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总目:史部(套装全8册)》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项目,由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原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主持编纂,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及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十一家图书馆先后参与编纂。 《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公共、学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及博物馆等所藏历代汉文古籍(含少量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编、以汉文注释外文者)之基本品种、主要版本及主要收藏信息,并部分采录海外公藏之中国古籍稀见品种。 《中国古籍总目》以古代至民国初人撰着并经写抄、刻印、排印、影印之历代汉文古籍为基本著录范围,部分成书或传抄刻印于民国时期,内容关涉中国
我国古代雕版印书,发端于唐,奠基于五代,兴盛于两宋,延袤于元明清,直至近代,雕版印刷一直占据着中国印刷业的主要位置。其间,举凡官署、藩府、私宅、坊肆、儒学、书院等竞相刻书,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弘扬了传统文化,但刷印这些典籍的版片迄今却万不一存,弥足珍贵。本书收录国内公私收藏的珍贵雕版上百块,是首次向国内外读者所作的珍贵雕版的大规模的集中展示。
《宋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套装全5册)》所收录宋人文集凡五百零七种,其中别集四百六十四种、总集十八种、金石志二十五种。诗集一般不收,但若诗集中有文者,亦予收录,如《忠愍公诗集》等。奏议、题跋集亦作为文集收录,如《石林奏议》、《容斋题跋》等。凡合集及某一文集附录他人遣文者,则分别作为一种文集著录,而在括号中加以说明。
本书是迄今著录金代文献为详明的著作。作者在多年研究金代文献的基础上,经过广泛搜求,认真爬梳,整理出金代书目上千种,远远超出干嘉学者的二百余种。著录分为女真著述、文人著述、医学著述、佛教著述、道教著述等五部分。每部分先冠以序引,概括该类艺文状况;然后著录作者与书目,以作者为经、书目为纬;所收书目,一律说明存佚,引用文献均注明年代、作者、书名、卷数、篇目、版本及页码。内容丰富,体例规范严整,是了解和研究金代文化的工具书。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果。
本书对古佚书辑本进行了全面清量、考证,是文史所究者的参考书。
《拾经楼紬书录》三卷,叶啓勋撰。《华鄂堂读书小识》四卷,叶啓发撰。二叶书录承其世父叶德辉《郋园读书志》之旨,录所藏书版本、行款、纸张、印记、校跋者姓名、收藏者姓名,天头地脚,卷端纸尾,书衣书根,朱笔墨笔,句读符号;并博考版本,揭橥一书版本之源流、刻印之先后、印本之优劣,并缕析各家著录之是非得失;兼述身世经历,于世道之日非、藏书之散亡、先人之遗泽、世父之亡故、子女之殇逝,随笔附记。本次《拾经楼紬书录》以民国间铅印本为底本整理,《华鄂堂读书小识》以湖南省图书馆藏稿本为底本整理。
文献流传从钞写过渡到版刻印刷后,同一种书有了不同的刻印本。何以是甲,何以是乙,多有各自的识别标识,后世每依这些标记识别它的刻印年代和刻印人家,从而判断其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但传世过程中,这些标记往往失去,加上有人有意造伪,识别与判断就为了难度。 文献不同于器物,专设的版本标记尽管失去,但就文献内容本身,序跋作者或校注人的生活年代,以至结衔、职官、地理、纪年等用语,其至印章文字,如果仔细加以考辨都可反映那些失去的标记或根本未作标示的刻印年代和主持刻印的人家。 这组版本志,不是随笔式的,是程序式的。依照识知版本的顺序,依次为版式描述、版本考订、特征记载。即:行款、边栏、版心书名;鱼尾形态、刻工姓名摘录(包括刊载位置);扉页题刻、版记或刊记、主要序跋、认定为本书刊刻时间依据
古代官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和和封建社会时代国家机器结构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当时政权的性质和施行的统治的具体手段。研究历代官制,在史学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意义。阅读古籍,研究古史,往往不易掌握古代职官的名称、建置、品级、职掌等,从而存在学习、研究的困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六五年编辑出版的《历代职官表》,以清代黄本骥节编本为底本,加以整理,附以瞿蜕园编撰的《历代职官概述》和《历代职官简释》两种。古代职官大部分的主要情况,都可以从此得到了解。书后还附有索引,以便读者较易查到所需的资料,可供文史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文科师生以及文史爱好者参考。
正史艺文志是了解一代文献典籍的重要资料,创始于东汉班固据刘歆《七略》而编撰的《汉书·艺文志》,这部史志目录基本上保留了《七略》所反映的当时国家的藏书情况和学术文化的发展概况,它也是我国现存部完整的目录学著作,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汉以后,自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由于政权更迭,社会动乱,图书散佚情况严重,导致这六百年间各正史中都没有编撰记载国家图书藏书情况的艺文志。到了唐代,由魏征等人对唐代以前的文献典籍做了一次系统整理,编成了《隋书·经籍志》。该志也是继《汉书·艺文志》后为重要的一部正史艺文志。在这之后,又出现了几部正史艺文志,如著录唐代藏书的《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反映宋代图书情况的《宋史·艺文志》和著录明代图书著述概况的《明史·
