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以 为君亲政、贤明之道 为出发点所编写的一部巨著,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十通》是書名帶“通”字的十部大書的總稱。唐代杜佑撰《通典》後,有南宋鄭樵撰《通志》、元初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合稱《通典》。清乾隆時官修的《續通典》、《清朝通典》、《續通志》、《清朝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朝文獻通考》,加上前面三一通,稱為“九通”。 一九二一年,浙江南潯劉錦藻撰成《清朝續文獻通考》,始有“十通”之名。 《十通汐是一套有關我國歷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工具書,共計二千七百多卷,内容廣博,規模宏大。有了它,就能基本上掌握歷代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制度方面的資料,更便於了解各項制度的沿革。它無疑是文史工作者和單位圖書館、资料室的必備工具書。
唐才常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其著作版本,主要有1898年长沙刊本《觉颠冥斋内言》四卷(1902年夏重新铅字排印),1900年刊本《浏阳二杰遗文》(第二卷即唐才常遗文),1980年中华书局版《唐才常集》。上述三书均只收录了唐才常的部分著述,还有大量的作品散见于《湘学报》、《湘报》、《民权素》、《大陆》、《亚东时报》等清末民初的报刊,唐氏家属和一些图书馆也藏有唐才常的手稿。《唐才常集》以《觉颠冥斋内言》为主体。该书是唐才常生前刊行的专辑,由其弟子邹柽贤编辑而成。此次整理,即以长沙刊本为底本,加以校点。此外,我们还收集了唐氏散见于各报刊的论文、书信、诗赋等若干篇,大部分是对研究晚清历史尤其是唐才常维新思想有价值的文献。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群书治要360(套装共2册)》内容简介: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白上始五帝,下迄晋代,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干多卷古籍中, 采摭群书,剪截淫放 ,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 治要 ,即治国必须遵循的纲要、理论与方法。《群书治要360(套装共2册)》不仅是魏微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唐太宗开创 贞观之治 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参考。书中的嘉言按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六大纲目整理成书。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对现代人的德行、修养、工作、学习、生活等都有着宝贵的指导和借鉴。
昔余宰渭南六年,尝裒其公牍批判付诸剞劂,已数干部流布人间矣。光绪己亥春,开缺,以道府用。辛丑夏,遂擢秦臬,秋摄秦藩事。其自治文牍,一如为令长时。每一批词挂发,吏民传写殆遍。癸卯以后,秦中官报即以吾公牍为资料。积久手橐,多至盈尺。戊申秋,莅江藩任时,新政繁兴,公私困匮,事冗于秦者数倍,然亦时有批苔,为人传诵。吾乡李茹真大令劝付排印,以供众览。乃发陈臬以后之公牍,自辛丑迄庚戌,凡十年,厘为二十卷,名曰《樊山政书》。属夏午贻编修校雠删订,而付李君督匠排印。曩张文襄师*鄙文。每秦报至鄂,欣然披览。时对僚属诵之,且曰“云门下笔有神,每言出若口,必与人异”,已而曰“藩司官不为小,而好作谐语是其一病”,感念斯言,为之泣下。今汰其甚游戏者,而仍间存谐语,聊志吾过,且实师言也。宣统二年七月
《贞观政要集校》中贞观政要十卷四十篇,是唐太宗君臣探寻致治之道的一部重要言论集,包括为君之道、政体、任贤、纳谏、文教、务农、刑法、征战、安边以及太子诸王教戒、处理政务的态度和做法,直至如何居安思危、慎终如始,深受唐、宋以来有作为的帝王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