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读史可以知兴替,可以辨是非,可以正人伦,可以益心智。《贞观政要》正是这样一部利于个人修身、治家理政、建功立业的经典。 《贞观政要》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当时虽处盛唐,但社会危机已渐露端倪。作为一名敏锐且尽责的史官,吴兢感到有必要总结 贞观盛世 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施政典范,以确保李唐王朝长治久安。故撰此书,是为垂世立教,义在惩劝。 贯穿《贞观政要》的核心思想是居安思危,即忧患意识。它是《贞观政要》立书的根本,也是 贞观之治 的密码。此书主题突出,引喻精辟,议论锋锐,语意恳切,发人深思。若能静心细读,必将从前人的智慧中获益良多。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商君书》的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心论点。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贞观政要》全书强调臣僚谏劝帝王的作用,置立以谏诤为内容的专篇,不仅要谏诤帝王,而且也要谏劝教导太子及诸王。从这个角度说,《贞观政要》一书就是吴兢通过树立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榜样,用以开导和谏劝唐中宗、唐玄宗及其后的继承者。吴兢也清楚地知道,臣僚的谏诤是和君主的能纳谏、“从善如流”相得益彰的,二者缺一不可,否则都达不到匡谬正误的作用。帝王之所以要臣僚谏诤,是因为帝王也会在处理政事时发生谬误;臣僚之所以应该谏诤帝王,除了应尽的忠诚之外,还因为帝王纵情淫乐、败坏法度、倒行逆施,以致“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正是因为这种君臣之间的共同利害关系,臣僚要随时匡正帝王之失,避免铸成大错,君得其国,臣保禄位,免致亡国破家之祸。从这种利害关系出发,唐太宗君臣励精图治,极力通过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著名谏官魏徵及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辑录前人著述而成的谏书。取材于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从大约一万四千多部古籍中摘取出有助“修齐治平”的内容。
......
《帝鉴图说》由明代万历年间的帝师、内阁首辅张居正编撰,全书共选编了历代帝王政治故事117篇,每篇都附有直解和形象古朴的版画,以便于读者阅读理解。虽然每篇故事篇幅不长,却藏有鉴往知今的大道至理。本书不仅是为官者、管理者的经典训诫,还是广大读者丰富阅历、增长智慧的知识宝库。
《帝鉴图说》是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明神宗朱钧编撰的执政教科书。书中选取了历史上可供鉴的明君人为事、治家治国和昏君荒淫奢侈、误民国的故事,每则故事后还附有讲评解说,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故此成为了此后明清皇子储君之从政宝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书虽为帝王读书而编写,但内容简单,通俗易懂,其中许多理论和方法,经过实践证明对于今天依然有着其独到的指导意义!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录的是各个朝代重要的政治变革、君臣的言行,描述了许多军事上的重大战役,以及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与人物。 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注意吸收纪传体的优点,采用了连载、主载、附叙、补叙等写法,以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在语言文字的特点上,司马光充分发挥擅于叙事的特长,用优美而质朴的文字、古雅浑厚的格调、简洁晓畅的风格,生动描述了许多突发事件和大型战役,其中许多场面和人物描写,已经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李愬雪夜入蔡州等,被选入中学小学生课本,成为中小学生喜爱的佳作。
刘向编著的《战国策》是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谏议经典》一书是枣庄市原市政协委员柏恕斌等历时八年集粹而成的一部力作。其中精选了古今中外著名的谏诤文65篇,每篇都加以注释并予以评析。著名学者袁世硕先生为该书作《序》,他说:“书中不止选了古人的文章,还选了近世人的文章、外国著名的文章,供人们阅读、学习,读者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历史知识,受到思想教益,也可以领悟出做好这类文章的诀窍。至少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改变一下写这类文字不注意作法和艺术的偏向”。袁世硕先生认为:当今的建议性文字普遍存在着不讲究谏议经典文章的选本,岂不也是一种向社会的建议!一种以范文替代议论的谏议!” 《谏议经典》一书的确可以作为各级领导及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民主党派成员等人的工具书或书。该书具有立意新颖、文选精当和评析透彻的特点。 立意新颖。古今中外
