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舆胜览这部书在祝穆生前已经写就,並刻印成册。全书分为前集四十三卷,后集七卷,续集二十卷,携带遗一卷。前集自浙西路起,至海外四州止;后集为淮东和淮西两路;续集自成都路起,至利西路止;拾遗则自览安府至绍熙每府州各補数条,各集之末又有简短的告白。 该书的元刻本不少,单北京图书馆就收藏有三种,其它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等也都有收藏,收藏元刻残本的还有福建省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哈*濱图书馆等单位。 清代没有刻印过方舆胜览,但有很多新的抄本问世。除四库全书抄本外,我们这次还看到了北京图书馆的昆山徐乾学傅是楼抄本、上海图书馆的江苏缪庭桂震无处齌抄本、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的孔氏嶽雪楼抄本。这四
清代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水经注》的绘 图工作,较有影响的有三家,其中董祐诚的《水经注图说》只留下了文字疏释内容,侧重引证相关史籍笺释地理沿革,并多注解今地所在。在董祐诚之后,江苏江宁人汪士铎, 又勾稽群籍,编绘出一部内容比较详细的《水经注图》。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一年期 间,湖北宜都人杨守敬,重又编绘出一部篇幅宏大的《水经注图》。这三种书籍的旧刻本,现在查找都很不方便。有鉴于此,现将 董祐诚《水经注图说残稿》同汪士铎、杨守敬分别编绘的两部《水经注图》合编在一起, 影印出版。
方舆胜览这部书在祝穆生前已经写就,并刻印成册。全书分为前集四十三卷,后集七卷,续集二十卷,携带遗一卷。前集自浙西路起,至海外四州止;后集为淮东和淮西两路;续集自成都路起,至利西路止;拾遗则自览安府至绍熙每府州各补数条,各集之末又有简短的告白。 该书的元刻本不少,单北京图书馆就收藏有三种,其它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博物院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等也都有收藏,收藏元刻残本的还有福建省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图书馆等单位。 清代没有刻印过方舆胜览,但有很多新的抄本问世。除四库全书抄本外,我们这次还看到了北京图书馆的昆山徐干学傅是楼抄本、上海图书馆的江苏缪庭桂震无处齌抄本、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的孔氏岳雪楼抄本。这四种抄本中,
《法顯傳校注》是已故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外交通史研究大家章巽(丹楓)教授的重要著述之一,曾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85年出版。該書的校注以北京圖書館所藏南宋刊印的《思溪圓覺藏》本為底本,參考了多種《法顯傳》的早印本及古鈔本,充分汲取了19世紀以來國内外學者對此書的研究成果,解決了不少疑難問題,故被學界譽為近年來集法顯研究之大成的有影響的力作。
《越绝书》是我国早的一部地方志。它以吴越二国兴衰为主线,纪述史地诸事。其时间上自吴太伯,下迄后汉,其内容涵盖人物、地理、都邑、建置等门类,颇能见当时政治、军事、经济、物产、文化诸方面情况。《越绝书》所存之史料,可与《左传》、《国语》及《史记》互相印证,补充其不足,为研究先泰及两汉时期吴越地区史地之重要著作。 《越绝书》之作者,历代多有争论。其实非一时一人之作,盖战国后人所为,而汉人又附益之,至东汉,由会稽袁康、吴平整理,写成定本传世。历时久远,卷帙有所散佚,今本为内传四、内经三外传十三,合为十九篇,分十五卷。 《越绝书》历代屡经传刻,版本众多。本次整理,以文澜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参校其他传世较好版本,并吸收古今学者诸多研究成果,细加考订,择善而从,力求其善。又
说友字君高﹐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临安﹐府名﹐治今浙江杭州﹐为南宋行在所。作者以《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为基础﹐旁搜博采﹐增补成书﹐共一百卷。前十五卷为行在所隶﹐记载皇城及中央官署等。十六卷以下﹐分列疆域﹑山川﹑诏令﹑御制﹑秩官﹑宫寺﹑文事﹑武备﹑风土﹑贡赋﹑人物﹑祠祀﹑寺观﹑园亭﹑古迹﹑冢墓﹑恤民﹑祥异﹑纪遗等门。体例完备﹐徵材宏富﹐考辨精审﹐条理秩然。所绘皇城﹑京城﹑府署﹑浙江(钱塘江)﹑西湖及府治﹑各县境﹑九县山川等地图颇为详明。 所引宋人晏殊《舆地志》﹑范子长《皇朝郡县志》及《大宋登科记》等多种史籍﹐原书早已散佚。明﹑清人所作西湖诸志也大多取材于此。该志在宋末已有刊本﹐明代流传几绝。清人朱彝尊从海盐胡氏﹑常熟毛氏先後得宋刊本八十卷﹐并补抄十三卷﹐尚缺七卷。
