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全册暴294卷,300万字,上起东周,下迄五代,囊括了1362年的历史,堪称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几乎相伴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他非常痴迷这部史学巨著,前后共读了17遍。
本谱尽可能详尽准确地收集使用有关顾随生平、思想及著述等方面的资料,以期全面系统地反映顾随一生活的生道路、思想演变和创作历程。 本谱纪年采用公历;公历纪年后注干支;1912年以前注旧历年号;1950年以前注民国年号。 本谱著录已知的谱主著述。所有著述按撰写日期编排。不知撰写日期者,按发表或出版日期编排。一部分顾随生前并未结集出版,由后人根据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著述,则据听课笔记记录的时间,编入相应的年份。研究著作,介绍其主要内容、写作经过、摘引观点及重要论述;文学作品,除重要篇章略加评析外,其他则仅列篇名。著作的出版情况,以2005年为截止期。 本谱引用资料,除书中直接注明外,列入附录中的主要参考文献里。本谱所用图片、大量未刊行的珍贵资料,皆由顾之京先生提供。
《中国历史小丛书》最初是由历史学家吴晗同志创议、主编的我国套大型普及性历史知识读物。自一九五八年至今,四十寒暑,经过几代文史研究专家的不懈努力,累计出版近三百种,印数逾千万册,劳绩斐然可观。它以灵活多样的体载,包罗宏富的内容,短小精致的篇什,通俗洗练的文字,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于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陶冶审美情趣都是很有益处的,因而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青睐。 这套集知识性、性、趣味性、大众性于一体的小丛书,既有传播中华历史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的功用,又不失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推而广之,它必将化作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一座桥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奉献一份力量。
韩兆琦编著的这本书精选《史记》中二十五个比较重要的故事,力求体现《史记》的五大特点:“真实性”、“批判性”、“抒情性”、“文学性”以及这四个特点的高度统一。“注释”与“译文”力求简明、生动、通俗流畅、口语化。选配的“扩展阅读”资料,涉及的古书共十五种,有的取其不同人在相似处境所取行动的相同或相反,有的选取同一人物的其他故事,有的选取相关的理论著作与故事人物的行为表现相参照,有的是由此事连带想到与此相关联的另一事。可使读者彼此参照,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风流才子冯梦龙早年间“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对色艺双全的苏州名妓候慧卿动了真情,而候慧卿最终从良,使冯梦龙在感情上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大病一场,写下了忆侯慧卿诗三十首,从此不踏青楼。刻骨铭心的恋爱悲剧,不仅改变了冯梦龙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更深深地影响了他对感情的认识。肯定生死不渝的爱情,谴责负心薄情的行为,成为冯梦龙的一生创作改编、评点婚恋题材作品永远不变的主题。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而《三国志》的成书比《后汉书》要早一个多世纪。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20-280),是我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三国志》是记载这六十年历史比较完整的史书。《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陈寿的撰述记事翔实,文笔简洁;裴松之的注释略于文字的训话和制度的考辨,而详于事实的增补和考订,分量是原著的三倍多。注释与原著相辅相成,难分难解,成为二十五史中极为独特的文化现象。
《世说新语》宋绍兴八年董弅刻本题记云:“唐初史臣修书,率意窜定,多非旧语,尚赖此书以传后世。然字有论舛,语有难解,以他书证之,间有可是正处。而注亦比晏本时为增损。至于所疑,则不敢妄下雌黄,姑亦传疑以俟通博。”董氏与南宋校勘名家彭叔夏相去不远,虽然名不见经传,但题记所云和彭氏的“书不可以意轻校”宗旨相侔。 本书以王先谦思贤讲舍刻本为底本,校以影宋本、袁褧刻本及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采用定本形式,对诸家以为当改的明显讹误,全数予以校正,不出校记。至于作者所校,则采用底本附校勘记形式,一律附后,不入正文。(本书为精装繁体竖排!)