《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四辑):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包含《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录》及"补遗",清末民初江南藏书家邓邦述所撰。《群碧楼善本书录》六卷,为民国十六年(1927)邓邦述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让售藏书时所编。《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录》七卷,为邓邦述鬻书后,根据寓中遗存之书编成。均详记卷数、册数、作者、行款、藏书印,后缀邓氏题跋。各书原有藏家题跋、标记、小注、藏章及位置等,亦一一记录,为后人版本调查与鉴定提供依据。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对于后世目录学影响极大。 该书收入的图书达1492部,基本上包括了宋代以前各类重要的典籍,尤以搜罗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典籍为完备。这些典籍至今不少已亡佚和残缺,后世可据书目的提要而窥其大略。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也又分45小类;书有总序,部有大序,多数小类前有小序;每书有解题,从而形成了一个严谨完备的体系。晁氏撰写的提要不仅翔实有据,而且注重考订,内容详略得当。其介绍作者生平、成书原委、学术渊源及有关典章制度、轶闻掌故,皆能引用唐宋实录、宋朝国史、登科记及有关史传目录,并详加考证。这些材料许多今已失传,因此晁氏所撰提要内容,很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由孙猛整理的《郡斋读书志校证》,以清汪士钟初刊本为底本,用宋刊袁本
王世贞是明代的一位文化大师,生活于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主持文坛四十余年(独自主持文坛二十年),其诗、词、歌、赋、文、传、曲、稗无所不写且成就卓然,其著述堪称中国文人之冠。本书详细考论了王世贞的著述情况,并广泛搜求,精心分类,将海内外201家图书馆收藏的有关王世贞著述的版本目录分类编排,是国内部搜集、汇辑王世贞书目、版本及其收藏状况的著作,内容五千余条,堪称王世贞著作目录、版本收辑的集大成,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而且,作者通过披沙拣金的搜求,发现了一些以往为人所未知的王世贞著作的罕见而珍贵的版本,以及国外的孤本,弥补了《千顷堂书目》、《中国善本书目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未收丛书》、《中国丛书综录》等大型目录文献所收王世贞书目的不足,具有较高的目录学价值。相信此
本书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之一。20世纪以来,吐鲁番出土文书流散到世界各地,邻国日本是收藏丰的国家。本书作者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对流散到日本的吐鲁番出土文书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拟题编目。全书对于日本一些收藏颇丰、已有过全面拟题的编目,在充分尊重日本学者成果的基础上加以登录和补充,对于一些没有编目的馆藏,则依据每件图版做了新的订题编目。
《宝刻丛编》二十卷,南宋陈思编。陈思,字绩芸,生卒年不详,宋理宗时(二一二五-一二六四)在世。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官成忠郎、国史实录院秘书省搜访。编刊《宝刻丛编》、《海棠谱》、《书苑菁华》、《小字录》和《雨宋名贤小集》,着有《书小史》十卷。 《宝刻丛编》著录从战国时秦国石鼓文、诅楚文到五代时的石刻文字的目录,除碑刻外也包括少量铜钮、铜钟、铁器的铭文,还收录了部分法帖石刻。全书按《元丰九域志》所载宋地方行政区划编排,并包括了淮河以北地区。将保存于各州郡的石刻名目依年代顺序排出,凡地点不详的石刻都列在第二十卷之中。书中每条石刻名称之后,摘录了各家的题跋,主要有《集古录》、《金石录》、《隶释》、《隶续》,还有《诸道石刻录》、《访碑录》、《京兆金石录》、《复斋碑录》、曾
稽自有宋一代目录专籍流传至今者,以崇文总目、尤袤辽初堂书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四书为。崇文总目及遥初堂书目皆仅著录书名,不及孜订之事,未凿让者之愿。堤、陈二害,均能穷溯图书源流,有继往开来之功,为研治目录学之规范。顾晁志宋本具见袁、衢二刻,干载后犹得窥见原文。惟陈著书阙有间,今存世早可观者,祇元抄残书四卷而已。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所辑成之二十二卷本,以聚珍字印行流传。提要犹称〔当时编辑潦草,脱讹宏多,又原帙割裂,全失其旧〕,固非原本面目也,洎后流传之本,悉从此出。清代中叶,卢文招乃治理斯书,用力深,辑成《新订》直斋书录解题五十六卷,今存稿本,略有骏盘,然足以纠正大典本者,盖不胜枚举焉。此外,藏家时有校录之本,拾遗正讹,亦复不少。余少嗜流略之学,每虑斯书攸待
本輯為《無錫文庫》之第二輯《地方史料專著》。這些書籍皆為個人著作,它們是官修方志之外重要的地方史料,是對地方歷史更為精细的記錄和闡述。其中保存了宫志中看不到的材料,所以也是官志極其重要的補充。無錫自古以來人文蕾萃,所以歷史上存留下來的地方史料專著也非常豐富。明清以來這些著述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作為方志體裁的史書,這些著作所述史事已細化到一個鄉村, 一座寺廟, 一幢宅第, 一座園林, 一所學府, 一项工程, 一個專題等,從而為後人保存了大量手的史料。進入民國後,隨着社會的發展,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出現了許多專門的出版物,這些具有時代特色的文獻,為我們保存了民國時期原生態的歷史材料。從這些文獻中可以看到當時無錫向現代都市邁進的步伐。第二輯所收書籍,不少都是孤本,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