总共仅1193个字的《尚书·禹贡》,历来被称为我国“古今地理志之祖”。它假托大禹治水以后的政治区划,从地理角度,将全国分为九州,并记述了这九个区划的山岭、河流、薮泽、土壤、物产、贡赋以及交通道路,还缕列了我国主要山脉河流的走向和流经,中原地区以外五个不同层次区域和中央的关系,是我国早一部科学价值很高的区域地理著作,千百年来众多的研究者为之进行注释考证,形成一门专门之学。清人胡渭采撷众说,又一扫前人在《禹贡》研究上的附会变乱,撰成集大成的《禹贡锥指》,为今日人们理解《禹贡》时代的地理面貌以及历代的变迁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数据和重要的启示。这次点校中搜集不少关于胡渭的资料,附录书后以供读者阅读和研究。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珍品,集地理志、方物志、民族志、民俗志于一身,既是一部巫书,又保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原始神话。《山海经》开了中国有图有文的叙事传统的先河,它的奇谲多姿,形象地反映在山海经图中。尽管六朝和宋代以前的《山海经》古图已佚散不存,而现存于世的明清诸家山海经图中的畏兽异鸟图像,对理解这部天下“奇书”、认识远古社会及山川信仰,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作者从国内外现存的诸多古本山海经图中,精选出富有价值的古图并撰写图说,按照十八卷经文的顺序一一道来,在比较中追索山海经图的来龙去脉,阐发其文化底蕴,探讨其叙事风格,在山海经研究史和神话学史上独辟蹊径,具有相当高的价值,自出版以来,受到海内外读者和研究者的欢迎。 此番增订再版,选用的山海经图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图像来源从原
2000年,承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资助,拙著《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得以出版。其后,本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兴趣益增、范围更广,八年来,又有若干成果问世,除《北齐地理志》、《隋代行政区划沿革史》、《近2000年来长江三角洲岸线变迁研究》等专著外,发表的多数是论文。今得中华书局大力协助,将二十余篇论文裒集成编,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续集)》名称出版,虽说是对前集的继承,但也有新的发展,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与指正!
国史所以明历代之兴替,家乘所以存世系之渊源,邑志所以征一邦之文献,熠示来兹,其揆一也。《天长县志》散佚已久,自爱新觉罗氏人关以迄鼎革,几三百年未加修辑。惟清嘉庆时县教谕张公宗泰慨旧志之残缺,惧文献之无征,乃拾遗鳌订,数历暑寒,惜未竣而改官他邑,仅草成《山川》、《人物》数篇,以系私纂,故名日《备稿》。内缺《风俗》、《食货》两门,虽云未臻完备,而所以资后人者,厥功亦有多焉。百余年来,几经燹劫,其稿犹存,竟为目今本邑纂志之蓝本。主其事者为邑明经刘君增龄,刘系予同学,品端学粹,为同辈敬。居常以邑乘未修为念,以故任职以来,广征博引,就《备稿》缺者补之,谬者正之。其明年,俊奉命移宰是邦,欣逢纂事告竣,将以付椠,征序于予,予曷敢以不文辞?为弁数言,以志乐观厥成云。 *二十三年三月十六日
内容简介: 《山海经》被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另两种为《周易》和《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不详。书中保存了大量上古时期的历史、地理、神话、风俗等资料。因地名沿革、风俗变迁,给今人解读《山海经》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迄今为止,未见真正适合普通读者需要的读本。 本书原文以清代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为底本,参考并综合了当代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在尽量保留《山海经》古本原貌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山海经》研究的*进展;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书对生僻的字及多音字均标注拼音,而且在标注拼音时,一律以权威工具书为依据,以确保注音规范,并配有对该文字的配图或导读,通俗易懂。
清康熙前期陶汝鼐、陶之典父子编纂。卷一为开山缘起、山水、寺刹等,卷二为法系、功行表、法要,卷三为法要、佛事,卷四为塔墓、庄产等,卷五至卷八为各类诗文。除了大沩山本身的佛教、山水文化资料外,也收录了隶属于沩山禅宗系统的芙蓉山、浮山、泉塘山、白云峰、龙山等处的佛教文化资料,既是一部体例严整、线索清晰、资料丰富的佛教文化著作,又是一部格调高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文化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