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古代 武经七书 中的一种。它是一部以传统的问答体写成的兵书,主要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和李靖之间关于作战方略的问、答。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98次问答。该书反映的兵家指导思想是:必须先知攻守两齐之法,然后知奇正;先知奇正相变之术,然后知虚实。通过其中的记载,我们对兵家文献中常见到的攻防原则、奇正相变之术、阵法训练等,均将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此次整理,所用底本为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日本静嘉堂藏南宋浙刻本《武经七书》本,校本主要有明嘉靖癸丑年翁氏刊本、明万历辛巳年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本、明天启辛酉年刊行的王阳明批注本等。书末附有多篇传记、评述资料。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原作者是明代万历时著名学者萧良有。后经安徽人杨臣诤加以增订,改名《龙文鞭影》。 全书通用四言。虽是短句,但上下对偶,以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为主,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是一本重要的蒙学读物。全书故事包罗万象,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 《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 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墨子》一书遵从 诸子现代版丛书 之体例,注重从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诸子著作,以求从中汲取可供当代读者学以致用的精神养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该书前有前言一篇,作者在其中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墨家学派的思想及主张、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浮沉,以及墨学文献的流传情况等,使得读者对墨家学派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对具体篇章的解读中,每一章都分为题解、正文、注释、译文、评析五大部分,层次分明,有条不紊。题解部分概括该篇的主要内容,分析墨子在其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开宗明义,让读者一目了然。正文部分,在广泛参校各版本的基础上确定*文本,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真实可靠的优良底本。注释部分则选取正文中的疑难字句加以注解,语言平实,浅显易懂。译文部分是对整段文字的疏通串讲,有助于读者对墨子精义的把握。每篇*后的评析部
胡适是一位擅长演讲的大师,梁实秋称誉胡适的演讲具有“邱吉尔风度”,他的演讲题材从说教的人生意义话题,到枯燥的学术问题辨析,从敏感的政治文化热点问题,到冷僻的个案研究介绍,胡适都能通过一场生动、通俗的演讲,打动周围的听众,使听过他讲话的人对他永生难忘。本卷收录胡适演讲中与时政评论有关的部分。
《人物志》全书共三卷十八篇,三国魏刘劭所作,南北朝时西凉刘炳曾为之作注。是一部系统地阐述人才理论的典籍,也是一部研究魏晋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汤用彤认为,从《人物志》中可以看出曹魏初期学术杂取儒名法道诸家的特点, 故甚具历史上之价值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代阳明学派的启蒙典籍。当明代中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凋敝之际,王阳明像一个布道的诗人牡师,高高举起一面知行合一的旗帜,重新设定了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先知般窥破芸芸众生心中之“贼”,他要让人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纯真地段,走入健全的感性生活,享受天理的荣耀、完美和永恒。如康德所言“在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王阳明的句句箴言足以让熙熙攘攘的众生驻足聆听。 无论你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学子,还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巨擘,在你人生的旅程中匆匆行走的时候,不妨翻阅这本充满智慧和思辨的书,她会让你得到心灵的澄静和精神的富足。
《营业写真:晚清江湖百业》通俗易懂,趣味盎然,具有时代的进步思想。这些图文栩栩如生地摹写了以上海为主的民间营生,特别是新旧交替之际各行各业的兴衰,是光绪、宣统年间上海及邻近地区江湖百业的真实写照。
本辑主题“经学与建国”,旨在回顾一个问题:晚清民初,面对中国从帝国转向民族国家的局面,康有为、章太炎等人如何凭借经义,提出他们的建国理念。重温晚清民初经师大儒的建国理念,并非认为他们提供了现成的答案与灵验的药方,而是因为他们开启了一系列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在百年后的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鲍鹏山说孔子》编著者鲍鹏山。孔子不但是中国人心中的圣人,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精神导师。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他的身世却并未被广泛熟知。那么孔子到底有着怎样的家世,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敬乡笔述》八卷,清代徐士銮撰,收录天津乡贤耆书之佚事遗闻遗诗。一至六卷纪政事、文学、忠义、孝友、贞烈。第七卷为纪略,悉绿有阴天津之掌故与近世名人。《名宦建置纪略》一则后,附纪公举、善举、义举等事。第八卷辨正《续天津县志》之阙漏。
《国学之道:谈中国人生智慧》是当今极为出色的一部学国学、用国学的著作,是国学学习与应用的具有开拓性的力作。它打通学问与人生、历史与现实的界限,聚焦在中国人生智慧上。它以深厚的学术功力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把现实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宏观体系中,让读者在中国智慧中得到人生顿悟,并进一步以传统智慧指导当下生活。《国学之道:谈中国人生智慧》语言极其生动又极富哲理,许多表述堪称人生箴言。它会以前所少见的内容与形式,使人们在中国传统智慧中开拓人生的美好境界。
李春青主编的《北师大名师伴我读吕氏春秋(小学中高年级卷)》内容简介:《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经典之作。全书结构完整,自成体系。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吕氏春秋》成书于从战国到秦汉的转折时期,所以它的思想兼收并蓄,充分吸收了先秦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兵家、农家等各家的思想,是杂家的开山之作和代表作。《吕氏春秋》的编写非常认真,编成之后曾经“布成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真可谓是一字值千金啊!《吕氏春秋》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论述君主治理天下的,有论述养生的,有论述教育的,有论述音乐的,有论述农业的等等。它在论述相关内容的时候,多采用比喻、排比、夸张
《近思录》是依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然后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故此书实可谓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全书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共33篇。庄子在本书中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 道法自然 的观点,提倡 自然无为 的人生观,主张保持个人身心自由,追求一种无拘无束,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本书添加版画图和注释、译文,选取权威版本精心校对,延请专家精心翻译,双色宣纸印刷,是读者不可多得的珍藏版本
《三十六计》这部兵法奇书详细介绍了三十六条计谋和有关战例。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书中内容,作者对其中难懂的语句进行了注释并附有通俗易懂的泽文。相信会受到军事爱好者和广大读者的喜爱。《三十六计》由毛晓编著。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惟有主动地、持续不断地回归自己的传统,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真正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返本开新 是所有民族文化发展的普遍道路。为了传承我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每一位华夏儿女都应不同程度地了解并熟悉我们的传统经典。而 四书五经 、蒙书等传统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重要载体,因此,作为中国人,要从小接受一定的经典教育,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通过阅读经典,规范言行,修身养性,明德开慧,培养人格,在潜移默化中承继中华民族 自强不息 、 厚德载物 、 中道和谐 的民族精神。这不仅会为我国今后的快速、健康发展引来清新的源头活水,也将会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大有裨益。传统经典教育和现代新式教育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我们不能因为强调现代新式教育而
《鲍鹏山说墨子》编著者鲍鹏山。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派,但是.在后来的历史中,几乎销声匿迹,这让后世的学者们觉得不可思议。而正因为历史记载的稀少,使得墨子本身成为一个谜。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仅有的历史记栽中去探寻墨子呢?
《白虎通》即《白虎通义》,汉班固等撰集,系汉章帝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的记录。清代陈立的《疏证》,是《白虎通》校释中水平的。此次整理,还收录了卢文绍的《今本44篇阙文》、庄述祖的《白虎通义考》和刘师培的《白虎通义斠补》等8种资料,对研究《白虎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