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若璩年谱,原名阎潛丘先生年谱,清张穆撰。閻若璩,字百诗,别号潛丘居士本太原人,寄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市),生于明崇祯九年丙子(一六三六)十月十四日。 阎氏早年卽好学深思。二十岁时,读古文尚书,认为东晉梅賾年献古文尚书是伪作。此后沈潛探研近三十年,著成尚书古文疏证八卷,引经據古,一一陈其矛盾牴牾之處,列出一百二十八条证据,有力地证明古文尚书为伪书。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与之驳辩,但亦“终不能以强辭奪正理”,“则有据之言先立於不可败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二古文尚书疏证)。 这次点校,以道光刊甲本为底本,参校乙本与粤雅堂丛书本,并收入伍崇曜的跋文。
本书是一部清代史料笔记。全书三十六卷,内容专涉清朝掌故。丛录二十六卷,余录十卷,清吴振棫所撰。吴振棫(1792-1870)字仲云,号宜甫,浙江钱塘人。室名花养吉斋。嘉庆十九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充实录馆纂修、提调兼校勘。所著有花宜馆诗录词录文略、黔语、黔行纪程、国朝杭郡诗绩辑等。养吉斋丛录是他最体面心血的一部力著。 本书以典章制度为主,兼及宫内殿阁苑囿、奇事趣闻、科举武备、饮食服饰、藏编刊、游娱庆典等,较全面的勾勒出一幅清宫图画。余录十卷,除增补宫内典故外,还记载了蜀滇风情、各地名胜、文坛佳话、士林美谈等。全书对于了解与研究清代社会政治、历史、文化方面颇有参考价值。
《程氏续考古编》十卷,是正编内容的补充与考辩的延深,更侧重于考订诸史。这里涉及职官典制、户役政刑、地名沿革、经藉原委等,其中不乏独树一帜的新奇见解,引起历史学家的重视。而如“仁宗厚葬”、“契丹称叔侄”之类富有非凡凡响的学术勇气,更具参考价值。
閻若璩年谱,原名阎潛丘先生年谱,清张穆撰。閻若璩,字百诗,别号潛丘居士本太原人,寄居山阳(今江苏淮安市),生于明崇祯九年丙子(一六三六)十月十四日。 阎氏早年卽好学深思。二十岁时,读古文尚书,认为东晉梅賾年献古文尚书是伪作。此后沈潛探研近三十年,著成尚书古文疏证八卷,引经據古,一一陈其矛盾牴牾之處,列出一百二十八条证据,有力地证明古文尚书为伪书。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与之驳辩,但亦“终不能以强辭奪正理”,“则有据之言先立於不可败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十二古文尚书疏证)。 这次点校,以道光刊甲本为底本,参校乙本与粤雅堂丛书本,并收入伍崇曜的跋文。
1998年我局曾将《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整体推出,近几年新出13种,包括《唐宋史料笔记丛刊》39种,《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0种,《清代史料笔记丛刊》39种,凡98种整体。我局还将继续整理其它有价值的笔记,陆续出版。笔记形式活泼,内容广泛,并且大都是亲见亲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多年来颇受读者欢迎。 本书所记为太平天国起义前夕江浙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太平天国建立后所制定的土地政策在常熟等地区的实施情况,并与记载太平军在常熟情形的《海角续编》一书合印,对于研究太平天国史有的参考价值。
唐代刘知几所撰《史通》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共二十卷,包括内篇十卷三十九篇,外篇十卷十三篇,内篇中后来佚失了三篇,现在看到的共有四十九篇。其中内篇的《六家》《二体》讲正史的体裁,《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等讲正史的内容,《论赞》《序例》《题目》、《断限》等则从各个方面讨论如何写好史书,外篇的《史官建置》讲史官的设置沿革,等等。
本书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之一。20世纪以来,吐鲁番出土文书流散到世界各地,邻国日本是收藏最丰的国家。本书作者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对流散到日本的吐鲁番出土文书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拟题编目。全书对于日本一些收藏颇丰、已有过全面拟题的编目,在充分尊重日本学者成果的基础上加以登录和补充,对于一些没有编目的馆藏,则依据每件图版做了新的订题编目。
佛学大师赵朴初对赵孟頫与管道升这对神仙眷侣的评价真是恰如其分。赵孟頫才艺绝世,丹青艺术的被称为元朝,书法世称赵体,流传不多的作品至今仍是收藏界的珍品,诗词文赋诸体皆妙,开启元诗新风。管道升才貌双绝,能诗文,擅书画,笔意清新。整整三十年,这对诗、书、画三绝的夫妻,在诗坛画苑中相携游艺,在险恶的宦海风波中荣辱共守,相濡以沫,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佳话。
本书着重对有关钱票的档案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汇集和整理。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介绍中国钱票发展的历程,钱票在中国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钱票与其他部门经济的关系,钱票中的文化内涵以及一些特殊的钱票种类等。下编详细地介绍了各省市县钱票发行的商号、数量、面额等。他的这部著作,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钱票的产生、发生、繁荣、消亡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各历史时期钱票的承继关系和演进脉络。
这是一位13世纪的威尼斯人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而游历中国的奇书,决承钧先生的译本至今仍是学界公认的译本。《马可波罗行纪》以中华书局1954年繁体竖排大字本为底本,影印精装出版,并新编新华译名业对照表,附于书末,以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是《河南出土钱币丛书》之一种,丛书以河南省行政区划分为若干分册,根据各地(市)出土钱币的实际情况,或一地(市)单独为1册,或相关的地(市)合编为1册。全书以资料性为主,突出学术性,力求图文并茂,全面、系统、准确的反映近50年来河南出土钱币的基本情况。书中所收录的河南出土钱币资料中,有许多是首次发表的、新的、珍贵的出土资料,作者对能够反映河南钱币地方特色的出土资料和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中具有重要价值的出土资料所作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此外,全书所附的钱币图(拓片),除少是彩图外,一般均为原大,并有出土地点(收藏单位),因而,它还可作为一部近50年来河南出土钱币的图谱。本书主要包括安阳和鹤壁钱币发现与研究两大块内容。
唐才常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其著作版本,主要有1898年长沙刊本《觉颠冥斋内言》四卷(1902年夏重新铅字排印),1900年刊本《浏阳二杰遗文》(第二卷即唐才常遗文),1980年中华书局版《唐才常集》。上述三书均只收录了唐才常的部分著述,还有大量的作品散见于《湘学报》、《湘报》、《民权素》、《大陆》、《亚东时报》等清末民初的报刊,唐氏家属和一些图书馆也藏有唐才常的手稿。《唐才常集》以《觉颠冥斋内言》为主体。该书是唐才常生前刊行的专辑,由其弟子邹柽贤编辑而成。此次整理,即以长沙刊本为底本,加以校点。此外,我们还收集了唐氏散见于各报刊的论文、书信、诗赋等若干篇,大部分是对研究晚清历史尤其是唐才常维新思想有价值的文献。
本书拟利用内外证互相结合等方法,在朱季海先生《南齐书校议》之基础上,对中华书局点校本所存在的校勘及标点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全面考证辨析,力求得出较为准确之答案。以作为朱季海先生《南齐书校议》的补充,也可供《南齐书》再版时参考,并使南朝历史的研究者能比较方便地获取较为可靠的手资料。
由中国元史研究会主办的《元史论丛》,是大陆元史研究的刊物。从1982年创刊至今,一直采取以书带刊的方式出版发行。至今已出版发行十辑,本书就是其中的第十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