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术文化名著:读经示要》着力于“学术”与“文化”两方面,所收著作或为学术上开新之作,或为文化上奠基之作。
为什么竹简《老子》对我们探讨《老子》的成书年代如此重要?首先,出土竹简《老子》的墓葬年代在公元300年左右(关于此点的详细内容,见后文)。因而,竹简《老子》较马王堆帛书《老子》更为古老。郭店《老子》并不完整。这种现象使我们不禁猜想,今天所见到的完整文本或许在当时还不存在。此外,在出土的31章中,只有16章是完整的;其余各章,有些是丢句(将之与传世版本比勘而知),而另外几章的文字则是一章的开头或中间部分。很有可能,其它字句是句人逐渐添加上的。
《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是我国部传纪体断代史,也是的传记文学作品。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汉书》与《史记》相比,其体例已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 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称“志”。取消了“世家”,并入传中。《汉书》所记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往往移用《史记》,但多有改造,除了个别字句的改动、材料的增删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剔除《史记》原文中的“谬于经”的思想,而代之以儒家经典的正统思想。《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全面完整的反映了西汉的政治和文化面貌。 本书的正
明代中晚期,中國的刻書業迅速發展。私人書坊盛行,大量圖書出現,售價低得驚人。越來越多的圖書服務於社會底層,整個社會仿佛進入大眾閱讀的時代。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汉族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本书为金良年先生对其2003年点校本的修订,在底本选择、校记写法、体例设计上都有新的开拓。
《古文观止》以时代为纲,以作者为目,将同一作者的各类作品集萃于一处,方便查阅。因此,自问世以来的三百多年问,《古文观止》一直被作为私塾、学堂的古文启蒙读本,风行海内,有时甚至到了家家一本的程度。为了帮助广大古文爱好者更好地理解《古文观止》一书,《白话全解古文观止》(作者吴楚材、吴调侯)编者特意在原著基础上精选编目,并编写了大量译文和评析,《白话全解古文观止》以期读者能更好地感受古文的典雅风采。
本书是阐述法家思想理论、政治主张的重要著作。《商君书锥指》以严万里校本为底本,参校了数十种校说,博采众长,详加按语,是目前较好的校释本。
人生路漫漫,往事如烟。在那逝去的岁月中,在人们纷繁的记忆里,有什么让我们刻骨铭心?又有什么使我们久久难忘?除了历历在目的往事 ,就是那一句句震撼心灵、充满人生智慧的箴言。一句箴言可让人永结良缘,一句箴言可让人茅塞顿开,一句箴言可让人感动不已,一句箴言可让 人幸福一生。读懂人生箴言,并真正顿悟,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甚至就此改变你的一生。 李德编著的《每日箴言》精选了两百多句点亮人生的智慧 悟语,它们大多源于古今中外在各个领域取得过成绩的杰出人物。这些杰出人物在某个的时刻发出了让世界为之动容的声音,令我们深深 感动,深受启发。《每日箴言(经典典藏)》涵盖了立志、修养、学习、对待挫折、把我机遇、生命态度、为人处世等读者关注的人生热点话题 ,通过精彩论事和经典小故事的结合,使得这些
荀子是战国末叶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成分,而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他关于人性、礼法、人的地位、名实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其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本书以《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为底本进行校对,约请业内专家出注、翻译,纸面精装,是阅读或收藏的图书。 ?
人生路漫漫,往事如烟。在那逝去的岁月中,在人们纷繁的记忆里,有什么让我们刻骨铭心?又有什么使我们久久难忘?除了历历在目的往事 ,就是那一句句震撼心灵、充满人生智慧的箴言。一句箴言可让人永结良缘,一句箴言可让人茅塞顿开,一句箴言可让人感动不已,一句箴言可让 人幸福一生。读懂人生箴言,并真正顿悟,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甚至就此改变你的一生。 李德编著的《每日箴言》精选了两百多句点亮人生的智慧 悟语,它们大多源于古今中外在各个领域取得过成绩的杰出人物。这些杰出人物在某个的时刻发出了让世界为之动容的声音,令我们深深 感动,深受启发。《每日箴言(经典典藏)》涵盖了立志、修养、学习、对待挫折、把我机遇、生命态度、为人处世等读者关注的人生热点话题 ,通过精彩
《鲍鹏山说孔子》编著者鲍鹏山。孔子不但是中国人心中的圣人,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精神导师。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身世却并未被广泛熟知。那么孔子到底有着怎样的家世,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孔廣森(1752-1787),字眾仲、揭約,號羿軒,山東曲阜人。孔子的第六十八代孫,清代的經學家、音韻學家和數學家。少年師從戴震,又拜莊存與為師,精研《公羊》學。後師從桐城派姚鼐,創作駢文。著述宏富,有《羿軒孔氏所著書》,包括《春秋公羊經傳通義》十二卷、《大戴禮記補注》十四卷、《詩聲類》十三卷、《經學卮言》六卷、《禮學卮言》六卷等;又有《儀鄭堂文集》二卷、《儀鄭堂遣稿》一卷等。 《經學卮言》是孔廣森撰寫的一部群經總義類著作,涉及《易》、《書》、《詩》、《爾雅》、《論語》、《孟子》和《左傳》, 自問世以來,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但從未有單行本。此次由楊新勛整理、校注,以南京圖書館藏嘉慶二十二年(1817)刊《顨軒孔氏所著書》本為底本,《清經解》和《續修四庫全書》本為參校本,詳作校勘;並對文中部分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