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怀述编写的《隶字汇(共5册)(精)》初刻时名“隶法汇纂”,全书十卷。作者项怀述在充分研究同时代人顾霭吉《隶辨》等隶书字体考辩著作的基础上,突出其对初学隶书者的实用价值,故舍去顾书中较为繁琐的隶体字出处及引文,而注重收录同一汉字的多种隶书写法,其书总体篇幅虽然小于顾书,但所收隶体单字一万余个,远多于顾书。
每次私钞发行的兴盛时期,都是战后经济拮据的之时,也正是国家财政危机之日。如,次兴盛时期正是鸦片战争失败后,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之时。第二次兴盛时期正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2亿两之时。第三次兴盛正是辛亥革命、国内军阀混战、群龙无首之时。战争的失败使大量金银被掠夺一空,国家只有靠发纸币维持生机,因国家纸币发的太滥而失去信誉使地方私钞得以发展。 本书收录从乾隆元年(1736)到宣统三年(1911),历经7朝175年间发行的部分民间私帖800余种。应该说是目前国内收录清私钞多的书籍,涉及20多个省(市)及200多个县(乡、村),为研究中国清代货币史、钱币学的专家学者、收藏家提供实物资料。
《中国钱币丛书》分甲种本和乙种本两种:甲种本为高水平的研究著作,力争反映当代钱币学的研究成果。乙种本为高质量的普及性读物,力争融学术性、知识性于一体,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本图册旨在向集币爱好者提供世界各国和地区发行的*硬币信息,并为查阅有关钱币资料提供方便。本书共收集232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的硬币1432枚,并附币图彩照,均按实物厚样大小,图片边附有简洁而准确的文字说明,是钱币收藏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广东通志·金石略》辑自清道光二年阮元主修的《广东通志》。《阮志》三百三十四卷,计典一(训典),表四(郡县沿革、职官、选举、封建)。略十(舆地、山川、关隘,海仿、建置、经政、前事、艺文、金石、古迹),列传八(人物、列女、耆寿、方技、宦者、流高、释老、岭蛮),杂录一,共二十四门。《金石略》系十略之一,共十七卷,收录了我省各地自商、周、汉、晋至元代的主要金石文字近六百种。它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以及山川名胜、道路关津、风俗物产、典章制度、人物职官等多方面的历史资料。不少碑刻还是各地历史沿革的极有价值的文献,弥足珍贵。
《广东通志·金石略》辑自清道光二年阮元主修的《广东通志》。《阮志》三百三十四卷,计典一(训典),表四(郡县沿革、职官、选举、封建)。略十(舆地、山川、关隘,海仿、建置、经政、前事、艺文、金石、古迹),列传八(人物、列女、耆寿、方技、宦者、流高、释老、岭蛮),杂录一,共二十四门。《金石略》系十略之一,共十七卷,收录了我省各地自商、周、汉、晋至元代的主要金石文字近六百种。它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以及山川名胜、道路关津、风俗物产、典章制度、人物职官等多方面的历史资料。不少碑刻还是各地历史沿革的极有价值的文献,弥足珍贵。
阮元(一七六四——一八四九),清嘉慶、道光間名臣,治學領域頗雜,經史數算、天象堪輿、金石文字、校勘版本均有著述。阮元前後任官浙江十餘年,任內以幕府招聚學者文士,大興文教,編集撰述。阮元篤好金石,任官浙江後,主持搜訪兩浙地区金石文字,派工摹拓,趙魏、何元錫、許宗彦參與考證編撰,於嘉慶十年(一八〇五)編撰《兩浙金石志》成書。道光四年(一八二四),阮元時任湖廣總督,命廣東按察使李澐主持於廣州刊刻此書,是爲道光四年李澐刻本。 《兩浙金石志》收録自秦至元至正金石銘文,種類有石刻、碑文、造像、塔記、經幢、題字、磚文、鐘銘、銅器、印文等。目録統計共六百五十八種,實際所收六百八十種 此次出版《兩浙金石志》,選用浙江圖書館藏浙江書局光緒十六年(一八九〇)刻本,影印出版。該刻本收有阮
