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古代 武经七书 中的一种。它是一部以传统的问答体写成的兵书,主要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和李靖之间关于作战方略的问、答。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98次问答。该书反映的兵家指导思想是:必须先知攻守两齐之法,然后知奇正;先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知虚实。通过其中的记载,我们对兵家文献中常见到的攻防原则、奇正相变之术、阵法训练等,均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此次整理,所用底本为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日本静嘉堂藏南宋浙刻本《武经七书》本,校本主要有明嘉靖癸丑年翁氏刊本、明万历辛巳年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本、明天启辛酉年刊行的王阳明批注本等。书末附有多篇传记、评述资料。
这是一本有关《周髀算经》解读的作品。本书包括对《周髀算经》的长篇论述、《周髀算经》全文白话译文、《周髀算经》全文原文及详细注释、相关附录、参考文献及综合索引,意在为现代读者提供一种全面的《周髀算经》第一手史料。新论重新考察了《周髀算经》的宇宙模型,原文注释则讨论了几乎所有的技术性细节及有争议的问题,白话译文融会了汉代赵爽、北周甄鸾、唐代李淳风等各家注释的精华。同时,本书还特别分析了《周髀算经》中所体现的在古代中国科学史上极为罕见的公理化尝试及其意义。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是继他的《万病回春》等书之后的又一部综合性医学著作,也是集中反映和体现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一部高水平著作。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十卷,脏腑、经络、诊法、治则、药性、病证(内外妇儿)、方剂、民间单验方、急救、气功、食疗、养生、杂治、救荒本草、灸法等内容无所不包,其中有很多是 内府之珍藏,方外异人之秘传 ,有些是他 百投百效 的治疗经验,读起来真正感到是一部切切实实的好书,难怪刊刻后被医家所推崇而广泛流传。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寿世保元》名曰 寿世保元 者,意为保得人身之元神、元气,从而达到 仁寿之域 。书中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学术观点,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了人们治病、防病和养生的方法。兹点校出版,更适合临床医生、中医爱好者,及广大群众阅
《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作为中医学理论专着的鼻祖对它的研究代不乏人,有关《素问》的语译本、注释本及各种校勘本社会上多有流传,然而这些大多为一家之言。《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下进行的科研项目之一,经过全国专家论证,作者郭霭春历经数年之久,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又挖掘出一些新的资料,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见解,整理研究了这部《素问》。内容设有提要(针对每一篇)、原文、校勘、注释、按语几项,名曰《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另外,尚有它的姊妹篇《黄帝内经素问语译》同时出版。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资料丰富,校勘翔实,训解精当,其中对《素问》的一些研究论点,经全国有关专家审定,代表了八十年代研究的*水平,适用於临床、教学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传习录》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中卷有书信八篇,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此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在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门人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另有两篇短文,阐发阳明的教育思想。 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 四句教 (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从而使王学体系更趋齐备。 更贴心的是,此线装本在书前配有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一派的经典作品。目前所见的各种版本,字数不尽相同,但都在五千字左右,文字极为精简。该书虽然篇幅简短,但哲学内涵极为丰富,历代注释者甚多,河上公章句、王弼注即为早期注释中著名的两家。此次推出的线装本,就是对《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王弼注》的点校整理。其中,前一书以《四部丛刊》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南宋建安 虞氏刊本为底本,后一书以浙江书局刻明华亭张之象本为底本,有明显的讹误或脱漏处径改,不出校记。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作者不详,相传为河上公所撰。河上公,一名河上丈人,生平不详,大约生活在战国末期。从内容来看,主要是以汉代流行的黄老学派无为治国、清静养生的观点解释《老子》,认为天道与人事相通,治国与治身之道相同,体现出非常浓厚的汉代黄老学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南宋理学家朱熹对这四部书高度推崇,认为是“六经之阶梯”,对四部书分别作了注释,并作为一套书同时刊行,称为“四子”。《大学》、《中庸》的注释《论语》、《孟子》的注释称“集注”,后人合称之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此书从元代开始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参考书,影响中国历史及中国思想文化极为深远。《四书章句集注(共4册)(精)》(作者朱熹)为整理排印,版式疏朗悦目,极便阅读和收藏。
