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记述了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全书约7000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涉及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巧工创物 考工记 白话图解》以孙诒让《周礼正义》中的经文作为底本,为方便读者理解,按照 信、达、雅 原则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进行翻译,个别疑难字词在原文中以夹注的形式出现,并增加了若干插图,以飨读者。
如何营建一座精美雅致的 私家庭院 ,如何巧妙布局阁楼、厅堂、书房,如何在屏门、风窗、栏杆中体现古典意趣,如何在选石、铺地、掇山、花木植栽上如诗如画 明末造园家计成以其工匠的精神,唯美的意趣,为我们记叙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高妙艺术,凸显设计师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展示了明代中产阶级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节和文化品质。 《园冶》是中国造园艺术的传世经典,也是世界造园学专著,被日本宫廷评价为 开天工之作 ,被欧美国家奉为 生态文明圣典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高度,也为现代别墅的建造与私人家居装修提供了可模仿的范本。
《康熙几暇格物》是康熙皇帝在政事余暇,学习并研究和考察自然科学文化现象的一本科技论文。大约是在康熙四十年(1701)开始编纂的,一直持续到康熙去世之后。《几暇格物》最初是在雍正十年(1732)出版的《康熙御制文》当中,后来是光绪五年(1879)清政府刊刻的清历代皇帝御制文合刊中,《康熙御制文》是其中的一部分,《几暇格物》收入在了康熙卷的最后一集里——第四集里,分属于第二十六到第三十一卷,标著为“杂著”,每卷开头都有“康熙几暇格物编”的字样,基本是属于自然科学的。 《康熙几暇格物》一书涉及天文、地理、生物、科学实验等等,其中每篇都有康熙帝独到的见解,虽然限于当时的条件,某些观点有失偏颇,但是反映了他宝贵的科学思想和求是的精神。 本书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对每篇论著的相关领域和知识做了现代
《工部厂库须知》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工部成例颁布,对当时的营造工程有决定性的影响,可视作有明一代的工部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文献汇总。将明代官方建筑领域的行帮规矩、操持制度、崇神仪式等的记载汇集在一起,又以经济、政治制度为表现载体,其间囊括了经营的工序、择料的方法等内容,记录了日常用度、生产器具的基本规格和体例,甚至还包括建筑的构架形式、尺寸度算,以及成组布局、细节名称等内容。该古籍反映了营造活动较多的万历年间的比较详尽和鲜活的场景,是明代建筑体系有代表性的文献。如果出版,将有助于厘清一直以来对于中国古代建筑营造的一些误读,因此近几年来受到了学界专家的重视。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史料和基础文献,尤其对明代的官方建筑知识,特别是从宏观经济控制和度算方面做了相当清晰的记录
《中华大典》是在继承、弘扬我国古代类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我国五千年来积累的约二十余万种古代典籍中摘取精萃,加以标点整理,参照现代科学的图书分类法分类汇编,形成的一部条理井然、极便查阅的大型类书。本书是《中华大典》中的一个典,共分9个分典,集中了有关中国工业的大量资料。
《 营造法式 注释(繁体版)》主要内容包括:营造法式序、割子、进新修《营造法式》序、译文、剳子、译文、营造法式看详、《营造法式》看详、方圜平直、取径围、定功、取正、定平、墙、举折、诸作异名、总诸作看详、营造法式目录、营造法式目录、总释、总例、营造法式卷第、总释上、官、阙、殿堂附等。
