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怀述编写的《隶字汇(共5册)(精)》初刻时名“隶法汇纂”,全书十卷。作者项怀述在充分研究同时代人顾霭吉《隶辨》等隶书字体考辩著作的基础上,突出其对初学隶书者的实用价值,故舍去顾书中较为繁琐的隶体字出处及引文,而注重收录同一汉字的多种隶书写法,其书总体篇幅虽然小于顾书,但所收隶体单字一万余个,远多于顾书。
本书作者杜坚毅君为新疆教育工作者,同时亦是一个红钱迷。数年来,他历尽艰辛,足迹遍及天山南北,搜罗了大量的红钱,与其夫人、女儿共同挑拣分类,辨别版式异同,几近废寝忘食,付出了大量心血,终于编成了这部内容丰富,超越前人的红钱专著,为新疆钱币的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认为本书的特点,首先,从所录版式的数量来看,已达1700余种,大大超过了以往海内外各种红钱谱书所列之数,而且均有实物为证,是手资料,绝少从其它钱谱中辗转抄录。诚为洋洋大观,对红钱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其次,作者从收集、研究大量的红钱实物入手,以此为基础,对照、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故本书颇多创见,对传统见解有所突破,有所发展,不落前人窠臼。其中有的意见,我虽然并不完全赞同,但作为一家之言,是可
《金属矿藏与冶炼工业分典》是《中华大典 工业典》九个分典之一,金属矿藏分布总部:金矿分布部、银矿分布部、铜矿分布部、铁矿分布部、铅矿分布部、(汞水银)矿分布部、锡矿分布部、其他金属矿藏分布部、综合金属矿藏分布部,金属矿藏勘探总部:金矿勘探部、银矿勘探部、铜矿勘探部、铁矿勘探部、其他金属矿藏勘探部、综合金属矿藏勘探部,金属矿藏开采总部:金矿开采部、银矿开采部、铜矿开采部、铁矿开采部、铅矿开采部、(汞水银)矿开采部、锡矿开采部、锌矿开采部、锑矿开采部、其他金属矿藏开采部、综合金属矿藏开采部,金属冶炼总部:金冶炼部、银冶炼部、铜冶炼部、铁冶炼部、铅冶炼部、(汞水银)矿冶炼部、锡冶炼部、锌冶炼部、其他金属冶炼部、综合金属冶炼部。编纂时,除严格执行《中华大典》和《工业典》有关规定外,对
金石学是我国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金石学研究的对像十分广泛,举凡甲骨、金文、简牍、碑刻、墓志、造像、摩崖、铜镜、瓦当、玺印、画像石、画像砖等都属于金石学范畴。金石资料的保存和流传多有赖于我国古老的传拓技术。一幅好的金石拓本,往往能达到图像生动逼真、铭文清晰、毫发毕现的效果。还有许多传世金石名品,或毁于兵火,或流失域外,其图像铭文仅靠拓本而得以保存,尤为珍贵。 为了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我们从浩如烟海的金石拓本中精选出商周金文、秦漠金文、历代铜镜、秦漠瓦当、石刻造像、漠画像砖、六朝墓志、隋唐墓志等八类金石拓本,共计一千余种,汇为一编,总名为《中国金石集萃》,献给广大读者。 本编所收均为图像形象生动、铭文清晰、字体佳好,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金石拓本。所拓器物,
清末民初是碑刻学发展的繁盛时期,碑刻墓志日出不尽,金石学家比肩相望,著述丰富,不胜枚举。顾燮光和他的著作《梦碧簃石言》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梦碧簃石言》分为六卷,共八十四则,略仿叶昌炽,语石》框架,分类讲述,多为当时新出碑刻与新资料。卷一碑刻类十九则,以时代为序讲述汉代至明代碑刻十九钟;卷二墓志类十五则,以时代为序讲述汉代至宋代墓志十五种;卷三造像法帖类八则,讲述魏、梁、周造像与《兰亭》、《汝帖》等;卷四区域类十一则,分别介绍十一处碑志、造像集中地和收藏地;卷五金石家类十则,分别介绍十位当时富收藏、精考据的金石学家;卷六金石书类二十一则,分别介绍较有影响的金石学著作。其体例系统而有条理,文字也雅致而有趣味,广搜佚闻,别开生面,间有考订,发潜阐幽,堪称“《语石》之外,又树
现在选编这本文集,作者不只是为了汇集个人在钱币学的研究成果,而是更想通过对钱币学的认识和思考,回顾和反思20多年来中国钱币事业走过的道路,从而为中国钱币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由此,这本文集的内容,大致由三方面组成: 一是,对有关钱币的几点研究。由于对钱币的兴趣和热爱,所在工作之余,星星点点地做了一些学问,有几点学习体会。 二是,对钱币学学科理论的一点认识。1982年,中国钱币学会成立之初,对于钱币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大家的认识不同,分歧很大,尤其是从事金融研究的同志在文物部门、博物馆工作的同志,认识有很大差距。为此,我们曾组织过多次讨论,希望通过交流,逐步达成比较一致的认识。 三是,和钱币学相关的闲言碎语。这部分选编的文章,大至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在有关钱币工作会
本书的体例采取按历史时期,渐进叙述,并佐以大量的钱币图片,力争用较少的文字,尽量清楚地勾画出西藏货币发展的历史线索。避免空洞无力的口号式说教,采取用史料佐以钱币实物来说明历史事实,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西藏货币与祖国内地币制有着热爱深的历史渊源。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西藏货币又融入了鲜明的民族特点,成为中华货币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
铁钱是中国货币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自汉至民国初的两千余年中,中国铸行铁钱的时间断断续续大约有五、六百年左右。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铁钱的流通,较青铜及其他货币更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商品货币的关系,更能反映诸行用铁钱的封建政权对币制的变革给社会政治、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一般说来,铁钱是以青铜铸币为主币的中国封建社会货币与商品经济的矛盾相对尖锐化时期的产物。但不同的时期,铁钱产生的原因,亦有其特殊性。如汉代产生铁钱的直接原因是私铸谋利;而宋代则表现为铜铸币无法满足商品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清朝则是因为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滇铜北运受阻,政府发生财政危机,筹措军费困难。 在世界货币文化史中,中国并非早以铁为货币的国家,但任何一个国家,历史上都没有像中国这样使用过这么长时间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