文中插入结构段意。此书结构清晰,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准确无误的白话《通鉴》。

    • ¥485.6 ¥698 折扣:7折
    • 贞观政要集校(精)
    •   ( 740 条评论 )
    • (唐)吴兢 撰 /2009-07-01/ 中华书局
    • 《贞观政要集校》中贞观政要十卷四十篇,是唐太宗君臣探寻致治之道的一部重要言论集,包括为君之道、政体、任贤、纳谏、文教、务农、刑法、征战、安边以及太子诸王教戒、处理政务的态度和做法,直至如何居安思危、慎终如始,深受唐、宋以来有作为的帝王的重视。

    • ¥57.4 ¥68 折扣:8.4折
    • 群书治要校订本(两函二十册)
    •   ( 18 条评论 )
    • 魏征褚亮虞世南萧德言 /2014-03-01/ 中国书店出版社
    • 《群书治要》是唐初著名谏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 599 年 -649 年, 626 年 -649 年在位),以辑录前人著述作谏书,为唐太宗“偃武修文”、“治国安邦”,创建“贞观之治”提供警示的匡政巨著。《治要》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上始五帝,下迄晋年”,以“务乎政术,存乎劝戒”为宗旨,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呕心沥血数年,于贞观五年( 631 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 《群书治要》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曰“博而要”。魏征等人博采经、史、子典籍六十五种,又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删其繁芜,择其精粹,浓缩成五十卷的珍本。魏征乃经国之大器,兼具高尚之道德与卓越的史识,这更使得《群书治要》成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

    • ¥2016 ¥2800 折扣:7.2折
    • 帝鉴图说
    •   ( 161 条评论 )
    • (明)张居正 编撰,陈生玺 译 /2012-09-01/ 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 《帝鉴图说》是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亲自编撰,供当时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阅读的教科书,由一个个小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圣哲芳规”讲述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下篇“狂愚覆辙”剖析了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

    • ¥13.5 ¥18.8 折扣:7.2折
    • 无障碍读经典战国策
    •   ( 99 条评论 )
    • 刘向 编 /2013-01-01/ 长春出版社
    • 《无障碍读经典:战国策》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古代文史名著。它是一部独特的国别体著作,也可以说是一部独特的言论集、故事集。其内容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的谋臣、策士们在游说列国时所提出的种种有关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主张和策略,以及他们游说活动的情况和过程。书中充满了雄辩的论述和辩难,构成了一个个权变、阴谋的故事。

    • ¥16.5 ¥23 折扣:7.2折
    • 光绪朝重订承德府志校点本
    •   ( 1 条评论 )
    • 承德民族师范高等尃科学校,《承德府志》校点组 点校 /2006-08-01/
    • 《府志》共八十六卷。卷首一至卷首二十六,为一部分,可称作上编。分诏谕、天章、巡典、山庄、行宫、围场六门共二十六卷。卷一至卷六十,为另一部分,可称作下编。分图说、晷度、建置、疆域、阅隘、桥梁、公署、翠校、坛庙、山川、寺觐、占迹、冢墓、田赋、蠲恤、兵防、蕃卫、风土、物产、职官、名宦、选举、人物、列女、纪事、外纪、艺文、杂志二十八门共六十卷。总计三十四门,八十六卷。总之,《府志》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地理、历史、文化、教育、民族宗教、风土人情、人物以及古迹等各个方面,为有清一代地方史志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府志》收录的数据,有的直接来源于《钦定热河志》,有的采取前代的有关著述,有的是“网罗散失、博访遗闻”得来的材料。编辑成书后,只有光绪十三年刊印的一种版本,未见初

    • ¥304 ¥380 折扣:8折
    • 文献通考(全十四册)精
    •   ( 248 条评论 )
    • (宋)马端临 著,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等点校 /2011-09-01/ 中华书局
    • 《文献通考》,是宋元之际著名学者马端临的重要著作,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全书共348卷,分为24门,分别为:田赋、钱币、*、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三书都以贯通古今为主旨,故后人合之称为“三通”。“三通”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文献通考》是继《通典》、《通志》之后,规模*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点校本《文献通考》,以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武英殿校刊本为底本,以余谦补修本(简称元本)、慎独斋本(简称慎本)、冯天驭本(简称冯本)、光绪二十二年浙江书局(简称局本)刻本为校本,并查阅《通考》所用的其它书籍,吸收近人校勘成果

    • ¥1485.2 ¥1880 折扣:7.9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