中国古代的建筑及其建筑艺术成就,后来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朝各代,无论是城池宫廷、殿堂衙府,还是庙宇园林、民居宅院,无不显示华夏先贤在建筑艺术上的聪明才智。与此同时,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格局和建筑形制,无不体现中国古代封建礼制的基本思想和等级森严的礼制准则。 因此,对建筑的形制、建筑的大小、房屋的开间以及不同的建筑彩绘的色彩图案等等进行规范,已经不仅仅是在建筑设计、营造以及建筑造型等单纯的建筑问题,也是封建时代维系着封建等级和封建礼制的一种即为具体的表现。 此外,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建筑技术手段的提高,尤其是大规模的官府的建筑行为,使得古人对实施建筑的每一个过程和各个建筑条件进行细致的管理、规范的程式以及严格的工费评估,客观上需要对各种建筑施
《鲁班经》为流传至今的一部木工行业专用书,传为鲁班所著。全书三卷,介绍了木工行业的制度、建造房舍的工序工艺、建筑的构架、家具的式样、木工用具的使用等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木工技艺,都是重要的文献资料。该书最早的版本是藏于天一阁的《鲁班营造法式》,但已残缺不全,现在传世的《鲁班经》为明万历本,全称《鲁班经匠家镜》,内容仍略有缺失,稍后的崇祯本首尾齐全,可见全貌,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崇祯本由明午荣编撰,全名《新镌京版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匠家镜》,是古本中内容最完整的一部,后世的诸多翻刻本均从此本衍出。本次整理出版,即用明崇祯本为底本翻印,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全部原本插图,采用线装装订,古本原貌,对于相关研究者是非常好的参考资料。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以后,不久便成为广为流传的显学。从此儒学开始沿着两条线索向前发展,一条由众多弟子及后儒将儒学推向社会,发展到汉代,经过董仲舒的提倡和汉武帝的决策,儒学一跃而为官学,成为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是二千五百多年宋儒学发展的一条主线。另一条是由孔子后裔坚守的孔氏家学,孔子的儿子孔鲤就是孔子的学生,其孙子思从幼年开始便受到了孔子家学的哺育,以后著述了《中庸》成为儒家思孟学派的魁首,从此儒学在孔氏后裔中被作为家学相沿不废,不论儒学的历史处境如何,这条儒学发展的线索始终强有力地向前伸展着。并由此而烘托了儒风浓郁的地方人文——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条儒学发展的副线,对儒学发展主线起着支撑的作用。当然,孔氏家学也是整体儒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它进行深入的发掘和研究,必定
《营造法式》三十四卷,北宋时哲宗朝首次修撰颁行,到徽宗朝由将作监李诫重新编修,刊行于崇宁二年(1103年),流传至今的各种版本的祖本就是近一千年前李诫所主编的本子。在三十四卷正文之外,全书前还有目录和“看详”,各相当于一卷,“看详”的内容主要是对各种“作”制度中若干规定的理论依据或历史传统的意义阐发,以往有些著作称此书有三十六卷,乃是把目录和“看详”也当作正文内容合并计算。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编订的建筑设计与施工规范专著,被学界称为“中国古籍中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对当前的古建修复、仿古建筑施工与古典风格室内外装饰等,也有直接的参考指导作用。这样一部既有理论根基又有详尽工程技术细节指导的专著,在世界建筑史和整个人类文化遗产中都有相当重
花中四君 在先秦典籍中早已有之,成为传统的花鸟画题材,在宋代绵延不绝,之后借力元代文人画的兴盛而发展壮大,至明清时期达到其艺术*。梅兰竹菊虽在明代才成为一个整体,但作为一种雅致而高洁的意象进入人们的审美视域中,被赋予独特的人格,并成为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却是传统文人士大夫数千年来合力塑造的结果。在宋元时期,倾慕四君之姿态,歌咏四君之志向逐步成为一种风尚,宋代及其后的元代集体出现诸多具有开创性的兰花专著《金漳兰谱》、梅花专著《范村梅谱》、菊花专著《刘氏菊谱》,以及*部画、谱兼备的《竹谱详录》。这些谱录的出现,强化了梅兰竹菊的 花中君子 形象,进一步丰富了四君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本书收录梅谱四部:《范村梅谱》、《梅品》、《梅花喜神谱》、《画梅谱》;兰谱三部:《金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