《墨子》一书遵从 诸子现代版丛书 之体例,注重从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诸子著作,以求从中汲取可供当代读者学以致用的精神养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该书前有前言一篇,作者在其中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墨家学派的思想及主张、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浮沉,以及墨学文献的流传情况等,使得读者对墨家学派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对具体篇章的解读中,每一章都分为题解、正文、注释、译文、评析五大部分,层次分明,有条不紊。题解部分概括该篇的主要内容,分析墨子在其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开宗明义,让读者一目了然。正文部分,在广泛参校各版本的基础上确定*文本,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真实可靠的优良底本。注释部分则选取正文中的疑难字句加以注解,语言平实,浅显易懂。译文部分是对整段文字的疏通串讲,有助于读者对墨子精义的把握。每篇*后的评析部
本书是《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的“儿科”部分(原卷次401-500)。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二个部分,一为小儿疾病;二为痘疹专论。在小儿一般疾病部分,分为二十五门,包括胎养、诊断以及各种疾病的治疗;在治疗的方法上,除了一般方药外,还有针灸、单方等。在“痘诊”专论部分,详尽地叙述了中医对天花、麻疹经验。对于目前研究中医儿科疗法很是实用;尤其本书選列的文献资料,有一部分录自现已少见的古代儿科名著,因此,除了可供中西医临床参考外,也可供学术研究者的参考。 本书(儿科)分上下两册,这是下册,内容为“痘疹”专论。
本书为明代名医吴昆(15511620)对《素问》的注释。他出生于中医世家,先后拜师不下72人。他注《素问》多与实践相合,务去空谈,创建颇多,为后人所推崇。本书以现存早的万历本为底本,以日本元禄六年书林吉村左卫门重刻明玉树堂本为补校,并参阅了清刻宏道堂本,及光绪己亥程氏刻本,点校注释而成。
《新编诸子集成:抱朴子外篇校笺 (下)(繁体版)》共二十五卷,是晋代葛洪所撰的一部著名子论。该书着重宣扬儒家思想,杨明照先生以平津馆丛书原刻本为底本,参校十余种其它版本,对该书进行校笺。
本书对近年出土秦汉简牍中的医方文献进行系统搜集整理,每条材料下列出解题、图版、释文、集注、译文等部分:图版依据出土简牍照片或摹本,逐字剪切处理后横行排列;集注包括各种发掘报告、专著、论文等,编著者个人看法以 今按 提出;释文、译文均吸收了z新研究成果。本书的出版弥补了先秦两汉传世医学文献的不足,展现了先秦汉代我国传统医学的真实情况,有利于系统梳理中医药研究历史,加强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发掘并弘扬我国传统医学文化,帮助广大读者全面、完整地认识中医药学的历史积淀,向世界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译解荀子》为 国学经典释读 之一种。此书作者为叶玉麟,所据转换排印的版本为民国二十四年大达图书供应社出版、新民书局发行的《白话译解荀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叶玉麟所著的关于国学经典释读的著作,十分盛行,其通俗和易读性,称得上是释读国学经典的典范,成为一般读者学习国学的基本读物,可惜后来竟被忽视,难得重新出版。此次出版的便是叶玉麟先生所著的《白话译解荀子》。本书用通俗的语言,逐章逐句对《荀子》进行了译解,对相关词句和典故做了通俗的注解和诠释,今天看来,仍然是学习国学经典较为适当的读本。本次出版将其由原版的繁体竖排转换为简体横排,以适合普通读者的阅读需要。
“郭霭春中医经典白话解系列”丛书包含《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难经集注白话解》、《伤寒论校注白话解》、《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5种。 《伤寒论校注白话解》一书是对中医经典《伤寒论》的校注和白话解,体例上分为原文、成注、校、注、白话解五项内容。本书参考多种善本及诸家注本,校文严谨详实,注文旁征博引,白话解通俗易懂,互为补充印证,深刻揭示了《伤寒论》原文的奥旨。本书对学习和精研《伤寒论》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从业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
本书为前满洲医科大学东亚医学研究所研究业绩之一。著录古今医书1635种,附录238种,共计1873种,分为31类。著作体例,一般分为出典、考证、序跋、刊本及抄本四项,编者按语,随文附载。此次整理,悉遵底本次第,保留岡西为人自序,加以新式标点。底本之误,酌情修改,底本因所见之本序跋阙如者兹访得原本补录。作者及相关师友的传记、论文、照片一并附录。书后新编书名及人名索引。
《南华经》十六卷,晋郭象注,宋林希逸口义,刘辰翁点校,明王世贞评点,陈仁锡批注及诸名家评释。明吴兴凌君实刻五色套印本。半页八行,行十八字,四周单边,白口,无鱼尾,书眉上刻评注。书前有徐常吉、冯梦祯、沈汝绅序及郭象原序,后附庄子列传。 《南华经》即《庄子》, 南华经 一名是唐玄宗提倡道教时给加上以示尊崇,故宋、明所刊《庄子》多题为《南华经》。《庄子》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屡经后人损益,直到西晋初年郭象整理之后,方厘为定本。故陆德明《经典释文》里谈到 庄生宏才命世,辞趣华深,正言若反,故莫能畅其弘致,后人增足,渐失其真 , 唯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 。唐以后流传的《庄子》就是经郭象注释、整理的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的本子。 到了宋、明两代,又出现不少新的《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