本书是“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的一种,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合《清秘述闻》、《清秘述闻续》、《清秘述闻再续》而成。《清秘述闻》为清法式善所撰,是记载清代科举考试的专著,其乡、会考官类和同考官类,记载了清初顺治至嘉庆年间历科考官、试题及省、会殿元的姓氏籍贯出身等,学政类记叙清代各省学政一职的演变及其姓名、字号、籍贯、出身、任职时间等。该书记载截至嘉庆四年,因此后人又作《清秘述闻续》和《清秘述闻再续》,两书体例均如前,所叙时间分别为嘉庆五年至光绪十三年、光绪十四年至光绪三十年。
《三国志》的主要特点是: 一、为魏、蜀、吴三国各自修史,合成一书,充分显示了陈寿的史才。史料取舍非常用心,再三审慎。记载史事,据实直书,评价人物,较客观公正。清代学者赵翼在批评陈寿的同时,也不得不赞赏他“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 二、叙事生动,语言洗练干净,评论中肯得当。书中塑造的谋臣武将各具特色,性格鲜明。谋臣既足智多谋又人格完美,如苟或、程昱、郭嘉;武将虽勇冠三军,却有明显的缺点,如狂傲的关羽,暴躁的张飞等。 今天,三国文化已成为许多学者、管理部门及企业人士关注的课题。
本书篇幅较短,但内容丰富,文学流畅。作者翰林出身,曾任京官十余年,并数出学差,晚年累任封疆,故于政坛掌故、科举考试、官吏执掌等颇为熟悉,书中所述尤为详尽,其他如民政、财政、文人轶事、地方民俗、山川河流、地理沿革等亦多有涉及,因而对研究清代中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该书流传不广。据点校者所见,仅浙江官纸总局民国排印本一种,今即据此点校。全书共一册,分上下两卷,半页十二行,行三十二字,无序跋题记。后附《武陵赵文恪公事略》一文,今一并收录、点校。
《史记》是我国部记传体通史,是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具有和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影响甚为深远。《史记》的写作意图,司马迁概括为三句话:"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实际上也概括了《史记》的思想内容。所谓"究天人之际,"就是要探究自然现象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司马迁继承了自先秦以来"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传统。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所谓"成一家之言",就是要通过著作表达自己的历史见解和社会理想。在这方面,司马迁继承了古代良吏"不虚美,不隐恶"的求实精神,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史记》既是史学经典,又是文学经典,不仅仅因为它是传记文学的开山力作,更因为它为后世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2000年,承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资助,拙著《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得以出版。其后,本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兴趣益增、范围更广,八年来,又有若干成果问世,除《北齐地理志》、《隋代行政区划沿革史》、《近2000年来长江三角洲岸线变迁研究》等专著外,发表的多数是论文。今得中华书局大力协助,将二十余篇论文裒集成编,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续集)》名称出版,虽说是对前集的继承,但也有新的发展,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与指正!
閻若璩年谱,原名阎潛丘先生年谱,清张穆撰。閻若璩,字百诗,别号潛丘居士本太原人,寄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市),生于明崇祯九年丙子(一六三六)十月十四日。 阎氏早年卽好学深思。二十岁时,读古文尚书,认为东晉梅賾年献古文尚书是伪作。此后沈潛探研近三十年,著成尚书古文疏证八卷,引经據古,一一陈其矛盾牴牾之處,列出一百二十八条证据,有力地证明古文尚书为伪书。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与之驳辩,但亦“终不能以强辭奪正理”,“则有据之言先立於不可败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二古文尚书疏证)。 这次点校,以道光刊甲本为底本,参校乙本与粤雅堂丛书本,并收入伍崇曜的跋文。
传奇是深为世人喜爱的一种小说体,它始自唐代裴鉶所撰短篇小说集《传奇》,多以神怪、剑侠、爱情为题材,是宋以后历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主要样式,常为后世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和具体地介绍了唐人传奇由兴起直至衰落的演变过程,进而归纳出它在各个发展时期的特点,探讨了唐人传奇的基本性质及兴盛和衰落的原因,对于传奇的思想性、艺术性亦多有阐发。书后附《今存主要作品创作年代简表》及《明清丛书所收传奇集作品简表》等资料。全文内容深入浅出,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普及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