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全20册)》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原欲定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分为294卷,共计300多万字;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编成这部巨著共花了19年的时间。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资治通鉴》都作了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的鉴戒。《资治通鉴》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关于军事、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史学等方面
《新五代史》74卷,包括本纪12卷,列传45卷,考3卷,世家及年谱11卷,四夷附录3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共53年的历史,与《旧五代史》相比,体例上打破朝代界限,综合各朝本纪、列传,依时间先后编排,并将列传加以分类。内容上补充了《旧五代史》中所没有的一些史实。此点校本以百衲本(影印南宋庆元本)为底本,对校、参校了明清时期的多种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