《贞观政要》全书强调臣僚谏劝帝王的作用,置立以谏诤为内容的专篇,不仅要谏诤帝王,而且也要谏劝教导太子及诸王。从这个角度说,《贞观政要》一书就是吴兢通过树立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榜样,用以开导和谏劝唐中宗、唐玄宗及其后的继承者。吴兢也清楚地知道,臣僚的谏诤是和君主的能纳谏、“从善如流”相得益彰的,二者缺一不可,否则都达不到匡谬正误的作用。帝王之所以要臣僚谏诤,是因为帝王也会在处理政事时发生谬误;臣僚之所以应该谏诤帝王,除了应尽的忠诚之外,还因为帝王纵情淫乐、败坏法度、倒行逆施,以致“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正是因为这种君臣之间的共同利害关系,臣僚要随时匡正帝王之失,避免铸成大错,君得其国,臣保禄位,免致亡国破家之祸。从这种利害关系出发,唐太宗君臣励精图治,极力通过谏诤?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燕翼诒谋录:墨庄漫录》书名源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二句,意为北宋前几代君主遗传给子孙的治国谋略记录。书中记述宋朝有关典章制度的创建、沿革、兴废,并论其得失,涉及选举、职官、军事、刑法、宗教、民俗诸多方面,与书名颇为相合。而其记录时限,一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学津讨原》本张海鹏跋及近人整理本说明)以为“上起建隆,下迄嘉祐”,则与实际不符。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指出“书中南宋之事仍有所载”,至确;惟以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采王栐自序之说”而误,亦属失检。
《帝鉴图说》是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亲自编撰,供当时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阅读的教科书,由一个个小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圣哲芳规”讲述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下篇“狂愚覆辙”剖析了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历史文献,书中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五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问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等多个方面,精心勾画出了贞观年间统治者决策运筹、执法行政的政治全景图。其中,不论是唐太宗兼听则明、从善如流的态度,还是以魏征为首的大臣直言谏诤的精神,都是以作为今日朝野关系的模板、建设国家的圭臬。 本书是唐朝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全书共有十卷,分为四十篇,也就是四十类。书中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五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问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民族关系和灾祥畋猎等多个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细致生动,精心勾画出了贞观年间统治者决策运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自此书问世,历代统治者都把它奉为治国理政的书目,其所呈现的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败得失和基本规律更是成为此后一千多年来君王和臣下们借鉴和效仿的对象,体现出这部书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巨大的实用价值。至今,该书中记述的君安思危、从谏如流、任人唯贤、善始慎终等思想仍然被许多高层领导干部和商界领袖们所津津乐道,成为当代人从历史中汲取成功经验的智慧之源。
崔寔《政论》和仲长统《昌言》是中国汉代政治思想的名著,表现了汉朝统治模式延续三百余年后遭遇的精神危机和士人对时局的分析认识。其中的观点如对王朝兴衰周期的分析、对君主专制弊病的揭示等,均具有原创意义而受到历代政治家和帝王宰辅重视,被《群书治要》、《太平御览》等官方类书收录。在哲学史和政治思想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出自已近三十年,今兹三版,有校订机会。惟近年工作既忙,又不便增补太多,影响版面,故未能随心所欲,多所增补,主要只是校订脱误而已;但久已发现之脱伪得到更正,心甚慰。 此次出自,书名标目稍有改动。盖原撰续隋唐地方行政制度,与秦汉魏晋南北朝合为一书,故直颜曰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今因兴趣转移,县年事已迈,自度已无续撰隋唐之部之可能,故分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各自为书,但前面序文为全书而写,故总题仍旧,而以甲部乙部别之,将来如有同好,自可丙部丁部庚续为之也。 双此次改版,余远万香江,不及督印亲校,一切烦邢义田、廖伯源两位先生任之,仅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