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体例采取按历史时期,渐进叙述,并佐以大量的钱币图片,力争用较少的文字,尽量清楚地勾画出西藏货币发展的历史线索。避免空洞无力的口号式说教,采取用史料佐以钱币实物来说明历史事实,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西藏货币与祖国内地币制有着热爱深的历史渊源。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西藏货币又融入了鲜明的民族特点,成为中华货币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项怀述编写的《隶字汇(共5册)(精)》初刻时名“隶法汇纂”,全书十卷。作者项怀述在充分研究同时代人顾霭吉《隶辨》等隶书字体考辩著作的基础上,突出其对初学隶书者的实用价值,故舍去顾书中较为繁琐的隶体字出处及引文,而注重收录同一汉字的多种隶书写法,其书总体篇幅虽然小于顾书,但所收隶体单字一万余个,远多于顾书。
每次私钞发行的兴盛时期,都是战后经济拮据的之时,也正是国家财政危机之日。如,次兴盛时期正是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之时。第二次兴盛时期正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2亿两之时。第三次兴盛正是辛亥革命、国内军阀混战、群龙无首之时。战争的失败使大量金银被掠夺一空,国家只有靠发纸币维持生机,因国家纸币发的太滥而失去信誉使地方私钞得以发展。 本书收录从乾隆元年(1736)到宣统三年(1911),历经7朝175年间发行的部分民间私帖800余种。应该说是目前国内收录清私钞多的书籍,涉及20多个省(市)及200多个县(乡、村),为研究中国清代货币史、钱币学的专家学者、收藏家提供实物资料。
这是一部对民间票帖进行实物剖析和理论探讨的学术著作,是钱币学研究和货币史研究有机结合的一个硕果。《中国山西民间票帖》首先是钱币学研究 的成果,因为它的基础 是作者掌握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从书中收录的山西票帖、票版等实物来看,其数量之众,品种之多,门类之全,都是大大超越前人的。 书中收录的山西票帖、票版等实物,数量之众,品种之多,门类之全。此外,本书还就票帖制作的社会文化内涵作了有益的探讨,使钱币学研究的视野又有新的开拓。
现在选编这本文集,作者不只是为了汇集个人在钱币学的研究成果,而是更想通过对钱币学的认识和思考,回顾和反思20多年来中国钱币事业走过的道路,从而为中国钱币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由此,这本文集的内容,大致由三方面组成: 一是,对有关钱币的几点研究。由于对钱币的兴趣和热爱,所在工作之余,星星点点地做了一些学问,有几点学习体会。 二是,对钱币学学科理论的一点认识。1982年,中国钱币学会成立之初,对于钱币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大家的认识不同,分歧很大,尤其是从事金融研究的同志在文物部门、博物馆工作的同志,认识有很大差距。为此,我们曾组织过多次讨论,希望通过交流,逐步达成比较一致的认识。 三是,和钱币学相关的闲言碎语。这部分选编的文章,大至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在有关钱币工作会
金石学是我国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金石学研究的对像十分广泛,举凡甲骨、金文、简牍、碑刻、墓志、造像、摩崖、铜镜、瓦当、玺印、画像石、画像砖等都属于金石学范畴。金石资料的保存和流传多有赖于我国古老的传拓技术。一幅好的金石拓本,往往能达到图像生动逼真、铭文清晰、毫发毕现的效果。还有许多传世金石名品,或毁于兵火,或流失域外,其图像铭文仅靠拓本而得以保存,尤为珍贵。 为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我们从浩如烟海的金石拓本中精选出商周金文、秦漠金文、历代铜镜、秦漠瓦当、石刻造像、漠画像砖、六朝墓志、隋唐墓志等八类金石拓本,共计一千余种,汇为一编,总名为《中国金石集萃》,献给广大读者。 本编所收均为图像形象生动、铭文清晰、字体佳好,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金石拓本。所拓器物,
《河南出土钱币丛书4:安阳鹤壁钱币发现与研究》重点突出了资料性和真实性,以发掘出土实物为主,出土地点不明或有疑问者,酌情少收或不收,传世品未收录,以求全面地反映鹤壁地区古钱币的整体面貌。在研究方面,针对有鹤壁地域特色的钱币和窖藏,如狮跑泉战国钱币窖藏做了重点探讨,其他在泉界已有定论的则从简或不论。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余种,30万余件。在金石碑拓卷中,我们从馆藏35651片甲骨、约30万件金石拓片中撷取了重要而又颇具特色的藏品,推送给同好。甲骨中有著名的四方风,铜器中有大克鼎全形拓,石刻中则有曾经多少人顶礼膜拜的《曹全碑》《瘗鹤铭》《神策军碑》《绛帖》《道德经》等,还有超大的龙门洞药方,以及出自康熙宫廷画师之手的《百子团圆图》等,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