本书由“概论”“目录”“图录”3部分组成。概论用文字对机制币的形成、发展等作较系统的介绍,目录和图录依次对照,把机制币按金、银、铜及其他材质为顺序进行拓列,同材质又分清代与民国。机制币收集的范围从中国机制币的产生起,到1949年为止。 研究中国近代的机制币,已有多人进行,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沈鸣镝君的《中国近代机制币》又为这一研究提供了新的成果。作者在钱币研究上具有家学渊源,其先大人即前辈者著名的钱币学家戴荷庭先生。他幼承庭训,又经过自己多年的辛勤钻研,对中国机制币的来龙去脉已经了如指掌,搜集的币种图录相当齐全。本书图录全部采用彩色印制,尽可能地存原币之真。它的问世,一定会受到钱币研究者和收藏家们的欢迎,对继续开展中国机制币的研究起促进作用。
阮元(一七六四-一八四九),清嘉庆、道光间名臣,治学领域颇杂,经史数算、天象堪舆、金石文字、校勘版本均有著述。阮元前后任官浙江十余年,任内以幕府招聚学者文士,大兴文教,编集撰述。阮元笃好金石,任官浙江后,主持搜访两浙地区金石文字,派工摹拓,赵魏、何元钖、许宗彦参与考证编撰,于嘉庆十年(一八○五)编撰《两浙金石志》成书。道光四年(一八二四),阮元时任湖广总督,命广东按察使李淫主持,于广州刊刻此书,是为道光四年李澐刻本。 《浙江文丛:两浙金石志》收录自秦至元至正金石铭文,种类有石刻、碑文、造像、塔记、经幢、题字、砖文、钟铭、铜器、印文等。目录统计共六百五十八种,实际所收六百八十种。 此次出版本书,选用浙江图书馆藏浙江书局光绪十六年(一八九○)刻本,影印出版。该刻本收有阮
铁钱是中国货币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自汉至民国初的两千余年中,中国铸行铁钱的时间断断续续大约有五、六百年左右。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铁钱的流通,较青铜及其他货币更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商品货币的关系,更能反映诸行用铁钱的封建政权对币制的变革给社会政治、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一般说来,铁钱是以青铜铸币为主币的中国封建社会货币与商品经济的矛盾相对尖锐化时期的产物。但不同的时期,铁钱产生的原因,亦有其特殊性。如汉代产生铁钱的直接原因是私铸谋利;而宋代则表现为铜铸币无法满足商品市场对货币的需求量;清朝则是因为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滇铜北运受阻,政府发生财政危机,筹措军费困难。 在世界货币文化史中,中国并非早以铁为货币的国家,但任何一个国家,历史上都没有像中国这样使用过这么长时间的铁
本书收录了民国元年——民国三十八年24个省200多个县的商会、商号、公司、我庄、银号、当铺及当地政府发行的制钱票、铜元票、国币票、流通券、兑换券、代用券等共600余种,为民国经济史、货币史、银行史的研究提供资料。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录竖版钱票,下编收录横版钱票,书中图版人部标明原物的尺寸大小,横版票均为原大原色。全部钱票均标明其稀缺度,可供收藏界的朋友们参考。
本书是清末民国著名学者叶昌炽《日记》(1870—1917)的精华本,是王季烈从《缘督庐日记》原稿中抄录。叶氏学识渊博,无书不读,尤精于金石、版本目录,对敦煌出土史料亦有深研,本书对于了解其在金石学、版本目录学乃至敦煌学等领域的贡献有重要价值。
清代咸丰朝(1851-1861)是我国历史上继王莽行宝货制之后,又一币制十分混乱的时期。时值鸦片战争之后,太平天国兴起,内忧外患频仍,军务繁兴,国用日益短缺。咸丰三年户部始铸大钱,以供度支。之后,各地铸局纷纷奏请设厂安炉。十余年间,币政朝令夕改,钱法纷乱复杂。钱值自小平以至当千,由于一再减重,出现轻重倒置、重量悬殊的现象。除纸币外,币材有铜质、铁质、铅质。如此种类众多的钱币,给钱币专家及爱好者们带来了收集、研究的无穷乐趣。 齐宗佑先生致力于咸丰钱币研究二三十年,精于收藏,长于墨拓,所收实物达千余品之富。他在长期的观察和排比中,发现咸丰钱中同一个钱局所铸的一些不同丰值的钱币,往往有相同的片别特征,可以自成体系,遂率先提出了“版式系列”的名称。这种按版式系列来归纳不同面值的钱币的方法比以
现在选编这本文集,作者不只是为了汇集个人在钱币学的研究成果,而是更想通过对钱币学的认识和思考,回顾和反思20多年来中国钱币事业走过的道路,从而为中国钱币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由此,这本文集的内容,大致由三方面组成: 一是,对有关钱币的几点研究。由于对钱币的兴趣和热爱,所在工作之余,星星点点地做了一些学问,有几点学习体会。 二是,对钱币学学科理论的一点认识。1982年,中国钱币学会成立之初,对于钱币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大家的认识不同,分歧很大,尤其是从事金融研究的同志在文物部门、博物馆工作的同志,认识有很大差距。为此,我们曾组织过多次讨论,希望通过交流,逐步达成比较一致的认识。 三是,和钱币学相关的闲言碎语。这部分选编的文章,大至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在有关钱币工作会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余种,30万余件。在金石碑拓卷中,我们从馆藏35651片甲骨、约30万件金石拓片中撷取了重要而又颇具特色的藏品,推送给同好。甲骨中有著名的四方风,铜器中有大克鼎全形拓,石刻中则有曾经多少人顶礼膜拜的《曹全碑》《瘗鹤铭》《神策军碑》《绛帖》《道德经》等,还有超大的龙门洞药方,以及出自康熙宫廷画师之手的《百子团圆图》等,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在中国的文字中,陶文是年代古老的一种,分刻款和印款两类。陶文不仅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宝贵数据,也是研究古代工官制度、姓名制度、度量衡制度以及地理沿革的宝贵数据。出土陶文目前以战国陶文数量*。自清末以来,陶文的著录和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有几种印本陆续问世,其中1943年孙浔、孙鼎所编的《季木藏陶》是极负盛名的一种。知识该书为选本,不免有遗珠之恨,且印数较少,流传不广。本书由周季木先生亲嘱周绍良先生提供了经他整理的季木藏陶中有文字部分的全套拓本,李零先生进行了对重分类,并加考释,以《新编全本季木藏陶》为名,对推动陶文研究有所裨益。
清末民初是碑刻学发展的繁盛时期,碑刻墓志日出不尽,金石学家比肩相望,著述丰富,不胜枚举。顾燮光和他的著作《梦碧簃石言》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梦碧簃石言》分为六卷,共八十四则,略仿叶昌炽,语石》框架,分类讲述,多为当时新出碑刻与新资料。卷一碑刻类十九则,以时代为序讲述汉代至明代碑刻十九钟;卷二墓志类十五则,以时代为序讲述汉代至宋代墓志十五种;卷三造像法帖类八则,讲述魏、梁、周造像与《兰亭》、《汝帖》等;卷四区域类十一则,分别介绍十一处碑志、造像集中地和收藏地;卷五金石家类十则,分别介绍十位当时富收藏、精考据的金石学家;卷六金石书类二十一则,分别介绍较有影响的金石学著作。其体例系统而有条理,文字也雅致而有趣味,广搜佚闻,别开生面,间有考订,发潜阐幽,堪称“《语石》之外,又树
本书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编写的: 1 图谱部分,共选录钱范正品照片186幅,力求原大拍摄,尽可能包含各种版别、各种模式,并适当评级。入选之范,集观赏性、文物性和珍罕性于一体,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钱范实物原貌。另有钱范赝品照片3幅,以作对比。此外还选用了29幅照片,真实地记录了泉州五代铸钱遗址科学发掘的情况和中国钱币学会永隆通宝钱范专题研讨会盛况。总计218幅照片。 2 范拓部分,共选入范拓250片,以及相对应的钱模拓片250片。采集了全部各种版别精拓而成,不仅有钱范原拓,而且用油土扣入范腔制成铸钱模型,再将该模型拓出与钱范原拓一一对照,充分显示出钱与范之对应关系,不仅可以据此开展对范的研究,也可以对钱进行鉴赏。 3 我们对永隆通宝钱范的铸造工艺及版别等相关课题开展了初步的研讨,并将截至目前为止所有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余种,30万余件。在金石碑拓卷中,我们从馆藏35651片甲骨、约30万件金石拓片中撷取了重要而又颇具特色的藏品,推送给同好。甲骨中有著名的四方风,铜器中有大克鼎全形拓,石刻中则有曾经多少人顶礼膜拜的《曹全碑》《瘗鹤铭》《神策军碑》《绛帖》《道德经》等,还有超大的龙门洞药方,以及出自康熙宫廷画师之手的《百子团圆图》等,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